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云浮各地地名故事(2)
執(zhí)風挽
11、官陂
在羅定市羅平鎮(zhèn)的營下村,有一座古老的水陂,該水陂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以“官陂”為名,就知道這座水陂的修建肯定與歷史上某位官員有關(guān)。那么,“官陂”的名稱又是怎樣來的呢?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其實,這座官陂的修建,還和三羅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陳璘大將軍有關(guān)。那是明朝萬歷初年,陳璘將軍坐鎮(zhèn)三羅,而彼時羅平盤地的沙朗片還未完全開發(fā),十旱九荒,陳璘將軍聞悉后,他一心決定為了開墾羅平盆地,迫切解決羅平盆地水利問題,在信宜思賀河逆河而上考察地形興建水利,帶領士兵和百姓在思賀河下游筑水陂,開渠道十五公里,引水解決羅平盆地萬畝農(nóng)田的灌溉用水。當?shù)匕傩諡榱思o念陳璘的功德,便把這座水陂命名為將“軍陂”、“官陂”,“官陂”之名由此而來。現(xiàn)在,羅定地名稱被灌溉的農(nóng)田稱為大陂、二陂和三陂,而官陂村稱為官陂,分上官陂和下官陂,這也是羅平鎮(zhèn)營下官陂村村名的由來了。
這就是官陂地名的由來了,其由來原來還有如此深的淵源,確實不凡。愿此官陂今后還在履行其歷史職責,疏通水利,為官陂周圍的農(nóng)田灌溉甘露!
12、南江口
在云浮市郁南縣境內(nèi),有一個名為“南江口”的小鎮(zhèn),這是一個非常有歷史底蘊的小鎮(zhèn),也是南江文化之端。那么,這個小鎮(zhèn)緣何要以“南江口”來命名呢?南江口鎮(zhèn)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底蘊呢?
原來,南江口鎮(zhèn)是地處南江和西江匯流之地,因南江在這里終結(jié)而得名“南江口”。因為地理特殊,所以南江口也是歷來的軍事重地:秦越戰(zhàn)爭時,秦軍大本營就設于“瀧口西涔”(南江口西岸);而漢滅南越國后,漢朝以“端溪”(今南江)為名設縣于南江口正北。特別是過去只有水路之事,凡文人士大夫乘船溯南江而上到達郁南、羅定、信宜、陽春等地,無一例外都要由南江口進入。所以,歷史上的張柬之、宋之問、周敦頤、陳獻章、陳璘、屈大均等名流,要進入郁南、羅定、信宜、陽春等地,都以南江口為必經(jīng)之路,而他們行行止止的步伐,也賦出了對南江流域大加禮贊的篇章。
南江口的名勝古跡較多,如大唐通議大夫兼上柱國封安化郡開國公陳承親墓、三圣宮、南江第一灣、西江第一錨、古蓬村等等;南江口的風土文化也不少,如山歌對唱、上刀山、張公誕習俗活動、三圣宮炮會等等。以上所列,無一例外都是南江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小小的南江口,真是別有乾坤啊!
13、素龍
在云浮市下轄的羅定市境內(nèi),有一個名為“素龍”的街道,這也是羅定市比較有名的一個街道。那么,“素龍”這個地名是怎樣來的呢?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神話色彩呢?
據(jù)網(wǎng)上資料解釋,“素龍”的意思,就是說這里向來是“藏龍”和“聚龍”之地。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歷史根由,但概括得不全面,相對于這個說法,另一個說法則體現(xiàn)得更加詳細和神秘。相傳素龍之地,在風水堪輿術(shù)上的確有“藏龍”、“聚龍”的跡象,然而俗話說“風生水起”,沒有水的作用,再好的龍脈也大減威力,因素龍境內(nèi)缺乏大江大河來藏風聚氣,所以這條“真龍”不能得水而神,不能發(fā)揮其天然的威力,所以就只能叫“素龍”了。因此,“素龍”這個地名的由來,竟然還頗帶一些神話色彩。
素龍街道的風景名勝較多,如三達祖廟、 宋植氏太君墓、八里明鏡、文峰塔、石牛山等等,這些都是羅定遺存的文明,是羅定各個時期的歷史縮影,素龍也堪稱詩禮鼎甲之鄉(xiāng)。
14、龍山
在新興縣境內(nèi),有一座名為“龍山”的山峰,山雖不高,然而名氣卻極廣,因為山上的國恩寺,是禪宗著名的南宗祖庭,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就在國恩寺中弘法、圓寂,南宗法乳也從這里流布開來。那么,這座山到底有什么獨特之處?其又因何命名為“龍山”呢?
其實,龍山的得名,也與風水堪輿有關(guān)。相傳有一真龍氣脈自五嶺迢迢而來,至于新興龍山處為正結(jié),局為“萬佛朝宗蓮花穴”,而龍山就是這條龍脈的龍頭處,所以得名“龍山”。唐朝時,六祖母子因好心施舍一破落國師,國師感動,為報答六祖母子,便指點六祖母子將六祖父親的棺木安葬于龍山龍穴中,因而才有了后來六祖成為佛教大法王和禪林祖師的地位,也成就了禪宗的興盛。有術(shù)者言,今日國恩寺報恩塔處風水可出九代狀元,而國恩寺六祖父母墓處風水可出萬世香煙,殊勝景象,渾然天成!“龍山”之名,自古已有,今日國恩寺后山山腰處有一塊巨石,石上就有“龍山”二字題刻,落款是“朝議大夫知新州軍州事王敦仁書,紹興改元十月既望住持僧慧淵勒石”,由此可見,“龍山”之名早在宋朝時已有。
新興龍山,禪宗圣域,自古就有諸多名流登臨,如宋之問、杜位、嚴貞、蒙惠、陳獻章、河野太通等人都曾到龍山訪古、賦詩。而龍山在佛教、禪宗史上的地位,也是十分神圣和崇高的。清代舉人陳在謙云:“六祖之于龍山,猶孔子之于闕里、孟子之于鄒嶧也。”明代知縣王民順云:“龍山為禪宗第一禪林,世人宗師教于天下者,不若南華之為盛,但不若龍山之為真。師起家于新興而歸禪于龍山,若言禪宗,不涉龍山,猶如飲水者不知其源、拔木者不知其本矣!”當代佛學家吳立民云:“有禪有文化,無禪無文化,中華禪文化已成為人類寶貴財富,造福兆民,光輝千秋。溯其源頭,端在曹溪,而曹溪之發(fā)祥與歸宿又在新興之龍山,蓋為六祖之誕生與圓寂地也。偉哉,惠能!大哉,曹溪!大哉,龍山!”
15、夏盧
新江支流盧溪之畔,有一條古老的村落,名叫“夏盧村”。夏盧村之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武德年間,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年歷史。那么,這條歷史悠久的夏盧村,有著什么樣的得名緣由呢?這條看似普通的村落又為何能夠馳名海內(nèi)外呢?
原來,夏盧村的得名還與禪宗六祖的父親盧行瑫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盧行瑫原籍河北范陽,生于隋仁壽三年,曾為唐高祖時的監(jiān)察御史;武德三年,盧行瑫因言獲罪,被流放到嶺南新州的索盧縣,與一夏姓人家共同在盧溪之畔開辟村落,因而這條村就被命名為“夏盧村”,“夏盧”之名由此而來。貞觀六年,盧行瑫在夏盧村迎娶舊郎村李氏,李氏即六祖之母。貞觀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子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誕生于夏盧村(今天夏盧村仍有六祖故居),六祖的誕生,注定這條村落將名冠天下。而夏盧村所在的圩集,也因六祖“集天下之大成”的緣故,而得名“集成圩”。
夏盧村,是六祖故里,是六祖的根,是南禪法乳的本源。今天的夏盧村,仍然保留有不少六祖當年的圣跡,如六祖故居、六祖手植戒疤荔、六祖太公墳(此墳系當年盧行瑫從范陽攜先人骨殖至新州所筑)、六祖拜開石、“仙人奶”泉等等,這些圣跡,各自都有一段關(guān)于六祖的傳說。
如今的夏盧村,夾雜于繁華的集成圩間,相對于外界的喧囂、混雜,這里反而更加清靜、莊嚴。六祖故居內(nèi),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善信前來禮拜、種福、尋根,那縷縷虔誠的香煙,飄蕩于殿宇之間,仿佛告訴世人:當年六祖母親許下的“萬世香煙”宏愿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16、香燈岡
在新興縣離藏佛坑不遠,有一處四面通風的山岡,名曰“香燈岡”。關(guān)于香燈岡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先天二年,并與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著很深的佛緣。那么,這處香燈岡又是緣何得名的呢?其背后又有著什么樣的傳奇故事呢?
相傳唐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六祖惠能于國恩寺中圓寂,那時,國恩寺周圍都出現(xiàn)了“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的殊勝法相。也就是這天,大家都發(fā)現(xiàn)六祖真身消失了。原來,這是六祖大弟子法海禪師擔心大家會因為六祖真身供奉于何地的問題引起爭端,于是他在六祖圓寂之后,就偷偷地將六祖真身奉出國恩寺再安置于離國恩寺不遠的曹田村山坑上。果然,當六祖門徒在發(fā)現(xiàn)六祖真身不見之后,馬上分散到各地去尋找六祖真身,最后他們就在曹田村山坑上找到了六祖真身,但接下來他們又為六祖真身的去向問題展開激烈爭斗。當時在場的,有新州、韶州、廣州的官員、士俗、和尚和東山寺派出的和尚,他們都希望六祖真身能夠遷奉到自己地方的寺院供奉,但始終爭執(zhí)不下。
最后,有人提出,就到附近四面通風的山岡上焚香卜告,看香煙指處,六祖真身就回歸哪里供奉,這個提議得到在場所有人同意。于是大家就到附近的山岡上焚香卜告,只見“香煙直貫曹溪”,于是在這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大家安置六祖真身于神龕內(nèi),然后遷奉神龕及六祖衣缽回歸曹溪。于是,后人就將當年法海禪師藏匿六祖真身的山坑取名為“藏佛坑”,而將當年大家焚香卜告請示六祖真身歸處的山岡取名為“香燈岡”。
關(guān)于大家焚香卜告請示六祖真身歸處的故事,《六祖壇經(jīng)》中已有明確記載,但是關(guān)于“香燈岡”這個地名的出現(xiàn)年代,卻已無從考證。目前,可查的最早記載香燈岡的史載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新興縣志》:“香燈岡,在上盧村之下溫泉旁,去龍山五里,六祖圓寂后廣州、韶州、新州三郡官僚及門人爭迎其身,乃于此岡燒香以煙所指處決師所歸,故名?!币虼苏f,香燈岡的由來歷史已經(jīng)相當久遠,是隱藏于新興山水之間的六祖圣跡。
17、鎮(zhèn)安
在云安區(qū)與羅定市交界處,有一個名為“鎮(zhèn)安”的小鎮(zhèn),這個小鎮(zhèn)因地理特殊,所以其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那么,這個小鎮(zhèn)為何要以“鎮(zhèn)安”為地名呢?
翻查鎮(zhèn)安鎮(zhèn)歷史沿革,就知道今天的鎮(zhèn)安鎮(zhèn)在清朝同治年間為紅豆堡,而在民國三十一年始設鎮(zhèn)安鄉(xiāng),這也是“鎮(zhèn)安”作為區(qū)域名稱的首次出現(xiàn)。其實,在鎮(zhèn)安鎮(zhèn)境內(nèi),有一座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古寺,名叫“鎮(zhèn)安寺”。而到了清朝嘉慶廿四年,當?shù)厝擞衷阪?zhèn)安寺內(nèi)修建了一座五層塔樓,名為“鎮(zhèn)安塔”。而鎮(zhèn)安寺旁的一條河,就叫“鎮(zhèn)安河”,河邊的一個圩集,就叫“鎮(zhèn)安圩”。因此,雖然我們今天已經(jīng)很難查證“鎮(zhèn)安”地名的由來,但大致能推測出鎮(zhèn)安鎮(zhèn)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從鎮(zhèn)安寺、鎮(zhèn)安塔、鎮(zhèn)安河、鎮(zhèn)安圩這些建筑名和地名中演變而來的。所以,“鎮(zhèn)安”這個名字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而究其根由,很有可能就是因為當年這里地處緊要,來往的人很多,人物復雜,當?shù)厝艘耐猩耢`“鎮(zhèn)而安之”,所以就給古寺命名為“鎮(zhèn)安”了。
鎮(zhèn)安鎮(zhèn),地理特殊,底蘊深厚,而且名勝極多,如風光旖旎的頭盔山,就位于這個古鎮(zhèn)境內(nèi)。愿這個古鎮(zhèn)能夠更好地發(fā)展,以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吸引四面八方的客人,為推動鎮(zhèn)安鎮(zhèn)的經(jīng)濟發(fā)展注入活力!
18、都楊
都楊鎮(zhèn),位于云浮市東北部,東達思勞,西達六都,南達河口,北達悅城,是一個擁有古老文化的大鎮(zhèn)。那么,“都楊”一名因何而來?而都楊大地又有哪些優(yōu)秀文化呢?
其實,都楊鎮(zhèn)為原來都騎鎮(zhèn)、楊柳鎮(zhèn)合并而成,取“都騎”和“楊柳”首字命名。而都騎、楊柳的建制史,最早可追溯到古東安設縣之初,明萬歷五年,東安縣設都騎、楊柳二都,這也是都楊大地較早的建制,迄今已有四百四十一年歷史。清乾隆五年,設都騎、楊柳二堡。民國十五年,設都騎、楊柳二鄉(xiāng)。中共建政后,都騎和楊柳一度各自設公社、區(qū)、鎮(zhèn),至十五年前二鎮(zhèn)合并為都楊鎮(zhèn),政府駐地為麥洲街。據(jù)《地名志》記載:“都騎鎮(zhèn),云浮縣轄鎮(zhèn),在縣境東北部,鎮(zhèn)政府駐麥州 。以鎮(zhèn)境內(nèi)西江邊都騎圩為名,明代都騎圩為都尉武官轄地?!庇钟涊d:“楊柳鄉(xiāng),云浮縣轄鄉(xiāng),在縣境東北部,鄉(xiāng)政府駐楊柳圩。原名舊圩,始建于明末......寓意“楊柳長青”,鄉(xiāng)以駐地名?!币簿褪钦f,原都騎鎮(zhèn)因為是明代都尉武官轄地而得名,原楊柳鎮(zhèn)則是以寓意“楊柳長青”而得名,一武一文,合并起來,就是“都尉轄地,楊柳長青”的意境,何其經(jīng)典!
都楊大地因地處西江邊平原,所以歷史上開發(fā)較早,用《云浮文物志》的話說就是“這地區(qū)地處西江沿岸和丘陵地帶,水陸交通方便,經(jīng)濟開發(fā)較早,名人來往較多”。如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洚水口秦朝程溪祖廟遺址、六合村漢代大墓遺址、洞坑村宋代嚴大夫墓、楊柳水口明代貞元寺遺址等等,這是都楊大地一脈相承的文明遺存。而歷來考取功名的都楊人,就有嚴諷、嚴穆、嚴挺臣、徐逢元、徐逢舉等人,往來都楊鎮(zhèn)的名流,就有賴太素、陳獻章、陸舜臣、陳輅、劉魁、陳朝器、伍云龍、陳本義、陳璘等人。因此,都楊鎮(zhèn)真不愧是文化鼎盛之鄉(xiāng)。
都楊鎮(zhèn),是西江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三江流域文化叢林里一朵鮮艷的蕾葩。未來,云浮市將在這里崛起,走向錦繡、輝煌!
19、仙菊
仙菊鄉(xiāng),位于洚水鄉(xiāng)西邊,一個深藏在大山深處的美麗鄉(xiāng)村。那么,這個仙菊鄉(xiāng)的地名又是怎樣來的呢?仙菊鄉(xiāng)又有哪些迷人的傳說故事呢?
其實,仙菊鄉(xiāng)是取鄉(xiāng)中仙洞村和菊洞村二村首字組合而成的。據(jù)《地名志》記載:“仙洞村......傳說從前村中有一巨石,曾有兩位神仙云游至此,依戀取樂,故名?!边@就是仙洞村村名的由來了。至于菊洞村,其實應該叫“菊垌村”,就是寓意這里的耕地周圍都長滿野菊花,而“垌”字在廣東省用在地名較為普遍,就是“田野”的意思。所以說,仙菊鄉(xiāng)就是一個既有神仙蹤跡又有田園風光的地方,是不是有些陶淵明、謝靈運筆底下的意境呢?
而仙菊鄉(xiāng)境內(nèi),也是有許多迷人的傳說故事的,如牧童覓牛遇仙洞、樵夫觀弈爛了柯、包公石塔鎖孽龍、陳祖請神開山塘、福人能享無量米、八仙云游客公壇、趁圩孝敬佛仔石、贛師龍河指飛鳳、金牛顯靈灘沖岸、龍母戲水阿公潭等等,這些一幕幕膾炙人口的故事,都曾在仙菊鄉(xiāng)間紛呈演繹,而今日仙菊鄉(xiāng)境內(nèi)的諸多地名,如仙洞、佛仔坳、飛鳳山、鳳凰田、石塔面、燒書灘、鎮(zhèn)安廟、仙女瀑布等等,都是從這些精彩的故事中流傳下來的。
仙菊鄉(xiāng),真是西江南岸最后的凈壤,這里的鄉(xiāng)親是純真的,這里的民風是淳樸的,這里的故事的美好的,這里的風光是旖旎的。在此,我歡迎大家到仙菊鄉(xiāng)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古老的故事,讓自己除卻塵勞、返璞歸真,在這里找回最初的自己!
20、高峰
在云浮市區(qū)往云安方向,夾著一個高峰街道,雖說這個街道沒有什么特色可言,但是其歷史也是可圈可點的。那么,“高峰”街名緣何而來?高峰街又有那些值得一提的歷史呢?
據(jù)《地名志》記載:“ 高峰鎮(zhèn),云浮縣轄鎮(zhèn)。在縣境中部,大紺山東麓,因鎮(zhèn)邊蘿匐山峰高入云,原名高峰圍,云浮硫鐵礦重點礦區(qū)建設中形成高峰圩?!卑凑铡兜孛尽返挠涊d,高峰街道歷經(jīng)圍、圩、鎮(zhèn)、街道四個歷史階段,其所得名,是因為境邊的“蘿匐山峰高入云”。但是,查閱云浮文獻資料,都未查到一座名為“蘿匐山”的山峰,倒是高峰街道境內(nèi)有一座大金山,橫亙百里、高聳入云,而云浮硫鐵礦重點礦區(qū)就設在大金山上,所以高峰街道的得名,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座大金山。
高峰街道所處的地理位置,屬于歷史上東安縣的城北,也屬于縣城地帶,所以古代遺留下的名勝古跡也會較多,如關(guān)帝廟、凌山寺、包公廟等等,也有出土的先秦遺珍,如大金山礦區(qū)出土的東周時期的青銅編鐘、甬鐘各一件,這些文明的遺留,無疑都說明了高峰街道曾經(jīng)那段輝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