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人倫禮節(jié)
陌路
重人倫禮節(jié),以情義待人,是長沙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庭
幼對長,自古用尊稱,忌直呼其名,曾祖父,叫太公,老公,老公唧;曾祖母叫太婆,老阿婆,老;父親叫爸爸,爺老倌,爺老子;母親叫媽媽,娘老子。媳婦稱公婆為家爺、家娘。夫妻稱兩公婆,夫叫妻為婆婆子,某(姓)婆婆,堂客,或直呼其名;妻稱夫?yàn)楫?dāng)家的,老倌子,他(你)爸爸,或直呼其名。
兄妹之間,長稱幼可直呼其名,也可叫某伢子、某妹子、老弟、老妹;幼稱長為老姐、老兄,或在哥、姐之前冠以排行次序;如大姐、三哥等。姑嫂之間,幼稱長為嫂,前冠以排行次序;長尊稱幼為嬸,如“三嬸”、“四嬸”,或直呼其名。對兒孫輩,叫伢子、妹子或直呼其名。
家庭通常以輩份最高的成年男子為長。同輩之間,以兄為長。父母不在,“長兄當(dāng)父,長嫂當(dāng)母”,凡事長房位尊。有妻妄的家庭,以嫡為長。社會推崇兄弟多而不分家的家庭,對于五世同堂的給予旌表。
晚輩對長輩必孝順,否則受譴責(zé)。無論年齡大小,凡有忤逆行為,均應(yīng)受杖斥。有時(shí)鮮美食,必先送父母嘗新。晚輩每天須向長輩請安,晚上到最高長輩處聚集,冬日圍爐共話,有的還盡溫席之孝。夏日則為長輩驅(qū)蚊打扇,與之共炎涼。晚輩外出,要稟告父母;歸家時(shí),先到長輩房中問安,然后再回自己居處。正如陶承《我的一家》所述,歐陽梅生每天教書回來,必先到祖母房中坐一會,再回到妻子房中,盡管他很疲勞,很愛自己年輕的妻子,但傳統(tǒng)的倫理教育促使他必須這樣做。
家族
今日長沙人之先輩,多數(shù)系宋元以來由外省遷入,以明朝時(shí)的江西移民最多。故無論大小家族,民國前均建有族祠。族祠以下又有支祠,支祠以下分房,或稱堂。無子繼承者被譏為“絕代”、“斷香火”,必納妾再嗣或收繼子,一般以侄輩中的一人承繼,稱“過繼”,或叫“過房”,以求其所在的“一房”后繼有人。
俗話說:“家有家法,族有族規(guī)”,如偷盜打劫、忤逆不孝、傷風(fēng)敗俗等,祠堂就是法庭,可給當(dāng)事人以具悔過、鞭杖、革族(開除)甚至沉潭等處罰。姓氏之間,宗族觀念濃厚,少數(shù)人多勢大的家族雄霸一方,如河西有“靖港的猴(諧音侯)耍不得”、“喬口的流(諧劉)斷不得”、“新康的鐘(鐘姓)敲不得”之言傳。這種封建宗法勢力解放后才得以掃除。
親戚
聯(lián)姻叫結(jié)親家,雙方父母互稱親家公,親家母、親家婆。婿呼岳父為丈人公、岳老子,呼岳母為丈人婆、丈母娘。連襟稱姨夫。岳父母對女婿一般直呼其名,他稱為郎、郎崽子。俗語“郎頂半子”。
各種親戚以外家最重,所謂“娘親舅大”、“除開郎舅無好親”。遇紅喜事,舅家人必坐首席,由主家畢恭畢敬陪酒。辦白喜事,母黨(舅家)地位至尊。但對嫁出的女,卻視如潑出的水,有祖?zhèn)鹘^技,傳媳不傳女。走親戚,禮品喜用花籃提著,說“一點(diǎn)薄禮,不成敬意”,或說“拿不出手”。受者則說“勞咯多神”,“承破費(fèi)”?;刭浂Y物叫“回籃”、“打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