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百年年戲文化
逆風(fēng)昊
“耍正月,鬧二月,帶帶拉拉到三月?!边@句民謠說的是過去人們在過年時圖喜慶、圖熱鬧,喜愛看大戲的心態(tài)。大戲指拉場戲、二人轉(zhuǎn)、高蹺、舞龍等盤錦人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那么,盤錦的年戲歷史有多久呢?提及此事時,總有人眼角談?wù)?,嘴角噓噓。因為太多的人認為在這個建治短(1906年始設(shè)盤山廳)、開發(fā)較晚的地方,特別是移民城市,年戲根本沒多少年歷史,更談不上什么年戲文化。實際上,在我們這座由多種民族性格、人文精神、文化模式構(gòu)成的城市,年戲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非常精彩,它的歷史起碼在300年以上。
盤錦歷史上究竟有過多少民間文藝團體,由于本境區(qū)劃變更頻繁、復(fù)雜,所以很難統(tǒng)計清。但其中最富民族氣節(jié)的一支當屬“雙菊班”了。因為該團體成立于1931年冬月(地點在盤山縣第一區(qū)榆樹堡村孤家子。今吳家鄉(xiāng)),原名為“霜菊班”,名字就是“九月寒菊傲霜獨放之意”,并暗寓保護民族氣節(jié),誓死不當亡國奴。后來為在日偽殘酷統(tǒng)治下保護自己,取諧音,才改為“雙菊班”。他們農(nóng)閑時排練,在臘月和正月演出,地點有盤山縣城、田家墳(現(xiàn)田家鎮(zhèn))、田莊臺、二界溝等地。演出范圍有評戲和二人轉(zhuǎn),包括西廂記、燕青賣線、八郎探母、六月雪竇娥冤、賣油郞獨占花魁、杜十娘努沉百寶箱等50多個劇目。演出時,他們常把新編的順口溜穿插進節(jié)目中,用來抨擊時弊和痛斥日寇,目的是喚起民眾覺醒。比如他們給盤山抗日義勇軍編的順口溜——民國二十年(1931年),東北亂了套?!扒嗌健碑斔玖?,又把“北風(fēng)”調(diào)。說去打鬼子,連夜往南造。先打田莊臺,后進財神廟。半夜去偷營,鬼子睡大覺。先放“二踢腳”,隨后放鞭炮。鬼子蒙了門,嚇得哇哇叫。自己打自己,完全亂了套……其中的“青山”和“北風(fēng)”,就是義勇軍的將領(lǐng)項青山和張海天。1938年,“雙菊班”被迫解散,盤錦人民也缺少了一道紅色“年宴”。
盤錦最有名的年戲,莫過于大洼縣西安鎮(zhèn)的上口子高蹺了。因為它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清康熙十二年,上口子就有從關(guān)外來的青年蘭小二(藝名),在鄰地海城學(xué)得滿身絕活后,回當?shù)厥胀剑k起了“蘭家班”。從此,上口子高蹺會成立。后來,這支高蹺隊在遼河兩岸名氣越來越大。但多是每逢年節(jié)由大戶人家和有權(quán)勢的捐錢組隊,給有錢人演出。1948年,盤山縣解放。上口子村農(nóng)民會會長郭敬柏又開始組織高蹺隊,每遇年節(jié)就和另外幾伙高蹺隊到田莊臺參加高蹺會,給群眾演出。尤其是1958年冬到遼陽參加群眾文藝匯演大會上,其精湛技藝還榮獲表演獎。后來高蹺隊增多,演出范圍也拓寬,增加了拉場戲和評劇等節(jié)目?;顒臃秶l(fā)展到鞍山、營口、錦州等周邊地區(qū)。他們輩輩口口相傳,手手相授的絕活包括拿大頂、叼花、倒立。還有高空下翻,鯉魚打挺,全國也沒幾個藝人敢做。由于上口子高蹺風(fēng)格喜慶熱烈、幽默滑稽,服飾亮麗,化妝俊美,技藝精湛,被譽為“遼南一枝花”,已成為全遼寧的年文化盛宴,還有了很多追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