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布依族稻作文化習俗(7)
超甜
布依族遷入四川時,每個家族都帶了銅鼓。據(jù)20世紀50年代統(tǒng)計,僅寧南、會東兩縣的布依族就保存有銅鼓10多面。60年代,因為左的思想、路線肆虐,不少銅鼓被出售給廢品收購站或用作公共食堂敲擊;“文革”中,銅鼓更是遭受厄運。以致多數(shù)銅鼓逐漸散失或被破壞。目前,四川布依族同胞家中仍然存有5面銅鼓。其更多的功能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
為了更好地說明銅鼓在布依族群眾心目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這里敘述一則筆者在在涼山州寧南縣布依族聚居的西瑤鄉(xiāng)調(diào)查時采集到的真實故事。西瑤鄉(xiāng)位于寧南縣城南面,距縣城49公里,素有寧南南大門之稱。全鄉(xiāng)面積43.84平方公里,轄水庫、大水溝、把口、拉落4個村,28個村民小組。拉落村是該鄉(xiāng)的布依族和彝族聚居村。該村布依族有潘、伍、王、何、楊、趙、馬7姓人家,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明代因戰(zhàn)爭原因從江西遷至貴州(俗稱“江西填貴州”),或居安順府鎮(zhèn)寧州,或居普安州太和鎮(zhèn)。清乾隆年間,因為受地方豪強、民團欺凌和荒年日子難熬等原因,從貴州遷至四川。潘姓先是遷至四川建南道會理州分司苦竹壩(今屬涼山州會理縣),何姓卻最先來到此地。來此,只見一片馬桑林和亂石包田,但山青水秀,乃決定在此定居。安頓后,將情況告知潘家,潘家也遷徙至此,兩姓人互相開親。后其他幾姓陸續(xù)到來。
他們離開貴州時,正值大年三十,一姓人殺雞盟誓,然后將雞與生米拌合,煮成稀飯,大家吃后,背上一面被視為民族標示的銅鼓,風雨兼程,來到此地,至今已經(jīng)8代,200年左右了。我們知道,銅鼓是古代許多南方少數(shù)民族珍貴的禮器,多用于祭祀等宗教場合。這面銅鼓被全村7姓布依人視為本民族的重要標識,歷代倍加珍愛,代代相傳,一直延續(xù)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平時,哪家死了人就放在哪家,或放在“布摩”(漢稱“先生”,一種不脫產(chǎn)的巫師)家以紀念先人,不準敲打,只有春節(jié)三十晚上敬神時才可以敲,敲至正月初三,正月十五又敲。一邊敲,一邊用只有至今老人才能聽懂的布依話念叨,大意是“我們?yōu)槟銓~鼓保留至今”等等。 60年代,曾有人以高價想收購這面銅鼓,被布依族鄉(xiāng)親毫不猶豫地拒絕?!拔母铩敝校t衛(wèi)兵破“四舊”,將銅鼓吊在西瑤鄉(xiāng)中心小學當鐘敲打。本鄉(xiāng)的一個“布摩”實在心疼,乘晚上夜深人靜悄悄溜到小學,用鋼絲鉗剪斷懸掛銅鼓的鐵絲,將銅鼓偷回家中珍藏。改革開放初期,西南民族學院一個教師用當時價值不菲的三臺彩色電視機想交換銅鼓,布依族鄉(xiāng)親沒有同意。
2002年,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舉行建州50周年大慶,州里擬借去展覽,但7姓布依族群眾不同意,州有關部門做工作,由村黨支部書記盧開華和村長伍萬福以自家房屋擔保,才同意借出,但須在展出后立即歸還?,F(xiàn)在,這面具有傳奇色彩的銅鼓由布依族鄉(xiāng)親輪流保管。在布依族同胞們的心中,銅鼓是無價之寶。 2004年10月,筆者赴寧南縣布依族村寨調(diào)查。在與拉落村的10余位鄉(xiāng)親們座談時,談起銅鼓,明顯地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珍愛之情。我為這面具有傳奇色彩的銅鼓拍了照,認為它雖然包含著民族祖先崇拜的內(nèi)涵,但同時代表了布依族同胞鮮明的民族意識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因為相信萬物有靈,神人之間必須溝通,布依族產(chǎn)生了神職人員,舊稱“卜摩”,現(xiàn)在多習稱“先生”。他們?nèi)藬?shù)不多,平時是勞動者,也沒有形成特別的階層。但人們認為他們可以通神,故宗教儀式均由其主持。他們做道場不需要很多現(xiàn)金報酬,舊時主持一次喪葬祭祀事主僅需付銀元一元六角,現(xiàn)在一般是一個豬頭,三、幾元錢一個封封,事主請吃一頓飯。 “先生”可以世襲,也可以師承。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口齒清楚,辦事公道,不計較錢財,有求必應。決心做“先生”的人從十五、六歲開始要跟著老“先生”學習,要學會要布依語念經(jīng)書,會推算選擇吉日,會打卦、占卜以及治病之術(shù),并學會各種儀式的規(guī)矩、禮節(jié),隨同老“先生”參與各種民間宗教活動的實踐,逐漸為百姓認同,最后才成為公認的“先生”。
目前“先生”的人數(shù)和活動已較從前大為減少,但仍然受到布依人的廣泛尊重。筆者訪問布依族“先生”的感受是,他們談吐自如,一點不為自己的“先生”的身份而感到局促或不安,似乎不像與之相鄰的彝族的“畢摩”那樣在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里成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留者。在現(xiàn)代潮流的沖擊下,布依族的“先生”好像更能夠隨緣善變,從容應對。
原始宗教的影響的另一突出表現(xiàn),是過去布依族生產(chǎn)、生活中存在諸多禁忌。如,正月初一布依人可以隨便走,但漢族不準串門;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動土,十五不能動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犁田;每年第一次春雷后幾天內(nèi)不能耕地;“紅煞日”、“戊日”、“甲子日”不能勞動,不能出行;不吃蛇、貓、狗;不許跨火塘;火坑內(nèi)的三腳架不能隨便移動,更不能用腳踩;孕婦不能回娘家生孩子;產(chǎn)婦不許穿越堂屋;生小孩未滿月的產(chǎn)婦不許到別人家串門;未出嫁的姑娘死后不能從正門出去;等等。但現(xiàn)在許多禁忌已經(jīng)消失或有了改變。如,過去不許跨火塘,近20年孩子們隨便跨,只有老人打、罵,中年人見子女跨,根本不勸阻。筆者與10個布依族鄉(xiāng)親座談,詢問目前生產(chǎn)、生活中還存在什么禁忌,回答竟是:“想不起來了?!?/p>
擇吉和占卜的習俗仍然存在。如婚喪大事、建房開工、上梁、出門遠行等,均要選擇“吉日”。人死后,要選擇吉地安葬。遇事,多行雞卜、蛋卜。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目前布依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我感受最強烈的是祖先崇拜在他們生活中占據(jù)的特殊位置,與其它宗教信仰、習俗相比,目前祖先崇拜在布依人的生活中顯然居于最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