廣東云浮各地地名故事
執(zhí)風挽
云浮,是一座擁有數(shù)十萬年人類史、數(shù)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城市,歷來就是風云人物的用武之地。云浮古老而璀璨的歷史,主要體現(xiàn)在云浮各地的地名中,至今云浮大地上保留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深厚底蘊的地名,而每個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這些地名都是云浮歷史的縮影。
那么,云浮大地都有哪些獨特的地名呢?這些地名背后又有著哪些故事呢?
1、云浮
要介紹云浮地名故事,第一個就應(yīng)該介紹“云浮”名稱的淵源和歷史。有很多人會問,“云浮”這個名稱是怎樣來的?是今天才有的還是歷來就有的呢?
其實,“云浮”這個名稱是因為市內(nèi)的一座山峰而得名的。這座山峰,就是云浮第一高峰,今名“云霧山”,而古時候就名“云浮山”,據(jù)《大清一統(tǒng)志》和《東安縣志》記載,這座山因聳入云天、終能云霧繚繞而得名,同時,這座山也是云浮境內(nèi)的諸山之祖。而“云浮”作為行政區(qū)域名稱的出現(xiàn),最早始于唐天寶元年。之前,云浮之境為勤州,天寶元年改勤州為云浮郡,到了乾元元年又改云浮郡為勤州。當然,那時的云浮郡的治域不如今天的云浮市大,境域相當于今天云安區(qū)和陽春市交界的這片區(qū)域,而當時的郡治所就設(shè)于云浮山下,所以郡就以“云浮”命名了。由此說來,“云浮”地名的由來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了。
云霧山,是云浮山祖,也是漠陽江源,歷史上就有不少名人故事發(fā)生在此處。如南越王狩獵、陳霸先練兵、雅氏夫人使美人計、陳璘智擒肉翼王、關(guān)帝安居十三甲等等,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都曾經(jīng)在云霧山精彩上演。如今的環(huán)云霧山,還有諸多名勝古跡,如皇帝殿、雅氏夫人祠、龍母廟、永華庵等等,是云霧山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的見證。
云浮,一座因山峰而取名的城市,正向外界展示自身偉岸的魅力的寥廓的胸懷,正走在粵西發(fā)展的最前方。愿云浮人擺脫冷漠,積極向上,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永遠為這座古老城市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2、羅旁
如今郁南建縣城鎮(zhèn)境內(nèi),曾有一個羅旁鎮(zhèn),該鎮(zhèn)位于郁南縣的西江之濱,歷史上著名的羅旁戰(zhàn)事就發(fā)生于該處。那么,“羅旁”這個地名又是怎樣來的呢?圍繞著“羅旁”這個地名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相傳,過去郁南段的西江邊曾有一座巨石,它矗立于西江之中,有一半露出水面,據(jù)說該石石面上有諸多花紋,中間有一個圓點,圓點兩端又各延伸出一條線,各自指向不同方位,分出正南、正北,就和地理師使用的羅庚一樣,于是人們就將該石稱之為“羅庚石”。而在羅庚石旁邊的山區(qū),就被人們稱之為“羅旁山”了。明朝萬歷五年之前,羅旁山區(qū)一直是百越后裔苗、瑤族群的聚居地,他們據(jù)山筑寨,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但是明王朝卻一直容不下羅旁山少數(shù)民族,對他們處處壓迫、排擠,少數(shù)民族忍無可忍,最終爆發(fā)了以瑤人為首發(fā)動的起義,史稱“羅旁瑤亂”?!傲_旁戰(zhàn)事”之后,“羅旁”地名一直保留下來,直到本世紀初,羅旁鎮(zhèn)并入建城鎮(zhèn),“羅旁”之名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羅旁”,作為三羅地區(qū)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地名,它對三羅發(fā)展史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可以說,“三羅”之名也是最早源自“羅旁”。因此,羅旁鎮(zhèn)的撤銷是非??上У?,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歷史終究無法復制,我們只有在探索曾經(jīng)歷史的過程中重溯文化自信。
3、羅定
今天的羅定、云城、云安、郁南一帶地區(qū),歷史上稱之為“三羅”,“三羅”之名就源于古代的羅定州。“羅定”,作為一個地域名稱,長達四百多年仍在沿用,影響深遠。那么,“羅定”這個地名又是怎樣來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故事還得從四百多年前的那場羅旁戰(zhàn)事說去。四百多年前的明朝萬歷初年,時任兩廣總督的凌云翼奉命征剿羅旁山瑤民,當時負責率領(lǐng)明軍征戰(zhàn)的將軍就是廣東總兵官張元勛。張元勛率領(lǐng)十萬明軍浩浩蕩蕩地向羅旁山挺進,經(jīng)過一輪血腥的屠殺,羅旁瑤民基本上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至此,長達百年時間的羅旁山瑤民起義最終被平定。羅旁戰(zhàn)事之后,凌云翼奏請朝廷升瀧水縣為羅定直隸州,為取“羅旁瑤亂平定”之意,羅定州統(tǒng)轄東安(今云城、云安)、西寧(今郁南縣)二縣,史稱“三羅地區(qū)”。于是,“羅定”和“三羅”便由此而來了。
如今,“羅定”地名仍在延續(xù),當日荒涼的瘴癘之地也變?yōu)榻裉旆比A的文明之城,只是對于四百年前那段滄桑的往事,今人也只能從滾滾瀧江和古老的張公廟中去尋覓一二了......
4、新興
云浮市下轄的新興縣,是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禪宗文化、歌仙文化、八景淵源而馳名海內(nèi)外。那么,這座古老的縣城又因何以“新興”來命名呢?
其實,除了“新興”這個名稱之外,新興歷史上還有“臨允”、“筠城”、“新寧”、“新昌”、“新春”、“新州”等等名稱,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寓意。而“新興”作為行政區(qū)域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東晉永和七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歷史,這在嶺南地區(qū)還屬少見。新興境內(nèi)有一條著名的江流,名曰“新江”,她孕育了禪宗六祖、歌仙劉三妹、大將何如瑛、廉臣陳鼎等歷史偉人,是新興縣當之無愧的母親河;因此,為了紀念和褒揚新江的恩澤,人們便取“新江之濱,興旺暢達”之意給這塊土地命名為“新興”,“新興”之名由此而來。唐朝玄宗時,杜甫之弟杜位被左謫新興,他并沒有因此而失落,而是遍踏新興大山名川,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新昌八景》詩,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地方八景并詩歌,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因而新興又成為八景文化的起源地。
如今的新興,正蓬勃發(fā)展,實現(xiàn)了當?shù)厝恕靶陆疄I,興旺暢達”的美好愿望。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也相赴禪宗圣域——龍山國恩寺朝圣、祈福,緬懷六祖,延續(xù)萬代香煙!
5、郁南
郁南,也是云浮市下轄的一個縣城,同樣有著古老的歷史,歷史上有著“都城”、“西寧”等名稱。那么,古老的縣城為何要命名為“郁南”呢?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呢?
穿插于羅定、郁南兩座古城之間的南江,又稱端溪、瀧江。據(jù)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教授考證,今日的南江原名端溪,漢滅南越國后在今南江口北設(shè)端溪縣,由于它是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稱南江。因此,自端溪縣建制以來,郁南縣已經(jīng)歷兩千年歷史。明萬歷五年,張元勛奉命平定羅旁瑤亂,原瀧水縣升為羅定州,在羅旁山之東設(shè)東安縣,在羅旁山之西設(shè)西寧縣,是取“西邑安寧”之意。西寧縣設(shè)置三百多年后的民國三年,當時的北洋政府考慮到甘肅省已有西寧縣,兩地地名犯重復,所以就要更改廣東西寧縣的名稱;因西寧縣地處西江之南,而西江古稱郁水,所以就給西寧縣更名為“郁南”了,“郁南”之名由此而來。郁南縣自民國三年改名,迄今已度百年風雨,在三羅地區(qū)的發(fā)展史中影響深遠。
如今的郁南,正以“南江文化之都”的魅力風靡粵省,特別是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二十日的張公廟會民俗活動更是吸引不少外地人士前往參加,濃郁的地方風情,為這座古老的縣城增添不少靚麗看點。
6、白鹿臺
在新興諸多地名中,有一個“白鹿臺”的地名,雖然現(xiàn)今新興境內(nèi)沒有真正的“白鹿臺”建筑,然而這個地名卻被保留下來了,成為新興縣的一張文化名片。那么,歷史上的“白鹿臺”又是怎樣來的呢?
故事還得追溯到秦漢年間。話說秦末天下大亂,中原諸侯逐鹿,而被秦始皇派遣到嶺南平定百越的大將趙佗,卻趁中原大亂之隙,趁機吞并嶺南、封鎖五嶺通道,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自己做起皇帝來,他就是后世所稱的南越武王(或者南越武帝)了。漢高帝十一年秋,南越王趙佗率領(lǐng)文武官員西狩,至于今新興縣境內(nèi)的南塘村,擒得象征如意吉祥的白鹿一雙,南越王大喜,遂命人在此筑臺一座,因名“白鹿臺”,以祈求他的南越國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自那以后,“白鹿臺”的名和南越王的故事字就流傳下來了,據(jù)文物普查考證,如今新興縣南塘村大片草地就是當年白鹿臺的遺址,至今遺址中仍有漢唐時期的瓦當出土。由于年久失修,作為南越王平生所筑四臺之一的白鹿臺早已崩塌,如今南塘村仍有一座供奉南越王的南越王殿,因而南塘村又得名“越王殿村”。千年以來,白鹿臺遺址就是文人墨客們訪古、憑吊的勝跡,關(guān)于白鹿臺的詩歌一直流傳,如明朝詩人區(qū)宇瞻就有詩歌云:“白鹿仙車去,無人獵古臺??沼酂煃拢赵酵鮼?。錦憶千金使,臺悲逐鹿翁。跡空迷歲月,只認上林中?!?/p>
但愿在不久的將來,新興白鹿臺可以重建起來,使“白鹿臺”不再是一個地名、一個文化符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建筑物,使后來人可以感受此地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氛圍,這一定是功在千古的!
7、大金山
在云浮地區(qū),流傳著一句“脈發(fā)云霧山,旺在大金山”的古語,意思就是說云浮所有的山脈都發(fā)自云霧山,但是到了大金山所延伸出來的余脈卻是云浮旺盛的山脈,這句話不無道理。那么,大金山又有什么獨特之處?她的名稱又是怎樣來的?
其實,在云浮境內(nèi),除了云霧山,最高就是大金山了,而大金山的山脈主要就在云城、云安一帶。相傳,大金山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清《東安縣志》記載:“大紺山,在縣西北三十里許......世傳神仙于此煉藥,樵采深入者,或見池邊茅屋,碧桃垂實,宛如人居,倏忽不知所在?!蔽闹杏涊d的“大紺山”,就是前面提到的大金山,在明、清兩代,該山還是著名的“東安八景”之一。那么,“大金山”的名稱又是怎樣來的呢?原來,據(jù)云浮人世代相傳,以前曾有在大金山上撿到不少黃金,又因“金”、“紺”同音,所以這座大紺山又得名“大金山”了,原來的大紺山山脈也稱“大金山山脈”了。
大金山,是云浮諸多山脈之祖,是云浮市的歷史文化名山。愿未來大金山可以開發(fā)成一個旅游景區(qū),以其得天獨厚的資本弘揚云浮文化,為傳播云浮文化而作貢獻!
8、青旗山
青旗山,位于云安區(qū)都楊鎮(zhèn)境內(nèi)的降水村,地處西江正南岸,是云浮段西江南岸最高的山峰,有“江南巨鎮(zhèn)”之美譽。那么,這座山峰為什么以“青旗”為名?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其實,青旗山的得名還有一曲“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式的美麗傳說。相傳先秦龍母娘娘,就在青旗山下的程溪豢龍、馴鹿,并且仙逝后就葬于青旗山上;龍母仙逝后,人們就將龍母故居改建為祠廟供奉龍母,這就是程溪祖廟的由來了。傳說到了宋朝時,著名堪輿祖師賴太素看中祖廟福地,想要霸占祖廟,但被龍母拒絕了;賴太素不死心,便在廣西桂林叱石為羊,趕著石羊群向程溪走來,試圖趕石羊下西江、水浸程溪廟,這些石羊群為首的那只羊正口銜一面青色旗幟。很可惜,賴太素的道行不如龍母高,就在他趕著石羊群走到云城區(qū)一帶時,他的法被龍母破了,一只只石羊頓時原地化為石山,變成了今天云城區(qū)石山群的景象,當今天漫步蟠龍?zhí)旌r,還能找到“小桂林”的感覺。而為首的那只石羊,自然也化為石山,而它口銜的那面青旗,隨風一路飄至青旗山,掛在了山林上,于是這座山就得名“青旗山”了。
當然,傳說是美麗的,但現(xiàn)實卻是不存在的,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也是不錯的。不過,據(jù)歷史文獻記載,“青旗山”之名至少在明朝嘉靖年間已有,嘉靖版的《德慶州志》就收錄了德慶知州、同知、學正、訓導、庠生和高要榷官等人以“青旗擁翠”為題歌頌青旗山的詩文,而“青旗擁翠”本身也是明朝“康州八景”之一。遠古的呼喚,走進青旗山,愿青旗山越來越美麗,以其迷人的景色向外人傳播更多優(yōu)質(zhì)的遠古文明!
9、金魚沙
在云安區(qū)都楊鎮(zhèn)段西江之上,有一塊蔥綠的沙洲,人稱“金魚沙”。關(guān)于金魚沙的開發(fā)史,已達數(shù)百年,而關(guān)于金魚沙的由來,也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相傳,金魚沙是上游程溪祖廟里的一條金魚變的,當年這條金魚由于不耐仙界的寂寞,于是趁機跳入西江,一路東游,結(jié)果游了不遠,卻被龍母發(fā)現(xiàn)了,龍母將手中玉棒一點,頓時將金魚點化為一個沙洲,后人習慣將這個沙洲稱呼為“金魚沙”,這就是金魚沙的由來了。由于金魚沙是傳說中的金魚變化的,所以這個沙洲特別有“靈氣”,就是沙洲會隨著水面的升高而升高,每年西江水漲,金魚沙也會浮起,即使水浸對面楊柳水口,也不會浸金魚沙,是不是很神奇呢?如今,如果能從高處俯瞰金魚沙,還能看到“魚頭”、“魚身”、“魚翅”和“魚尾”呢!
當然,傳說總歸是傳說,不能當史實看。沙洲的形成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的,而沙洲之所以會隨水力而浮動也是沙量豐富的原因。關(guān)于金魚沙的形成時間,今人已不可知,但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金魚沙至少在明朝時已有記載,是云浮段西江水面上一道靚麗迷人的風景。但愿金魚沙的偷沙、挖沙情況能夠受到控制,盡力保全這個美麗的沙洲,只要我們的祖宗完整地交給我們的,我們就要完整地交給我們子孫。
10、南鄉(xiāng)
在云安區(qū)六都鎮(zhèn)境內(nèi),有一個村落名叫“南鄉(xiāng)”,在三羅地區(qū)長達四百年的歷史里,南鄉(xiāng)就是一個著名地標,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文化基地。那么,“南鄉(xiāng)”這個地名又是怎樣來的呢?南鄉(xiāng)又有著怎樣的輝煌歷史呢?
其實,“南鄉(xiāng)”的得名很好理解。明朝萬歷五年之前,三羅尚未建制,而今天云安區(qū)的六都和都楊一部分地區(qū)和隔江相對的九市都屬于德慶州晉康鄉(xiāng);萬歷五年,三羅建制,六都和都楊一部分地區(qū)被劃歸羅定州東安縣,原來的晉康鄉(xiāng)就被一分為二,分江南、江北二鄉(xiāng),所以后人就干脆稱江南六都、都楊一帶地區(qū)為“南鄉(xiāng)”,稱江北九市一帶地區(qū)為“北鄉(xiāng)”,所以“南鄉(xiāng)”之名由此而來;至于后來時過境遷,人們口頭中“南鄉(xiāng)”范圍的一再縮減,后來單指六都南鄉(xiāng)一帶,所以“南鄉(xiāng)”的范圍就基本上定下來了。
明朝萬歷初年,三羅建制,大將軍陳璘奉命舉家遷居六都南鄉(xiāng),主持營建方興未艾的東安縣城,并且開啟一系列利民、便民工程,為三羅地區(qū)四百年的安定、繁榮局面奠定基礎(chǔ)。后來,陳璘又率領(lǐng)三羅兒女奔赴朝鮮和播州前線,抗擊倭寇和平定播州之亂,被萬歷皇帝褒獎為“功蓋古今人第一,才兼文武世無雙”。陳璘去世后,被朝廷追封為太子太保,在南鄉(xiāng)修建陳太保祠以奉祀英靈;另外,陳璘還被以“諭葬”的禮儀葬于六都蓮花山,歷來香火鼎盛,追思憑吊者絡(luò)繹不絕。據(jù)清《東安縣志》記載:“陳太保開拓羅旁,遷守茲土,卒后葬此。子孫居南鄉(xiāng)所,與墓相去五六里,豐碑坊表雜峙禾黍之間,過者猶思櫛沐云?!?/p>
這就是六都南鄉(xiāng)的淵源和歷史,也是三羅四百年歷史的一個縮影。今后,南鄉(xiāng)將伴隨著陳璘的功德,迎接千秋禮贊、萬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