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戲(2)
樂容
西秦戲,是屬梆子二簧系統(tǒng)聲腔劇種,又名亂彈班,用中州官話演唱。其曲調有正線、西皮、二簧、小調數(shù)種,以正線為主。
正線,是西秦戲的主要聲腔,是早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種較古老的二簧調;西皮則基本與粵劇的梆子(即京劇西皮)同;二簧與粵劇的二簧有共通之處,但更接近于外江戲的二簧。
西秦戲的正線曲調以合、尺(5、2)定弦,其板路除流水、緊板、倒板等外,主要為二方(也作二番)、平板、梆子三類。平板類包括平板、平板連與一般的皮簧劇種的四平調(平板二簧)大同小異。梆子很接近吹腔與平板之間,唱法與吹腔相近,二方類分二方(原板)、慢二方(慢板)、緊二方(快三眼)和十二段。這類二方腔調又是正線中的基本曲調。在同陜西及浙江的兄弟劇種交流中,陜西秦腔的同行說與他們那里的漢調二簧相近;浙江的同行則認為與浙江的亂彈二簧相似,再經(jīng)查對,也與徽調中的撥子和皮簧戲中的二簧有些共通之處。
西秦戲劇目的腔調,基本每戲用一種曲調貫串到底,即:唱正線調的劇目全用正線調;唱二簧調的劇目全用二簧調,唱西皮的劇目全用西皮調。也有一些劇目是皮簧混合使用的,為數(shù)甚少。
西秦一名,首見于明萬歷《缸中道傳奇》抄本第十四出《補缸》(即《王大娘補缸》)中有所謂“西秦二犯”,其詞僅為七字四句,不成為完整的戲曲聲腔,疑屬小調。明代流行于京師的《小寡婦上墳》以及清乾隆間收在《綴白裘》中的《搬場拐妻》(其中《五花洞》一折)均唱西秦腔小調?!堆嗵m小譜》載:“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肅調,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為主,月琴副之。”李調元在《劇話》中說:“俗傳錢氏《綴白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陜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也有緊慢,俗謂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名,最早見于劉獻廷的《廣陽雜記》:“秦優(yōu)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散而哀?!弊畛跏怯脕碇盖厍?西安梆子)的,清中葉,始用來泛指花部諸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