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梅江橋 世界客都第一橋
良材
有一首歌是這么唱的:
走過我的母親橋
漫長歲月如江水滔滔
多少風雨多少陽光
多少牽掛多少歡笑
都化作感恩的心在魂牽夢繞
親我愛我的母親橋啊
流不盡的故事忘不了
永遠永遠的母親橋啊
伴我記憶一直到老……
在無數(shù)海內(nèi)外同胞心中,梅州有一座古老的母親橋,她就是默默佇立梅江之上,櫛風沐雨的梅江第一橋——梅江橋。
多年來,維系著海內(nèi)外僑賢情感并被他們視作心中“城徽”的梅江橋,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記憶……有關她的歷史變遷,她的何去何從,以及她身上所折射出一代代梅州客家人可貴的愛國愛鄉(xiāng)精神等等,無不成為廣大市民欲知而未知的“話題”。為追尋梅江橋的歷史“情結”,讓逝去的記憶復活,筆者找到了當年的歷史見證者,找到了塵封已久的文獻資料,試圖帶著讀者走進我們心中神圣的母親橋……
梅江橋小檔案
1931年籌建,1934年初步建成;
由梅縣熱心人士饒芙裳、黃爕南、黃榮樵、盧耕父、曾漢南等倡議,縣長彭精一贊成,得到梅縣殷商和海外廣大熱心桑梓建設的僑胞以及外籍神父等共同捐資;
共耗資十一萬二千三百余銀洋;
原橋長278.5米,寬6.65米,分十三孔,為連拱弧形鋼筋水泥大橋;
“我見證了梅江擺渡的歷史”
為找尋曾親身參與1931年梅江橋籌建的健在老人,筆者幾經(jīng)周折,終于從龍坪紅光居委老人會劉會長處打聽到了曾親身參與梅江橋籌建的93歲老人黃芬,他正是當年籌建梅江橋發(fā)起人之一——開明紳士黃榮樵之侄孫。老人腿腳不靈便,坐在輪椅上,但記憶依然很清晰。據(jù)他回憶說,當年自己還是十六七歲的小伙子,那時梅江沒有橋,往來彼岸靠船渡,雨季時洪水暴漲,水勢洶涌,梢公也無法撐船,只能隨水漂流至下游的對岸,特別是老人和小孩過江時是十分危險的,不時都有小孩子跌落梅江的悲劇發(fā)生;遇干旱季節(jié),梅江三分之二都是淺灘,行船十分辛苦,快到對岸時,一人用力撐,另一人用力拖著船纜才能靠岸。
同樣是居住在紅光居委的老壽星、現(xiàn)年107歲的應高伯婆坐在床沿上向記者講述了她記憶中過梅江的情景。老人說,那時自己還是年輕女子,兩岸只有兩條船對開,遇發(fā)洪水時經(jīng)常沒船擺渡,只能望江興嘆,記得擺渡過河只需交半毫子。兩岸群眾過江極不方便也極不安全,可以說,祖祖輩輩都渴望著母親河上能有一座橋。
“我見證了梅江橋的籌建”
據(jù)黃芬老人講述,叔公黃榮樵早年在廣西任縣知事,后來因為同情革命黨人和厭惡官場,就自動放棄官職回到家鄉(xiāng)梅縣。黃榮樵足智多謀,人緣又好,而且樂善好施,把修橋補路看成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當時任建橋座辦的曾漢南,他是一位山村小學教師,為躲避土匪襲擾而輾轉(zhuǎn)來到梅城,在水南公學任教。他為人忠厚,對家鄉(xiāng)的事尤為熱心。黃榮樵、曾漢南等人下決心一定要把梅江橋建起來,以此造福梅縣民眾和四方來客。經(jīng)過一番籌劃,他們便和多位發(fā)起人當即成立建橋籌備小組開展工作。
黃芬老人回憶說,梅江橋是在1931年10月26日正式動工興建的。那時,在一條大江上興建鋼筋水泥大橋,不僅在梅城就是在粵東地區(qū)都是聞所未聞的,在廣東省恐怕也為數(shù)不多。為了完成這個世代人的夙愿,黃榮樵等人感到肩上擔子很重,他們一方面到處聯(lián)絡當時的社會賢達和政府官員,以取得他們的最大支持,在黃榮樵等人的聯(lián)絡推動下,辛亥革命功臣、曾任廣東省教育司司長的饒芙裳,梅州第一任州長盧耕父以及梅縣縣長彭精一先生等都大力支持建橋。
為了營造聲勢,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先期發(fā)動廖元盛經(jīng)紀、劉振大興號布行、熊德大興米行、張?zhí)煸刺?、陳富源號、萬可成號等梅城主要商家?guī)ь^捐款,從而營造了良好的開局,不少先前還在觀望的市民于是紛紛響應。由于當時叔公年事已高,自己又是很受叔公疼愛的機靈小子,因此,叔公外出聯(lián)絡時經(jīng)常都帶上自己,有時叔公沒有親近“出馬”,就派自己跑腿,要么送捐簿,要么傳話兒,自己印象很深的是叔公他們幾個負責籌建梅江橋的發(fā)起人經(jīng)常聚集在一起開會,商討募捐之事。有時叔公還帶自己去見和他私交甚篤的縣長彭精一、老州長盧耕父等人,并和他們一起吃飯,見面次數(shù)多了,縣政府的門衛(wèi)都和他混熟了,后來他出入縣政府都不用通報了。
黃芬老人清楚地記得,那時的梅縣沒有人建過橋,如何設計施工心里根本沒底,這時他的叔公黃榮樵想到了一幫經(jīng)常有交往的西方傳教士,通過梅縣的教會黃榮樵請來了一位懂得力學和建筑學專業(yè)的駐汕頭法籍龔神父,這位神父曾在汕頭設計建造過橋梁,頗有經(jīng)驗,因此眾人決定推舉他為工程主任,負責橋梁設計建造。由于梅縣人沒有建橋的經(jīng)驗,當時大部分工匠都為潮汕人。只記得那時經(jīng)費相當緊缺,加上建筑難度極大,工程停停頓頓。在建筑橋墩過程中,由于工程危險,自己還聽聞過一些潮汕工人跌落江中犧牲的消息,直至三年后梅江第一座橋終于建成。那時全城人民歡欣鼓舞,但開通之日,并沒有像今天那樣舉行什么儀式,只是組織了一些簡單的祭拜以示慶祝。
當老人坐著輪椅與筆者一起來到梅江橋邊時,看著浩浩江水東逝去,老人禁不住感慨萬端,用顫抖的手指著這座橋喃喃細語道:“梅江橋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橋墩上就有捐建者的名字,一些無名氏就用圓圈代替……”老人的這番話令我們簡直不敢相信,因為未有史料記載,也未有人提起橋墩上鐫刻有捐款人的善名,七十多年前的事了,老人會不會記錯呢?為了印證這是否屬實,筆者來到位于沿江東岸的“梅州漁政”,借來快艇駛向梅江橋墩底部,仰頭望去,果然看見部分橋墩上部的橢圓形凹處有用隸書刻寫的“熊德大興號捐建北岸第四橋堆一座”等字樣,字跡歷經(jīng)七八十載風雨后仍依稀可辨,可惜的是,大部分橋墩捐建人的名字都被一層水泥封住,這又是為何呢?難道是建國后歷次政治運動所留下的“杰作”?記者不得而知,但重要的是我們獨家揭開了這個鮮有人知的事實。
采訪完參與籌建梅江橋的黃芬老人后,筆者又想到能否再找一位梅江橋捐建者的后裔?經(jīng)多方打聽后,筆者來到了泮坑熊模盛老伯家。67歲的熊伯是當年梅江橋建橋干事、梅江橋北岸第四橋墩捐建人熊德大興米行老板熊集宏之孫。熊伯說,雖然梅江橋建橋時自己還沒出生,對梅江橋的建設沒有記憶,但自己見過爺爺,從小就知道爺爺是當時梅縣米行生意最大的老板,而且樂善好施。聽人講,爺爺還是當初響應捐建梅江橋的第一人。
為了印證上述老人的追憶,筆者找到了梅州市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魏金華先生,從其手中借來一本首印于民國二十三年冬月、重印于公元一九九二年秋的《梅縣建筑梅江橋征信總錄》這一重要史料。翻閱當年梅江橋建橋座辦曾漢南手記以及劉錦慶、黃秉良撰寫的《重印<梅縣建筑梅江橋征信總錄>弁言》、《記尋獲原梅江橋建橋緣起及征信總錄經(jīng)過》等記載,筆者從中了解到,梅江橋是在1931年開始籌建,于1934年初步建成,供行人通行的。當時是由梅縣熱心人士饒芙裳、黃爕南、黃榮樵、盧耕父、曾漢南等倡議,縣長彭精一贊成,得到梅縣殷商和海外廣大熱心桑梓建設的僑胞以及外籍神父等共同捐資,共耗資十一萬二千三百余銀洋建成的。建橋之初,資金嚴重短缺,施工器械極為落后。
為了保證工程質(zhì)量,黃榮樵不得不命令工程暫緩。后來,他派曾漢南專程到汕頭請來駐汕籍工程師龔神父設計建造。為了讓工程順利進行下去,籌備組四處奔走,呼吁大家認捐。在這前后共有8000多人捐款。各商家店鋪也紛紛賒借水泥、鋼材給建橋籌備組。在資金再度青黃不接時,黃榮樵一面介紹德大興、金生莊、黃昌源等商號借款接濟,一面寫信動員梅縣籍的華僑認捐。結果,侯廣夫人在南洋募得1.2萬多元,東洋探親歸來的潘植我捐助1.5萬元。在爪哇吧城,燕絡英劇社舉行義演,將得大洋2100元全部捐給籌備組。此外,華僑還在南洋發(fā)行三期彩票,除頒獎以外,實得大洋21223元,他們把這一巨款全部寄給籌備組。
據(jù)記載,梅江橋原橋長278.5米,寬6.65米,分十三孔,為連拱弧形鋼筋水泥大橋。造型美觀,是當時廣東省屈指可數(shù)的鋼筋水泥新式大橋之一。1934年冬,大橋初步建成,在橋的北段旁邊,建有碑亭一座,將主要捐資人的相片和數(shù)百位捐資人的芳名鑲勒其上,以垂范后世,永志功德。當時的橋面,中間只鋪木板,橋的兩端,砌筑石階梯,行人拾級上落,不能行車。在曾漢南的手記中,詳細記述了當年多位發(fā)起人為共襄善舉而奔走呼告,艱難推進工程的經(jīng)過,也記述了梅城眾多殷商以及海外僑胞潘植我、侯廣夫人、熊幼霖、廖弼良等熱心捐款或發(fā)動捐款的簡要事跡,此外,在《梅縣建筑梅江橋征信總錄》里,詳細開列了從捐款最多的一萬五千銀洋到捐資一元幾角共8100多人的芳名,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南非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華僑。這8000多顆殷紅的赤子之心,多么令人贊嘆!而當年遠涉重洋、辛勞勸募的籌建人士那一絲不茍,廉潔高尚的情操又多么令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