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 老濰縣狀元胡同
德蘭君
清光緒年間,濰縣(今濰坊市濰城區(qū))西南關新巷子,在短短的26年間出了兩名狀元。一條名不見經(jīng)傳的農(nóng)家小胡同里竟然考中兩名狀元,不要說在全山東,就是在我國長達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史上,也是個不曾有過的奇跡。因此,濰縣西南關的新巷子就被稱為“狀元胡同”,聞名遐邇。
據(jù)《濰坊市志》記載,狀元胡同里考中的第一位狀元名叫曹鴻勛。
曹鴻勛字仲銘,號蘭生,生于1846年2月3日,卒于1910年9月9日,清光緒丙子狀元。
曹鴻勛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nóng)家,自少年時代起,他就勤奮好學,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1873年,拔貢朝考一等一名,不久就被派往刑部擔任七品官。1876年(大清光緒2年)考中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后來,被清政府任命為湖南副考官、云南永昌知府、云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湖南布政使、陜西巡撫等職務。曹鴻勛由于出身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深知民間百姓的疾苦,因此,他在從政的30多年時間內,在體察民情、關注民眾疾苦,減輕農(nóng)民負擔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
狀元胡同里考中的第二名狀元名叫王壽彭。
王壽彭生于1875年4月,卒于1929年7月,出生于城市貧民的家庭。他從幼年開始,就刻苦學習四書五經(jīng),學習成績屢屢名列前茅,多次在縣府考試中名列案首。1901年(大清光緒27年)在鄉(xiāng)試中中舉。1903年,連捷進士第一名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1905年,他奉命隨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到日本考察訪問,回國后寫了《考察錄》一書公開發(fā)表。
1910年,出任湖北省提學使,創(chuàng)辦“兩湖優(yōu)級師范學堂”,為兩湖培養(yǎng)了一大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間,親自制定學款獨立章程,使辦學經(jīng)費??顚S茫⒃O立教育預算制度,為全國之首創(chuàng)。
辛亥革命后,他曾經(jīng)擔任過山東都督府及巡按使署、北京總統(tǒng)府秘書等職多年。
1925年,他出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次年他改組山東省立農(nóng)、工、礦、醫(yī)、法、商等6個專門學校,創(chuàng)立山東大學,又增設文科,并親自兼任山東大學校長,是山東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出身的大學校長。
據(jù)民間傳說,曹鴻勛中了狀元后,為了光宗耀祖,竟然沒有與其他幾家商量,就在幾家共享的胡同口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由于屈于曹家的權勢,當時其他幾家也沒有說些什么,可是等到王壽彭長到六七歲時遇到了麻煩。
有一天,小小年紀的王壽彭問爺爺,為何胡同口修建個石牌坊?爺爺說:“人家曹家有人中了狀元修建的,不用說是為了光宗耀祖。”王壽彭聽了問爺爺:“他們家有人中了狀元把偌大的牌坊修建在胡同口,那將來我中了狀元的話,牌坊該修在何處?”爺爺一聽:“對啊,我怎么沒想這回事情呢?不行,咱們得去問問曹狀元家?!?/p>
王氏祖孫來到曹府,說明了來意。對方認為,中一個狀元是百年甚至千年不遇的事情,你們家想中狀元就可以中嗎?于是,曹家沒加認真思考就脫口說道:“如果你們家有人中了狀元的話,可以把石牌坊摞在我們家立的牌坊的上面?!笨湛跓o憑,立字為據(jù)。當下請來了中間人作證,兩家簽字畫押,立了字據(jù)。
從此以后,王壽彭發(fā)憤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他28歲那年,進京趕考,一舉榜上有名中了狀元。于是,王家不由分說,在胡同口曹家原來立的石牌坊上,又摞上了一個牌坊。從此以后,狀元胡同的名氣就更大了。
濰坊的狀元胡同作為觀光旅游的景點一直保留到上世紀90年代初,后來由于舊城改造而被拆毀,使這一重要的歷史文物蕩然無存,令人遺憾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