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鄉(xiāng)魚俗
慧月
城步、綏寧一帶侗鄉(xiāng),家家少不了在宅旁或村邊開有一口小塘,養(yǎng)有逗人喜愛的鯉魚、草魚等,在那“刮五風(fēng)”和“割尾巴”的年代,戶戶養(yǎng)魚的習(xí)俗也沒被“刮”掉、“割”掉。為啥侗家人這么喜歡魚呢?相傳侗族的祖先是古越人的一支,住在海邊靠魚謀生,永不忘魚的養(yǎng)育之恩,對魚神十分崇敬,因而祖輩輩愛魚養(yǎng)魚,沿襲至今。侗家人養(yǎng)魚有嚴密的規(guī)矩,他們在合款的大、小款里都有規(guī)定,凡偷盜魚者,輕者要被九鐘提罩,重者處以死刑。因此至今無人敢盜池魚,故戶戶放心養(yǎng)魚。并有許多有趣的魚俗。
請客席上必有魚
好客的侗家,客人來了,席上必須有魚。通常吃的是香氣 四溢的腌魚,每年臘月,將草魚或鯉魚從塘里捉上來,破去內(nèi)臟,擦上食鹽,風(fēng)干水氣,然后切成小塊,灑上研碎的紅米粉,放進壇子腌好,能保存一兩年。來了客人炒上腌魚,風(fēng)味別具一格。有時也從塘里弄幾條跳蹦蹦的鮮魚招待客人。如果席上無魚,便被視為看不起人。
婚喪喜事必鯉魚
侗家辦喜事,離不開鯉魚,據(jù)說鯉魚是表示禮節(jié)。男方到女家定親和迎親,要送一對或幾對鯉魚,鯉魚越大越討對方喜歡。來賀禮的人也要送鯉魚,表示新婚夫婦早生貴子跳龍門。相傳鯉魚跳上龍門即成龍,含有望子成龍之意。辦理喪事也必須以鯉魚為祭品,老人臨終時,要用腌魚送終。靈前必須供有大鯉魚,以表示對亡者的尊敬與祭奠。為死者吊孝也要活鯉魚,寓意死者的靈魂騎鯉魚登仙境。
大年初一必吃魚
侗家的大年初一早餐,戶戶都要吃魚,預(yù)兆新一年喜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魚)錢余(魚)糧。食魚必由長輩先嘗,然后依輩吃,年齡小的最后吃,必須入人都吃到。倘若哪個頑皮小孩不吃魚,全家人都會為此感到不高興。
魚在侗家人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至于在侗族社會中有“無魚不成禮”“無魚不成祭”“識魚來認族”的說法。
無魚不成禮
每逢過年過節(jié)或是操辦紅白喜事,侗家招待客人的第一道菜就是酸魚或燉魚。進餐后,主人敬客人的第一輪菜也是魚制品,讓客人慢慢地品嘗,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人情往來、互贈禮品,魚品被視為最體面了。如給小孩辦滿月酒,外婆家送來的諸多禮品中,鮮魚和酸魚是必備的;男女青年訂婚,男方要托一位中年婦女帶上腌酸魚以及雞鴨到女方家去下聘禮;辦結(jié)婚喜酒,除了宴席上有魚制品外,在新娘回門那天,新郎還要給新娘家以及其家族各戶送大片腌酸魚、大團糯米飯;辦老人壽酒,女婿要給岳父或岳母送幾條腌酸魚和若干糯米酒;造房進新屋吃酒,親戚朋友都要帶腌魚前來祝賀。
男女青年社交活動的開宴也要有酸魚,如侗族大型的約會有土王節(jié)坡會、四月八坡會;小型的約會有正月、二月上山砍絞紗細竹,三月摘茶泡,五月摘楊梅,六月吃李子,七月吃梨子,十月吃板栗,還有挖“眾地”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是青年男女上山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一般是男方發(fā)出邀請,女方備足晌午飯。在這種場合,飯包里有“龍肝鳳肉”也比不上腌味得體,而腌味中又是酸草魚最為體面,這是侗族人勤勞、富有、手巧的標志。
無魚不成祭
侗家人從呱呱落地的嬰兒到古稀過逝的老人都以魚作為頭等祭品。嬰兒滿6個月那天,嬰兒的母親要在爐火正旺的火塘邊擺上一盆盛有幾條活魚仔的清水、一團糯米飯祭拜保佑幼兒的“奶奶”(侗族女神),然后要給嬰兒灌一匙魚湯來開葷,以祝愿小寶寶日后像小魚兒那樣活潑可愛。
若是小孩夭折,家人也要給死者手里捏著或口里含著一塊包有酸魚的糯米飯,以示不做餓鬼、不來捉弄家人。給老人辦喪事要求更為嚴格、更為講究。喪葬期間,死者親屬可以吃魚,但是禁食其他肉類;兒孫守孝,一定要在死者靈牌前供上酸草魚或新鮮魚、豬肉、糯米飯團,以慰亡靈;送殯出葬,兒孫和女婿要在棺木前擺上酸魚、酸肉、糯米飯,以作為告別亡靈的供品。祭祖活動如祭薩、祭神、還愿等也都少不了魚。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魚,預(yù)兆新的一年里喜慶有余、五谷豐登、魚類肥大。大年初一吃魚要先由家里的長輩品嘗,然后依輩分和年齡大小逐一而食,年紀小的最后吃,必須人人都能吃到。倘若哪個頑皮的小孩不吃魚,全家人都會為此感到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