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絨繡
和通君
煙臺絨繡又稱絨線繡花,是由技藝高超的繡工將不同顏色的優(yōu)質羊毛絨線,運用不同針法繡制在特制的鋼絲布上,連綴成各種復雜漂亮的圖案,制作成可供欣賞和實用的精美藝術品。100多年前,煙臺繡工通過吸收改進,把來自歐洲的絨繡與國內的傳統(tǒng)刺繡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繡制藝術。
16世紀,歐洲出現一種專作刺繡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絨線逐針繡滿,便成了絨繡。17至19世紀,絨繡在英國盛行。1886年,一位熟稔中國民間挑繡的女子董泰,按照《王后出巡圖》的油畫圖案,采用絨繡的材料和技法,完成了第一幅中西合璧的精美繡品,煙臺絨繡由此誕生。此后煙臺人許振邦在1894年開辦了“許家花莊” ,成為煙臺第一個絨繡加工廠。20世紀初,英國傳教士在煙臺開設仁德洋行,開展煙臺絨繡的大宗出口加工業(yè)務,由此開始了煙臺絨繡第一個黃金時期。當時整個煙臺周邊縣市,從事絨繡的工人達到20多萬人,煙臺街面呈現出“街街晾錦,家家織繡”的繁榮景象。
絨繡制作主要分設計、放大稿、點樣、染色配線、繡制等多道工序。煙臺絨繡的繡制共有60多種不同針法,每種針法都能表現不同的藝術特征?;踞樂ㄅc我國傳統(tǒng)的打點繡針法(又名戳紗)相同,用有規(guī)則的斜針按網眼一格一針繡制,每針就是一個橢圓形小色塊。一幅絨繡少則幾萬針,多則須幾十萬針。
多年來民間繡工通過吸收創(chuàng)新,把絨繡與國內傳統(tǒng)刺繡的針法相結合,使絨繡成為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美術品。針法由原來簡單的方點針法發(fā)展到扒針、摻針、亂針、打子、拉毛、鋪錦等多種針法。在品種上,絨繡分欣賞品和實用品兩大類,包括藝術毯、椅子靠墊、掛毯、壁飾等幾十個種類,其中精美的壁飾是絨繡中的佳品。在色彩和技法上,從原來簡單的色彩改進為自行染色,并吸收刺繡技法的長處,由單色繡改為拼色繡、彩錦繡、接色繡等,大大增強了藝術表現能力。
煙臺絨繡具有典型的時代和地域文化特色,渾厚莊重,色彩豐富,表現手法細膩,以古樸凝重為主要特色,既有西方油畫寫意逼真的風采,更有東方書畫恢宏喻意之神韻,有著較高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也是研究煙臺開埠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