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祖宗譜
俊旺氏
西雙版納哈尼族的家庭,是父權制家庭,新中國建立之時,哈尼族社會中還存在著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的家族組織。每個家庭內部不僅有家族長,并且還口頭傳承著一種叫做“子”的祖宗譜系,大家都以這作“子”為依據,辨別家族血緣關系的遠近。
哈尼語稱為“子”的祖宗譜,通常在男人中傳承。每個家庭的長者,應在生前將自己從祖輩中接受過來的祖宗譜,以口授形式傳給兒孫,讓兒孫背熟。在哈尼族男人的意識中,能熟背祖宗譜的男人,是有知識的男人,而一個村寨的畢摩(祭師),則必須掌握村內各戶人家的祖宗譜,否則就不是個合格的畢摩。因此,各戶的男子一般都能熟練地背誦自己的祖宗譜系,從哈尼族的始祖(共祖)一直背誦到自己這一代。所有祖宗譜,都始于“送迷窩”,父連子、子連孫,一代接一代往下傳,一般都有50多代。者威支與者坐(吉坐)支傳誦的祖宗譜有27代相同,從第28代分為者威、者坐兩支。民間傳誦的祖宗譜中,代數最多的有55代,系勐??h格朗和鄉(xiāng)仁說家傳誦的祖宗譜。
仁說家的祖宗譜,不知何故,在第23代播嫫波之后便開始分宗,看不出是者威支還是者坐支。
父子連名,是哈尼族的千年古俗,這種古俗從“送迷窩”起便延續(xù)至今。但祖宗譜中仍不時出現上下兩代并不相連的情況,如仁說家祖宗譜的26代是音當、27代是當且、28代是毛給,27代與28代的祖宗名并不相連,諸如此類的情況不止一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其中有一代父系祖宗是非正常死亡者(槍打死、刀殺死、水淹死、雷擊死、虎豹咬死等),其名不能載入祖宗譜內,因而便出現了上下兩代名不相連的情況。再一種情況是因其代斷子,無名可繼祖宗譜時,按哈尼族古規(guī),舉行祭祖儀式,以舅父“阿威”的名義,用“威”命名續(xù)譜,也會出現父子名不相連的情況。誤傳也是造成譜系不準的一種因素,因哈尼族譜系僅憑口授,無文字記載,傳誦過程中難免有記憶上的失誤。
民間傳誦的祖宗譜較為復雜,除始于“送迷窩”的譜系以外,還有一種有人稱為“史前譜”的譜系,共12代,其名有天、有地,但沒有人名。</LEFT><BR> 始于“送迷窩”的祖宗譜,是以個體家庭傳誦,有多少個體家庭便有多少祖宗譜。父子連名,已有50多代的歷史,但民間仍然沿用,嬰兒出生后,要在3天以內舉行命名儀式。欲命名時,父母帶嬰兒拜見舅父,在舅父家舉行小宴,請舅父命名,或請舅父到家中小宴后為甥命名。凡舅父在世者,名字均應由舅父決定。人們通過口傳的祖宗譜,辨別血緣遠、近與親疏。血緣近者,互相來往密切,生產、生活都互幫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