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民間節(jié)日飲食習俗
權(quán)欲萌妹
敦煌民間的節(jié)日頗多,俗有“四大節(jié)、八小節(jié)、二十四個末節(jié)”的說法,其中“大節(jié)”有“春節(jié)”“驚蟄”“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冬至節(jié)”“臘八”“小年”等。在這些節(jié)日里,都有固定而特別的節(jié)日飲食,“寧窮一年,不窮一節(jié)”的說法足以說明節(jié)日飲食的重要。
大年三十“裝倉面”
臘月三十的晚飯(農(nóng)村叫后晌飯),是這一年中的最后一頓飯,一般家庭都要搟長面,熗臊子,吃“堿面”。進餐時間還必須在“請神”(祭祖先)之后,全家長幼同桌圍座,老人們邊吃飯邊對兒孫講說這一年家里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如婚喪嫁娶、酬神祭祀、經(jīng)濟收入、來年生活安排等,也相當于家庭年終總結(jié)吧。
這頓飯要求所有家庭成員都要吃飽到最大程度,稱為“裝倉面”。其用意就是人們辛苦勞作了一年,最后一頓飯一定要吃好,把“倉”(肚子)裝得滿滿當當、實實在在,圖個身強體健。之所以要做臊子長面,可能是求個長命百歲、諸事如意,并有期盼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之意。晚飯之后,等天黑祭祀結(jié)束,全家人還要吃年夜飯,這也是“裝倉”的繼續(xù)。
正月初一包餃子
按敦煌民間習俗,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無論窮富人家,除了正常準備的油餅子等食品招待來客外,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這與我們北方人過年吃餃子的習俗一脈相承。餃子的質(zhì)量視家庭條件而論,一般用豬、羊肉拌蘿卜或洋芋做餡。餃子一般要求除夕晚上都要包好,初一破曉吃。
初一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敦煌民間傳說.人間的“招財童子”和天上的“進寶郎君”原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共享人間香火,同為眾生造福,很受百姓擁戴。后來,“進寶郎君”被天庭擢用,分別時二人立下盟約,大年歲首“招財童子”以燃火為號(后來演變?yōu)榉艧熁ū?,“進寶郎君”就將天宮寶物偷送人間。人們?yōu)榱恕暗脤氈赂弧?,便以餃子為象征,從古到今沿襲傳承。
正月初七“拉魂面”
正月初七,敦煌人稱“人七日”。這天家家一律吃臊子面,叫“拉魂面”。相傳正月初七這一天人的魂魄最容易脫離人體,吃了“拉魂面”就可以用長面把人的靈魂和肉體牢牢地捆綁在一起,意味著人們追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蒸老鼠”
人們都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并以吃元宵寓意團團圓圓。但在敦煌,有條件的人家正月十五吃元宵,更多的人家都在蒸“面老鼠”?!懊胬鲜蟆笔怯冒l(fā)面做皮,將上好的炒面或春節(jié)期間吃剩下的饃饃渣用清油、糖等佐料攪拌在一起做餡,捏成老鼠形狀上籠蒸制,因餡是用清油攪拌的,也叫“油老鼠”。在蒸“面老鼠”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給老鼠做眼睛。稱“瞎老鼠”,意為詛咒老鼠個個瞎眼,不再糟蹋糧食。
正月二十攤煎餅攤
煎餅是正月二十必做的食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攤煎餅獻供敬神,以示補天補地。煎餅是采用精白面粉調(diào)成糊狀,將適量面糊舀入平底鍋攤勻,烙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薄餅,然后將炒好的豆芽、韭菜、肉絲、蛋絲放在煎餅上面,卷成筒狀,一口咬下去,鮮嫩可口、味美無比。
二月初二吃豬頭
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也稱為“春龍節(jié)”。這一天,敦煌人都要吃豬頭肉。宋代蘇軾所著《仇池筆記》中曾記錄了一個故事:王中令(即王金斌,后唐時太正人,宋初官拜安國軍節(jié)度,死后加封中書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饑餓,于是闖入一鄉(xiāng)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zhuǎn)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日:“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磥?,豬頭不僅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轉(zhuǎn)危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