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戲
樂容
西秦戲是由外地流入粵東后在海陸豐安家落戶的劇種,用官話演唱,屬板式變化體聲腔系統(tǒng)。主要唱腔有正線、西皮二簧等。正線是其主要聲腔,是正宗曲調(diào);西皮二簧和粵劇、漢劇基本相同,是后來吸收的。
西秦戲流入粵東確切年代無可考。清道光年間海豐舉人黃宗道有“梨園最好是西秦”的竹枝詞;咸豐年間潮州重修田元帥廟時有西秦戲參加的勒石碑記。潮州城鄉(xiāng)清未有西秦曲館。民國時期西秦戲仍在潮汕廣為演出,但只有海豐有西秦戲?qū)I(yè)劇團,潮汕地區(qū)已不見。
西秦戲傳統(tǒng)劇目有《龔克己》、《三官堂》、《寶珠串》、《販馬記》等“四大弓馬”,有《打李鳳》、《棋盤會》等“三十六本頭”,還有《斬鄭恩》等“七十二提綱”。50年代后海豐西秦戲劇團曾整理70多出上演,《回窯》、《斬鄭恩》、《徐棠打李鳳》及潮州地方故事的《剪月容》、《審馮旭》等劇頗受歡迎。
海豐西秦戲,是我省歷史悠久的稀有劇種之一。據(jù)西秦戲藝人傳說,海豐的西秦戲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西秦劇團紅凈嚴(yán)昌輝說,他曾見到老藝人嚴(yán)忠(即劇團演員兼作曲嚴(yán)木田的父親),有一手抄的西秦劇本,里面抄有《秋江》、《剪郭槐》、《別徐庶》、《陽華堂賣馬》等劇。封面寫明乾隆三年抄本。嚴(yán)昌輝、嚴(yán)木田等人還說,新中國成立后,陸豐碣石鎮(zhèn)北關(guān)戲臺的正檐上,還保存有丙子年順太源西秦班演出的《打金枝》、《錦香亭》、《貴妃醉酒》等劇名以及劇中角色的藝人姓名。當(dāng)時海豐慶壽年西秦劇團中那些60多歲的老藝人,對順太源那些藝人姓名,均不認(rèn)識。
西秦劇團藝人周四妹說,順太源是西秦戲的名班,這些劇目過去慶壽年西秦劇團也常演出。丙子年是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這就表明,那時,海、陸豐已有西秦戲了。清道光年間,海豐舉人黃宗漢作竹枝詞:“十月山村人謝神,梨園最好唱西秦,聲容近數(shù)興華旦,未許東施強效顰?!狈从吵鲆延谐擅輪T。咸豐十年(1860年)潮州田元帥廟重修碑記,勒石記明“西秦或每年每班捐二元”敬神,視之為大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