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酒泉敦煌建房民俗(3)
宜春
椽子的連接:起脊房的椽子截成三段或四段,掛椽時,把中間一段固定,其余各段相接處打眼,用紅柳條穿連。這樣不僅接成一根,而且左右連成一氣,牢固可靠。更講究的辦法是在檁上加一條打有羊蹄鉚的枕木,各段椽頭開公鉚,套在一起。
拔廊:在房屋的前墻前面修一排較深的廊檐叫“拔廊”。廊檐的深淺,要求在廊下的磚臺上能擺桌酒席,一般在八尺以上。廊前有四根明柱(外側(cè)的兩根只露出一半),每根柱下都有柱頂石。邊柱前砌磚碼頭叫“提碼頭”,提碼頭用的磚都由工人磨平。碼頭上端砌有磚刻花卉或人物,精湛美觀。書房前墻不得擅蓋上房的碼頭,叫“亮碼頭”(院落必須寬大)。前廊連柱子的平木上,鑲有三層或五層的木刻彩花。有錢人家還在廊前修造“卷棚”,掩護前廊,有的整個院落搭“天棚”(卷棚與前廊、天棚與卷棚及書房、房檐之間,都流有通風的空隙)。平常人家拔不起廊,只在房楣椽頭上另安一截向上的飛頭,鋪上房檐板,走兩層條磚,鑲上雨槽。修成后,前檐上翹如飛,故稱“飛檐”。書房多采用飛檐。
頂嵌門窗:門窗框兩個邊的上端開有公鉚,嵌在下面的母鉚之內(nèi),使門窗固定在房架之上,不致走竅或移動。門頭頂離嵌處有很大的空隙,安裝木板叫“裝廂板”,板上可放置山水畫或古玩等。
壓鑿門與格子門:一般房屋都安雙扇門,門扇的轉(zhuǎn)邊上、下端有樞,門框的上、下坎有鑿,鑿樞相合,即可開關(guān)。上鑿上面放一塊壓木,壓在門扇的上樞,使之不能上下移動,因而門扇卸不下來,叫“壓鑿門”,適用于街門及柜房門,比較保險安全。上房有安四扇格子門的,這種門扇的下半部裝木板,上半部安花窗。中間兩扇對開,兩邊兩扇向中間開。門開時中間空隙大,兩邊空隙小。每逢年節(jié),可把門扇全卸下來,出入寬敞方便。
虎張口窗:窗子多為大扇、方窗。窗框邊的上端開母鉚,窗扇上邊留樞,窗樞裝在母鉚內(nèi)即可開合。開窗時用窗桿撐起或在房檐下吊一窗鉤掛起。窗口大,光線足,室內(nèi)亮豁。窗扇放下時,下邊也有鉚和樞,塞進去,即關(guān)閉。因窗扇過大,可在扇邊中腰打眼安個活栓,在窗框兩邊中腰打個洞,關(guān)窗后把栓匣住,即無閃失。窗扇也有分兩截的,下半部安死在窗框上,只開上半部,叫“虎張口”。窗格子花樣很多,有的制作得很精致。當時很少有玻璃,窗格全用白紙糊。過年時,用梅紅紙剪貼各種窗花,非常美觀,是精湛的民間工藝。
壁剎:過去民間的住房,很少修套間的,但有錢人家大多用木料打成格子,把客廳隔開,叫“壁剎”。壁剎的下半部裝木板,上半部安窗格,糊窗紗或掛窗簾。壁剎內(nèi)作為臥室。
滿間炕:塞外氣候寒冷,人們習慣在室內(nèi)盤炕,冬天睡炕可煨火取暖,夏天睡炕又比床涼爽。房子的中間為正,左為上(按房屋本身),右為下,不論上房、倒座、書房,炕必盤在下間,即右一間。敦煌人喜歡“滿間炕”,即從右間的前墻窗下抵后墻盤通,所以又叫“通炕”。在室外窗口下留兩個炕洞門,以便冬天煨糞燒炕。為了通炕全熱,又在室內(nèi)接近后墻處也留一個炕洞門,叫“里洞子”。遇到年節(jié)時,親友來多了,可睡十個、八個人。
室內(nèi)陳設(shè):室內(nèi)陳設(shè)因房屋的用途而異。上房是堂屋,以供神祗祖先為主。正面擺一張帶屜柜的大供桌,兩邊放兩把太師椅,即占滿一間房。供桌正中靠上墻處放一座神龕,俗稱“神樓子”,有的很大,約半間房,樓頂接住屋梁。雕刻繪畫,玲瓏壯麗,儼若一座小廟堂。龕內(nèi)供奉財神,桌前擺香爐、供器之類。桌柜內(nèi)平時放置供器及酒席家具,抽屜內(nèi)裝香表、蠟燭等供品。左邊墻供奉先祖,靠墻放張琴桌,供宗族家譜樓及祖先神主。前面支張八仙桌(方桌),擺香爐供器用。方桌前都掛桌裙。左間房的后墻支張帶屜條桌,信佛的供菩薩;信道的供老君:講義氣的供關(guān)羽:愛祖國的供岳飛等神祗。右一間盤滿間炕,門邊靠炕沿處支一張小柜桌,裝一些重要文契之類??簧峡亢髩μ帞[張帶柜的長炕桌,叫“炕床子”。
倒座一般做客房,正中擺一張琴桌,前面支張方桌,兩邊擺靠椅。上墻掛名家書畫的中堂對聯(lián),琴桌上擺座鏡、花瓶、熏爐等古董。方桌上放置茶具及水煙瓶等物。門后炕沿根支張高茶幾或半圓桌,放燈具等日用品。炕對面的一間擺書桌、書架、帶屜條桌、衣箱、立柜等家具。窗下擺茶幾、躺椅等接待客人的設(shè)置。炕墻頭和山墻上掛屏、掛鏡、懸橫幅、條幅字畫等,清淡素雅,爽適宜人。
書房實則是臥室,根據(jù)個人的愛好、興趣和素養(yǎng),以及家庭主婦的需要,各有不同的布置。
以上所講的風俗,盛行于清末及民國時期。建國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改變。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科技昌盛,人民的意識觀念日益更新,房舍的修建與室內(nèi)的陳設(shè)就日新月異,今非昔比。但部分較有意義,適應(yīng)時代的做法,仍在民間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