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婚禮習(xí)俗
悅君兮
婚姻嫁娶,信陽俗稱過“紅喜事”。
封建統(tǒng)治時期,男女授受不親,婚姻遵父母兄長之命,憑媒妁撮合之言。無論對相貌、性格、身體、品行如何,一旦定親,均不得推諉,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之說。常見婚姻方式有指腹作親、娃娃媒、童養(yǎng)媳與媒人說合等。男子尚可納妾討小。
彼時婚姻注重門當(dāng)戶對,生辰八字相合。雙方議成,始訂婚約,互換男女庚帖。屆時男方制備彩禮及催嫁衣,女方則打制嫁妝。有錢人則請人看日子擇吉期。貧窮人則商訂于“花朝”(農(nóng)歷二月初五日叫“小花朝”,二月十五日叫“大花朝”)、“臘八”(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臘月二十四日”等傳說是過去皇帝封定的好日子成親。男方將禮物送到女家,并雇花轎迎娶,名曰“迎親”。女方親朋到女家送禮,俗稱“添箱”。
新娘于成親當(dāng)天早飯后,身著盛裝,頭頂紅綢巾(蓋頭巾)入轎,放炮吹樂。在嫁妝后面,由娘家公親或有福者送至男家,謂之“送親”。新郎鳴樂放鞭,以族中有福者相迎,稱之“迎親”。然后由牽娘(又叫“牽親的”)攜出新娘,攙扶共同拜天地、祖宗、父母,再夫妻對拜,稱做“拜天地”。入洞房(喜房)后,新郎以彩箸為新娘去蓋頭巾,是為“揭蓋頭”。新婚夫婦并坐床沿,由婦女各以金錢、彩果散擲,謂之“撒帳”。飲合杯酒后設(shè)宴招待親朋來賓。
所有房間張?zhí)矐c對聯(lián)。洞房先由兒孫滿堂的婦女鋪床,并在床上放置蘿卜、蔥頭、栗子等物,象征多子多孫,夜晚酒席為喝“鬧房酒”。夫妻先飲交心酒,謂之“合巹”。又稱“暖房酒”。眾人以吉利話嘲謔新郎新娘,謂之“鬧房”。翌日清晨謁拜祖宗、公婆,并遍拜來賓、尊長。來賓、尊長酬以錢幣,謂之“拜儀”。三天后,新娘娘家兄或弟帶轎來接,是為“回門”。第六天,夫家用轎接回,婚禮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