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山普照寺 湖南最大的石古建筑
雅靜
高登山為雪峰山第二高峰,海拔1581.4米,地處綏寧縣聯(lián)民鄉(xiāng)境內。此山屬雪峰山之一峰,遠遠望去,山勢雄偉,崖壁陡立,其鬼斧神工,令人嘆服。
普照寺位于山頂之上,又名高登庵、遠照寺。始建于1154年(南宋紹興24年),后戰(zhàn)亂被毀。1同治版《綏寧縣志》載:該寺由佛教徒黃皈依師"披荊斬棘,募化殿宇鋼瓦",于清康熙三十九(1700)年重建。為湖南最大古石建筑。
全寺從基腳到瓦層全都用青石料砌成,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普照綏陽常賜福,照臨會武永蒙休",這是前人功績的見證。普照寺四面高聳九天,凌云欲飛,終年云霧繚繞,佛教信徒視為圣地,是周圍數(shù)縣群眾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為旅游避暑勝地。
普照寺,亦名遠照寺,普昭寺,位于高登山極頂,為湖南省最大古石建筑,全寺前后五進,面積達數(shù)百平方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沒有一截木材,沒有一顆釘子。那么多榫榫卯卯,那么多孔孔眼眼,一個個是那么方正,那么精確!據(jù)說,這種全石結構的寺庵,全世界也不過三座!凡到過普照寺的人,無不驚嘆人類智慧的偉大。
普照寺起初是由木結構材料建成,由于木結構建筑承受不住云雨侵蝕和狂風襲擊,幾經摧毀。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綏寧青坡里“勸首楊通鑒、李元芳有志堅創(chuàng)此庵,尤恨力不能勝”,約請綏寧、武岡的楊通義、石安鼎等九人,“總理其事,并議同心捐化,由是聚腋成裘”,共募銀3600余兩,開始大規(guī)模改建,第六年工竣”。石寺所有的柱、梁、枋、壁、檁、瓦全部改用青一色石料構筑,桂壁椽瓦純屬石構,用料宏大厚實。座北朝南,前后五進,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前殿、副殿、正殿、后殿,其中山門朝東,偏北二十度,四、五進右側有廂房,布局精巧嚴謹,總建筑面積760平方米,一進至六進總高約33米,可納300余人。天高云淡,可遠矚洪江、安江等地?,F(xiàn)尚存原貌,游人可沿山拾級攀登絕頂。
從此,該寺以全石結構、規(guī)?;趾攵Y名。普照寺奉白馬神,祈雨極為靈驗。有僧常住,香火旺盛。解放后,僧徒下山回家定居,佛事活動停止。80年代后期,始有人出家住持,不久圓寂。之后,每逢禮佛之日,大批佛徒前往寺內朝香。后來經多次補修,至1817年起之1936止,前后119年間的工程內容和捐款情況現(xiàn)還全部記載于二十多塊石碑之上。
普照寺,具有很高的價值,首先是歷史性。普照寺歷史淵源悠久,以最初發(fā)端于南宋時代的“遠照寺”計算,已逾八百余年,以初創(chuàng)康熙年間1700年計算,已逾三百余年,以改建古石結構的清嘉慶年間1817年計算,到明年恰逢兩百周年,這一歷史進程,具有較大的研究意義。
其次是科學性。現(xiàn)存普照寺在建筑手法上,沿用了傳統(tǒng)木工方式,但為了抵御高山之顛的風吹雨打,取材全部改用石料,墻柱檁梁,皆為石頭打磨,為湖南省最大的古石群筑,科學價值極高。
再次是藝術價值。石構連接采用榫卯結構,嚴絲合縫,非常精美。寺廟每進之間既依次遞升又連為一體,既呈現(xiàn)出錯落的層次感,又有很強的整體感,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超高的藝術水平。
據(jù)悉有專家稱,像普照寺這樣全石結構而又達到一定規(guī)模的古建筑,在全國范圍內,都非常罕見,文物價值非常高,完全可以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