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威海紙制容器 花紙笸籮
幻想曲
膠東有糊制“紙斗”的風俗,以榮成、文登、萊西流行最廣也最有特色,至今尤存。紙斗又稱紙笸籮,是盛物的容器,多用來裝針線布頭及繡花樣子,也有專門做成鞋盒和帽盒的。
常見的紙笸籮制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葦箔或舊炕席做成形,再在內外糊上白紙;另一種是將廢紙放在水里浸泡后搗成漿,利用模具制作而成。
威海最初的笸籮制作是用舊的炕席子圍起來的,糊上布或者紙簡易處理后,用來盛放不太重的物品。后來人們把生活中可以收集到的紙類物品,如報紙包裝紙箱等等,用水浸泡,泡出紙漿,然后用家用的缸、罐等做模具,把紙漿和黃泥水草等物質混合以后,一層層拍打在模具上,成型后將其拿下,自然晾干,完全干透后糊上布加以固定,再糊上一層紙,最后裝飾上美麗的剪紙。
“紙斗”上裝飾的剪紙就是“紙斗花”,窗花不易保存,但“紙斗花”卻保存得相當完整,“紙斗花”主要是隨形剪一些吉祥圖案,以花鳥為主,“紙斗”的邊沿還要貼上花邊,多為黑色,顯得干凈醒目。
紙笸籮總是和剪紙分不開,而舊時的紙笸籮有剪紙裝飾的確不是很多,因為過去生活條件差,物資匱乏,每逢吃東西剩下的精美漂亮包裝紙、掛歷上面的漂亮圖畫,婦女們都會留下來,用來裝飾笸籮和生活用具。
紙笸籮體小量輕,造型簡練,色彩艷麗,融粘、縫、貼剪、畫于一身,既能盛一些縫縫補補所需的針頭線腦,同時又因其花花綠綠的裝飾還可以成為生活中的擺設,以前有將紙笸籮當嫁妝的風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紙笸籮慢慢被塑料、金屬器皿所替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但現在這些極具創(chuàng)意的紙笸籮再次受到越來越多時尚女性的追捧,很多媽媽都會成套選購給女兒當做出嫁的嫁妝,盛放一些首飾和小物件。這也真實還原了咱膠東地區(qū)舊時的姑娘出嫁,紙笸籮是必不可少的陪嫁物品的情景。
有民謠道:“寧可不當官,找個膠東嫚”,可見膠東姑娘的心靈手巧、勤勞嫻慧。花紙笸籮見證了百姓生活的婚喪嫁娶、柴米油鹽、人情冷暖,這是膠東女兒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文明,送給歷史老人的精美的禮物。如今,現代化的社會里已經難以尋花紙笸籮的身影,但它帶給人們骨子里的那份溫情陪伴,仍然難忘,沉淀著屬于膠東地區(qū)獨有的溫暖回憶。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傳統(tǒng)的手工藝更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傳承和發(fā)揚,希望真心喜歡這些傳統(tǒng)的手工藝的人,可以將其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