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長清靈巖寺
含平氏
靈巖寺在山東省長清縣東南方山下。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建寺,至唐宋大盛,有殿閣四十余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五百余人。后歷代有毀有建,始終是座巨大的佛教寺院,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并稱為四大叢林,又稱佛教“四絕”。靈巖寺的主體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寶殿。
千佛殿始建于唐,托修于宋,明代重建留存至今。殿中供毗盧、彌勒、藥師佛像,四壁滿布高30公分的木雕小佛,故稱千佛殿。壁前又列四十尊高102-120公分的高僧祖師和羅漢彩色泥塑像,是宋代的作品。塑像擺脫傳統(tǒng)模式,喜怒哀樂各有姿態(tài),形態(tài)生動逼真,為我國著名的歷史藝術珍品,民國時清末學者梁啟超見后贊為“海內第一名塑”,其題詞碑刻位于殿前。藝術大師劉海粟也題詞贊美:“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
千佛塔西側的辟支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北宋嘉佑年間重修,是八角九層磚塔,連石基通高54米。塔身有華麗的門拱,精致的假窗格眼和富于變化的華拱塔檐,石基四周為冥府浮雕,塔身逐層收縮,望之端重秀麗。
寺西的墓塔林,有唐至清歷代主持僧的墓塔167座,形制多樣,造型優(yōu)美。
辟支塔、羅漢像和墓塔林被稱為靈巖寺三絕,那么,墓塔林又有怎樣的奇觀呢?它是靈巖寺歷代高僧的墓地,目前里面總共有石質墓塔167座,石碑和墓志銘81通,塔座一般有多種形狀,還有浮雕作為修飾;塔身比較大,上面寫了高僧的年號法號;塔剎有多種圖案的造型,形態(tài)不一。在墓塔的旁邊便是墓碑,墓塔林的中央聳立著唯一一座磚塔,是高僧法定圓寂的地方,被稱為“祖師塔”,莊嚴肅穆,位于正中間的首位。其他的塔在下面左右排開,有點像我國墓葬的“抱子攜孫”的感覺,彰顯出對宗祖的崇敬和敬仰。
靈巖寺群山環(huán)抱、古木參天,風景優(yōu)美,明代學者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優(yōu)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也?!?。靈巖寺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剎靈巖寺傳說
曹建民
靈巖寺,自晉朝建寺以來就充滿了許多傳說故事,使這片土地更具神秘色彩......
傳說一 朗公說法石點頭
東晉時候一個叫朗公的和尚,當時是歷城神通寺的方丈。那時有個叫張忠的隱士,很有能耐,但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為避那時候的戰(zhàn)亂,便來到靈巖峪修行隱居。朗公和張忠是多年的好朋友,無話不談,交心的話什么也說。所以朗公經(jīng)常從歷城仲宮那邊翻過兩座山來找張忠,相互交流佛理,舒泄胸中的憋悶。朗公每回來到靈巖峪,都被這里美麗的風景所吸引,高興的時候總在靈巖山上講《放光般若經(jīng)》,每次都有一大堆人聽講。有一次講到最精彩的時候,周圍的山動了起來,石頭跟著點頭,老虎猛獸爬在地上也不起來,也聽不到了平時的馬嘶人叫和猿叫狼嚎,只有朗公的說法聲在山谷中回蕩。有一個信士問朗公:“這是怎么回事?”朗公說:“我講法,我的內心急劇變化,穿過了人的理解邊緣,擴展到了無限的境界中去了。因此,大地為我祝賀,用石頭點頭歡迎我。動物向我致敬,保持靜默,此乃佛法之攝化。山有靈犀,不足為怪?!毙磐搅⒓纯念^施禮,高呼“善哉……”。從此,這個地方就叫靈巖了。
朗公講完法,當走到靈巖山的山頂時,身子突然定格,不動了。山頂上,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像披著袈裟,手拄禪杖,攀越山峰的老人形象的巨石,后人為紀念這位佛法高深的高僧,便稱它為“朗公石”了。
現(xiàn)“朗公石”為靈巖寺渾然天成的一大自然景觀。
傳說二 法定與三泉
相傳在北魏孝明帝的時候,法定高僧從西方來到靈巖寺,進入靈巖峪,并有一條巨蟒在前面為他引路,兩只老虎為他馱著經(jīng)卷。走著走著,忽然前面長出了一堵墻,無路可行。法定和尚對著墻坐下,閉著眼誦經(jīng)。坐到第七七四十九天的時候,突然雷聲大作,山石迸裂,崩下來的石頭落在法定的面前,打斷了他的修行。睜眼一看,只見頭頂有一束強光向山下射去。原來法定高僧面壁打坐的真心感動了太陽神,陽光把山崖都射穿了,透過洞穴形成光束,為高僧指路。至今靈巖南山峭壁上留有一個圓洞,史稱明孔洞。
法定順光束下山,在山腳下遇到一位打柴的老頭,法定向他問路,老頭低頭不說話,只用手指頭一指,面前突然有一對白鶴飛起來,法定沿著雙鶴飛行的方向,來到靈巖寺。只見青山一色,蒼翠欲滴,地凈氣爽,云氣生輝,實在是太美了!但最為遺憾的是寺院內沒有水,顯得沒有靈氣,老法師用禪杖在千佛殿東側的山崖處就地一杵,只見一股泉水噴上來,并形成小溪。兩只鶴在空中看得清楚,一只鶴在空中直下,在東側落地,一股清泉涌出來,后人取名為“白鶴泉”;另一只鶴落了南側,又一股清泉涌出來,后人取名為“雙鶴泉”。因三泉相距不遠,故有“五步三泉”之稱,是今靈巖寺的勝景之一。
清代詩人韓章曾賦曰:“雙鶴何年飲此泉,泉名得與鶴相傳。而今不作長空唳,只在涓涓石竇邊?!?/p>
傳說三 王干哥的故事
每年的春秋兩季,靈巖寺夜間都有一種奇特的鳥叫,“王干…哥,王干…哥”,叫聲悲切凄涼,挺滲人!遠聽感覺很遠,回蕩靈巖山夜空,給人一種空曠的感覺。這種鳥學名叫人參鳥,俗稱棒槌鳥,它專門尋摸人參果吃。但這種鳥,靈巖人又給它取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叫做王干哥,它來源于一個美好的民間傳說故事。
相傳,方山腳下,滴水崖邊上,有一戶姓王的人家,戶主叫王大壯,妻子姓姚,大壯三十得子,為孩子起了個名叫王干,一家三口全靠大壯打柴過日子。有一天,大壯和他媳婦在賣柴火回家的路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用破麻袋包著的小女孩,兩口子把小孩抱回了家,取名蓮兒,蓮兒比王干小半歲。實在的兩口子硬撐著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大壯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打柴,后挑到十里外的集市上去賣,回來還要頂著太陽拾掇租來的二畝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常年沒白沒黑的勞累終于使大壯病倒了。他媳婦變賣了家里所有值錢的玩意,也沒有拉住大壯的命。就在王干十二歲那年,大壯撇下妻兒離開了人世。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懂事的王干小小年紀就挑起了家庭重擔。他到靈巖寺重新租來二畝地,辛勤耕作,抽空就上山砍幾擔柴賣掉,換些油鹽。蓮兒也常到寺里干點小活,換點錢貼補家用。姚氏掌管家務,也喂些牲口,孤兒寡母到也過的下去。王干、蓮兒挺懂事,兄妹相稱,一家三口過的也算滋潤。
光陰似箭,轉眼六年過去了,王干變成了五大三粗的小伙子,蓮兒出落得如花似玉,媒婆跑斷了腿,也沒能給王干說成一個媳婦;媒婆說破了嘴,也沒給蓮兒說成一門婆家。老人看出了孩子的心事,便在農(nóng)閑的時候為他們舉行了婚禮,婚后的小日子過的既和睦又幸福。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有一天,姚氏上山打草不慎滾下山坡,摔斷筋骨昏死過去。王干急忙請來靈巖寺的和尚,開了藥方,其中三味藥尚未配齊:泰山后的靈芝草、靈巖山的人參果、蓮臺山滴血石旁的續(xù)骨草。王干好不容易上山找來了靈芝草和續(xù)骨草,但還差人參果。這一天王干按照老和尚的指點,跑遍了靈巖的邊邊坎坎,最后在一處斷崖邊上長著樹根的地方看見了一棵人參苗,他特別高興,解下纏在腰里的繩子,一頭系在山頂?shù)男渖希活^系在腰上,慢慢向下滑,誰知系在山頂?shù)男渫蝗凰蓜樱溥B繩子同王干一起墜入山下,頭撞在石頭上,腦漿溢了出來……
蓮兒在家等王干的人參果,等了三天三夜也沒等來,婆母卻因得不到醫(yī)治也負痛病逝。蓮兒忍著悲痛,在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掩埋了婆母,決定下山尋夫。登明孔山,穿白楊溝,攀方山頂,涉萬人坑,邊尋邊喊:“王干……哥,王干……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蓮兒的頭發(fā)白了,面容蒼老了,“王干……哥”的呼聲卻越發(fā)強勁起來了。一天晚上,尋夫的蓮兒一腳失落崖下,不幸身亡。在摔死的蓮兒身上飛起一只小鳥,嘴里不停地呼喚著:
“王干……哥,王干……哥”。
傳說四 雞鳴山的傳說
在進入靈巖峪的山口,有一座奇形的山,猶如古代重要門戶用以威嚴的闕。它確實是靈巖寺的門戶,過山跨橋,就算是進入靈巖寺的境地了。此山有一個離奇而使人向善的傳說。故事發(fā)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伙盜賊,夜間前去行竊,當盜賊路過此山時,山上突然雄雞高鳴,盜賊以為拂晨報曉,原路返回。賊回去一計算時間,尚不到子夜,又集合行動。當再次路過此地時,山上仍有雄雞鳴啼。這樣盜賊行動三次未果,他們認為路經(jīng)靈巖圣地門戶,三次雞鳴,是老佛爺在教化他們,從此,他們一改常態(tài),棄惡向善了。后來有一個云游老道,聽說這個故事后,他斷定山上有金雞,深藏此山,夜查暗探,費了很大的力氣,果真將金雞盜走,后人將此山命名為“雞鳴山”。
雞鳴山地處地殼變動的沖擊帶,同泰山一樣,每年都有所增長,經(jīng)過多年的地殼運動,其山形也越來越象金雞了,雞首高昂,雄冠高聳,告曰人們抑惡從善,遵紀守法,做一個文明善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