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特色小吃
半心人
山西特色小吃
1、保德油棗
油棗的特點是:個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味甜、色澤深紅,油光閃亮,含糖57.9%,最有名的要數(shù)加工后的“無核糖棗”,深紫油潤、皮薄紋細、形大無核、棗肉肥美細膩,有一種特殊香味,成品裝入塑料袋中密封。
易貯藏、而運輸,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日本、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國。
2、太原醬肘花
太原醬肘花是太原市歷史傳統(tǒng)名品之一。
醬肘花古稱“纏花云夢肉”,早在唐朝時就有。宋代陶谷《清異錄》曾記載:“唐書臣源拜尚書令,上燒尾宴,家有食單,擇其異者略記……纏花云夢肉(卷鎮(zhèn))……”。在當時已作為珍肴,國宴實食用,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
此品系將肘肉卷壓纏捆,鹵醬成熟后切片冷食,因橫斷面有云波狀花紋,故稱纏花云夢肉,俗稱為“醬肘花”。醬肘花當屬老字號“福記六味齋醬肘雞鴨店”制作的最好,這個已有50多年歷史的老店,因其選料嚴格,加工精細,保持了歷史傳統(tǒng)工藝和風(fēng)味,所制的醬肘花有獨到之處,于1982年被商業(yè)部評為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
醬肘花色澤漂亮、氣味馥郁、皮嫩肉爛、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而味長,是老百姓合家團聚、佐餐下酒的佳品之一。
制作醬肘花要用豬肘、海鹽、碎鹽米、花椒、生姜、桂皮、大茴香等多種原料。
制作時先將肘子煺盡豬毛,去骨,洗凈后用涼水浸泡2—3小時,控凈水分后用鹽米和花椒反復(fù)揉搓,腌漬1日后,再將肘子逐個卷成膀臂的棒柱狀,皮朝外再用細麻繩反復(fù)纏捆。然后將鹵醬的老湯上火燒開,撇去浮沫,將肘子及調(diào)料袋放入鹵鍋,燒開后用小火燜煮2小時,撈出晾涼。將鹵湯撇去油,過籮后再將肘子墊篦于鍋內(nèi)擺放好后,上火用小火煮2小時,此為二次醬鹵,時間到后改用小火燜1小時,撈出晾涼。將肘子撈出稍晾,去掉纏捆的繩子,再將醬汁刷在肘花上面,使之掛在肘花表面,待晾涼后呈醬褐色,食時橫斷頂?shù)肚斜∑纯墒秤谩?/p>
3、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的特點是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后余味無,又有暖胃之功能。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shù)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將優(yōu)質(zhì)的牛羊肉洗切干凈,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面烤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nèi),然后交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并配以叢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diào)料,單勺制作而成。
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nèi)。吃完饃、肉,碗里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fēng)味。是一種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饃館很多,其中老字號有"老孫家"、"同盛祥"等較有名氣。
4、刀削面、貓耳朵與撥魚兒
刀削面在山西有特技,中國境內(nèi),除山西本地,也只有北京、西安才有賣刀削面的。刀削面是首先要面和得好,揉得勻,又要它堅實得像一塊白石。賣刀削面的都備有一盤面基堆在案子上,隨賣隨削。所謂削,便是用快刀像削蘿卜皮一般,沿著邊一片片的把面削成四五分厚、兩三寸長的棱形面片,然后按客人的吩咐做成炒的、燴的或涼拌的。這種面片是實面的,所以很有咬勁,炒的用韭黃、冬筍、肉絲,燴的用口蘑玉蘭片(嫩筍干),拌的用水蘿卜(一種華北特產(chǎn)的含水份多肉質(zhì)細嫩的蘿卜)、雞絲,腴滑脆韌,兼而有之,各種吃法,各有妙處。
貓耳朵和撥魚兒是山西住戶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調(diào)味的好壞,就很難有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論,貓耳朵極像意大利的一種做成貝殼形的通心粉。據(jù)說意大利的這種出品,就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學(xué)會了捏貓耳朵,回去以后仿制的,后來便由機器生產(chǎn)了。貓耳朵是把面和得軟軟的,搓成大拇指的條子,再壓成蠶豆大的小塊,然后用拇指食指捏著一轉(zhuǎn),便被卷成像貓耳朵一樣。在開水里煮熟它,撈起來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著湯汁,味道飽和,吃起來十分鮮美。配料各隨其便,一般人家愛用韭菜肉絲和蝦米,就很夠味,講究的用蝦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隨心所欲,沒有止境的了。
撥魚兒和中國南方人煮面疙瘩大體相同,不過做功要細致些。面是和得很稀的,鍋里燒好一鍋湯(葷素都可以),山西人用枝竹筷,順著碗邊把向下流的面漿,撥亂成細長條,落進沸湯里(南方人用湯匙舀,成為不規(guī)則的塊子,所以稱為“面疙瘩”),隨下隨熟了。直筷子在圓碗邊亂落面漿,總是兩端尖中間胖的面條,在沸湯中翻動,就像游魚一樣,所以便叫做“撥魚兒”了。
柳葉兒和杭州的“片兒川”形式相似,把面搟成薄片,然后切成狹長的斜方形,像柳樹葉一樣,再用高湯烹燴,這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5、砂子餅
面粉加食油、鹽、五香粉等調(diào)料,揉、搟成薄片,以烤熱的卵形石子烙成,表面凹凸不平,亦稱“疤餅”。酥脆可口,易于消化,便于攜帶。
6、東坡茄子
制法:
(1)將茄子去皮,切成厚4厘米,寬6厘米見方的塊。
(2)在茄塊平面剞大十字花刀,深度1/2,然后放進六成熱油鍋中炸透,至金黃色時撈出,鍋中放少量油;再放入肥瘦肉末,煸炒變色,然后放入蔥、姜、冬筍末同炒;加鹽、醬油、白糖、味精,調(diào)好味后,將肉末放入碗中成十字形,將炸好的茄塊刀面朝下,放十字肉末旁成正方形,加少許雞湯淹沒茄塊。
(3)上籠蒸30--35分鐘,扣入盤中,原汁勾水粉芡,淋點明油在茄塊上即成。
特點:味咸甜,香鮮軟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