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全州傳統(tǒng)婚俗文化
三生路
全州歷史上分屬湖廣及粵西,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交匯融合之地,深受兩地的文化熏陶,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樗?,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形成的婚姻習(xí)俗,它以有規(guī)律性的活動約束人們的婚姻行為與婚姻意識。傳統(tǒng)婚俗的約束力,不依靠法律和科學(xué),主要依靠的是習(xí)慣勢力、民族心理與傳統(tǒng)文化。全州雖然存在瑤、苗等十幾個少數(shù)民族,但漢族還是占了總?cè)丝诘慕^大多數(shù)。因此,在此所提的全州傳統(tǒng)婚俗,指的是全州漢族人民大多數(shù)地方過去慣用的婚俗禮儀。
一、全州傳統(tǒng)婚俗禮儀
全州傳統(tǒng)婚俗與中原漢族傳統(tǒng)婚俗大致相同,但也有很多細(xì)節(jié)上的差別,顯示著全州地方民俗特色。
(一)議婚
在傳統(tǒng)的全州婚俗中,與中國漢族傳統(tǒng)婚俗一樣,受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所謂“男女授受不親”,舊時男女之間連基本的接觸都不敢有,更不可能有自由戀愛。因此,在解放前,尤其是封建統(tǒng)治時期,全州的男女建立婚姻關(guān)系的開端不是源自男女之間的感情確立,講究的是門當(dāng)戶對,依憑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疤焐蠠o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痹谌?,農(nóng)村議婚中有一個重要程序:
第一、媒婆設(shè)想,兩邊游說。所謂“媒婆媒婆能講會說。”媒婆首先根據(jù)男女雙方的具體條件,分析是否,或者媒婆受男女一方父母之委托,到另一方去游說,試探,查訪情況。
第二、媒婆牽線,雙方見面。媒婆通過游說試探,認(rèn)為雙方有一定的意愿,便約定時間地點見面,男女雙方在親戚朋友陪同下,試看對方,認(rèn)為人不錯,再共同相會交談,通常情況是男方請女方吃米粉。吃完米粉后,初戰(zhàn)告成。然后,雙方通過多種渠道打聽對方的情況,查歷史,訪家境,識品行。
第三、女方看旦,“看旦”又名看家門、查家。屆時女方和兩位稱為“陪花姑娘”的姑娘在多位親友的陪同下,到男方家查訪家況(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設(shè)宴款待。期間由媒人介紹議婚雙方相識。女方親友代提財禮要求,男方當(dāng)時通常一概應(yīng)承,并贈諸賓客“行腳錢”。次日,雙方通過媒人細(xì)議。有些地方還允許進(jìn)入議婚男子內(nèi)室翻箱倒柜察看真情實況,之后再通過媒人議婚。
(二)定親
在流傳已久的全州傳統(tǒng)婚俗中,定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媒人的奔走之下,如果雙方父母都滿意了,男女二人便可定親。定親在全州被稱為“下定”,而對于女子而言也稱為“放旦”,即放定在某個地方的意思(在全州話中,‘旦’就是地方的意思)。
定親的首要工作就是“合八字”,即拿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請算命先生合過,看是否有相克的情況,沒有相沖,便互相交換兩家的庚帖,作訂親的憑據(jù)。合八字在舊時全州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它不但影響到夫婦的幸福,而且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幸福。因為據(jù)說如果女人的八字“克夫”,結(jié)婚后丈夫就難免一死;反之,如果男人的八字“克妻”,結(jié)婚后妻子也難免一死。女人的八字如果犯了“掃把星”,結(jié)婚后便會使丈夫家里不斷發(fā)生亂子。
由于人們的重視,因此,在全州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合八字”的諺語,如:“黑鼠黃牛兩頭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金雞不與狗相見,青龍見兔淚交流?!钡?。按照這些諺語的說法,如果生肖相克便不能成婚,如相配則被認(rèn)為是美滿姻緣。舊時的全州人,無論貧富都對此深信不疑。只有“八字”合好了,才有下文,也就可以下定了。下定后,接著看日子,選定黃道吉日,先征求女方意見,意見一致后,定下婚期。
婚期定下后,男方需準(zhǔn)備好擔(dān)子,擔(dān)子內(nèi)包括糯米做的粑粑、酒、肉(肉要正菜,即豬的腿肘子肉)、布(一定要四匹)等,來到女方家宴請女方的近親,定下婚姻關(guān)系。叫送擔(dān)。
然后報日子。男女青年相識了解后,稟告父母,托媒人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后定婚期。婚帖面寫預(yù)報佳期,期書要求書寫18字,每邊各9字,叫天長地久。在媒人的說服下,雙方意見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給女方,約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長和舅舅到男家相會,男方設(shè)宴款待。小伙子執(zhí)壺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雙方商定婚期,訂婚告成。
爾后男方送女方重禮、聘金,女方準(zhǔn)備嫁妝,男方準(zhǔn)備家具,依期舉行婚禮。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對糯米粑(俗稱“團(tuán)圓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領(lǐng)神會,盛情款待并請左鄰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議將婚期提前。日子定下了,這門親也算是最終確定了。
(三)結(jié)婚
1、婚禮前的準(zhǔn)備
定親之后就要開始做婚禮的準(zhǔn)備工作了。由于傳統(tǒng)的全州婚俗中婚禮的過程相當(dāng)繁瑣,因此婚禮前的準(zhǔn)備工作也比較復(fù)雜。
在婚禮前的日子里,男女各自為婚禮而籌備;男方主要是在物質(zhì)方面要做足準(zhǔn)備,而女方除了要準(zhǔn)備好嫁妝以外,還要努力做鞋,要趕在出嫁前做出很多雙鞋,用來送給自己的父母親人,媒公媒婆,未來的丈夫和公公婆婆等。
另外,在出嫁前,女子便開始“哭嫁”(有的地方叫“催早”),每天早上起床前躺在床上便要哭一場,哭訴的內(nèi)容大致是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自己不能常伴身邊的愧疚、對父母家人的不舍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迷茫等等。女子的母親通常都會陪哭,哭的內(nèi)容主要是教誨女兒出嫁要從夫,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不要惦記家里等等。
2、婚禮過程
傳統(tǒng)的全州婚俗中婚禮非常隆重,前后要辦上三天。頭一天男方家里便開始搭灶、殺豬、打酒,準(zhǔn)備酒席。
第二天,男方要趕豬趕羊、送酒、大餅、果盤和雞鴨等家禽去女方家,供女方家里宴請賓客,同時,還要送去為新娘準(zhǔn)備好的嫁衣頭飾,這是確保翌日順利迎娶新娘的必要準(zhǔn)備。因此,在全州歷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雙豬雙羊換架梁床,四雞六鵝換床被窩(即被子)”。男方送去的物品上面都要放上貼有紅紙的柏子青,喻四季長青。而這一天對于女方來說是出閣前的大日子,因此也非常隆重,不但要把重要親戚都請來喝喜酒,還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另外,在這一天的晚餐期間還要由兩位陪花姑娘(即伴娘)陪同,新娘在堂屋中間,雙膝跪地,向客人們拜請“壓籠錢”(因拜得的錢要壓在箱底而得名,實際是女子出嫁后的私房錢),全州話中還有一種說法稱為“拜姐錢”。
另外,全州縣還流行一種叫“坐堂紅”的風(fēng)俗。男女青年結(jié)婚的前一天分別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長訓(xùn)誡。新娘穿紅掛飾,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細(xì)聲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敘姐妹情。姐妹們叮囑新娘過門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贊新郎俊秀勤勞。當(dāng)新娘訴說不如意的心事時,姐妹們多方勸慰。唱到深夜方依依告別并贈禮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廳,接受長輩勤儉理家,為人處世之教。教導(dǎo)結(jié)束老人退堂,小伙子們說笑打諢追新郎,歡樂深夜方散。
第三天,是結(jié)婚的“正日子”。所謂“正日子”就是男女成婚的良辰吉日。程序分為以下幾大類:
①迎親
這日一早,在新郎的帶領(lǐng)下,迎親隊伍便前往新娘家迎親。迎親隊伍主要由新郎、新郎的幾位親友、媒婆、陪花姑娘(有的地方叫引姑娘)、鼓樂隊、還有轎夫組成。轎夫抬著花轎,花轎左邊貼著轎門對子,待女方對下聯(lián)貼右邊。轎門對子,男方始,女方對,考女方是否有能人。如果時間倉促,女方無人相對,男方便獻(xiàn)出下聯(lián)。轎門對子留下很多佳句名言和笑話。
當(dāng)隊伍到女家門前時,女方的孩子們趕緊在門前架凳阻攔,俗稱“攔轎”。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額硬幣后他們方才讓其入內(nèi)。“攔轎”習(xí)俗是原始社會“搶婚習(xí)俗”的殘留,最初的涵義是為了保護(hù)自家女子不被異族部落搶去,但經(jīng)過久遠(yuǎn)流傳,在全州已經(jīng)演變成新娘家人對女婿的一種磨練以及對新娘的不舍了。進(jìn)門后,新郎先拜岳父母,并給眾親友敬煙,男家主事隨后呈拜貼,拜女方祖宗、拜親家。然后在新娘家吃過午飯,下午才接新娘走。新娘臨走前用雨傘躲著,由自己的兄弟背著拜過祖宗,才能上轎。上轎前還需“哭嫁”一番,這次哭嫁要比先前每天早起時的哭嫁更為熱烈,全州俗稱“哭新娘”,哭時順序很有講究,須先哭祖宗,后哭在世,所哭內(nèi)容多為敘述父母養(yǎng)育之恩,咒罵媒婆和接親之人,也有的表達(dá)自己婚姻不能自主的憤怒等,詞意懇切,曲調(diào)委婉。
在全州,哭藝如何常作為衡量女子才智賢德的標(biāo)準(zhǔn)。通??蘼曈鄥栍?,而不哭則被視為不體面,不哭不熱鬧,不哭家庭不興旺,不哭為人笑其忘本。這時母親往往也陪著一起哭,母女倆難分難舍,新娘遲遲不肯上轎。上轎時辰一到,嗩吶手便來到新娘閨房門口“吹”促新娘“出親”男方吹離娘曲子,女方吹娘送女曲樂鼓掀天,熱鬧非凡,但新娘一般不會輕易“出親”,而是繼續(xù)號啕大哭,以示依戀。為了趕上吉時,男方帶來的媒婆和陪花姑娘便努力勸新娘上轎,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甚至要強(qiáng)拉上轎。上轎以后,女方還要派出兩位小孩來“壓轎”,一般是一男一女,喻為“金童玉女”。“壓轎”也是表示女方家長和親友對新娘的不舍,因此,壓轎的小孩一路上都會吵著轎子不能走得太快。在迎親隊伍走一段路程后,新郎就會掏出紅包給壓轎的小孩,讓其下轎,自行回去。如小孩不肯下轎,新郎就需再添打賞錢,直到小孩滿意下轎為止。在來回的路上媒婆都是坐轎子的,一般新娘坐的是八抬大轎,媒婆則坐四抬小轎。
②接親
在迎親隊伍快到家時,男方這邊便派出接親的隊伍在家門口接親。接親的主要任務(wù)是由一位有子有福、能說會道的“接親婆”來完成。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福祿雙全的女人來做“接親婆”,主要是因為舊時婚禮常常忌諱命途多舛的人參加,所以需要這樣一個命好的婦女,圖的是個吉利,是希望新娘將來也能像“接親婆”一樣大福大貴。當(dāng)花轎在家門口落定時,陪花姑娘將新娘扶出,這時,“接親婆”便端著一個米篩上前在新娘的頭上轉(zhuǎn)幾圈,再抓一把米揚手撒在新娘的頭頂,意為替新娘壓驚辟邪。
另外,米篩里除了米以外還裝著一把尺、一盞燈、一塊紅布。一把尺,喻為讓新娘在進(jìn)夫家門前先衡量一下自己,日后言行要自重恭謙;一盞燈,預(yù)示著新娘來到夫家人生路將越走越亮;一塊紅色的布,是代表新娘的婆婆來與新娘會面(之所以不是婆婆親自出來迎接,而是用一塊衣布來代替,是因為這樣既行了見面禮,又端起了婆婆的架子,給了媳婦一個下馬威),此外,還有四朵貼有紅紙的柏樹青,新娘見到柏樹青后,從自己的口袋里掏出同樣貼著紅紙的四朵四季青,撒在柏樹青中間,意為與新郎會合。
③新娘進(jìn)屋
新娘在進(jìn)洞房前,必須先解開事先系在房門上的兩個紅綢結(jié)中的一個,另外一個由接親婆代為新郎解開,喻示新娘新郎都愿意改掉以前的壞毛病,日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然后新娘才能進(jìn)新房,進(jìn)新房后坐在床上,這時家婆才親自出來,用梳子象征性地為新娘梳梳頭,表示對新娘的關(guān)愛,而新娘則需行磕頭禮,表示感謝。家婆走后,有一個小孩會端出一盆清水來到新娘跟前,請新娘洗手,意為替新娘接風(fēng)洗塵,新娘洗畢,會丟九個銅錢(解放后銅錢漸少,便用硬幣代替)到盆里,表示對小孩的打賞和感謝。接著,小孩又端出一杯糖茶,請新娘喝,新娘喝過以后表示日子就會甜甜蜜蜜。禮畢,新娘便坐在房中,等待拜堂。在等待的過程中,新娘只能端端正正地坐著,千萬不可躺下,躺下就意味著以后的日子將常臥病在床了。
④拜堂
拜堂一般是在黃昏時段。在拜堂前,全州還流傳著一種叫“討鑰匙”的風(fēng)俗。新娘之嫁鑰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親郎”的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親郎送紅包討鑰匙,以便拜堂后打開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錢物,象征婚后五谷豐登、家庭富裕。送親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親郎收下封包,新郎討得鑰匙后,歡歡喜喜與新娘拜堂。新郎請新娘出來拜堂,先拜天地,二拜祖宗、高堂,再拜親友,從至親的外公外婆舅叔姑姨一直往下拜,拜到哪個親友時,哪個親友便出來在新郎新娘面前丟個紅包做禮錢,并說些祝福的話。禮錢不論多少,只表心意。拜堂完畢后,新郎再把新娘送回洞房,晚宴席間,只由新郎出來向前來道賀的鄉(xiāng)親故友敬酒道謝。
⑤鬧洞房
在全州,鬧洞房另有別稱,稱為“喝抬茶”、“吵茶”或者稱為“吵房”,全州人鬧洞房不分男女老少,只求熱鬧喜慶。吃完晚飯,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提著自己準(zhǔn)備好的一鍋菜和四個盤子(即四盤瓜子花生等小吃)來吵茶了。先是輪番敬新郎的酒(自己帶來的菜就做敬酒用),每敬一杯酒都要以詩的形式講一句“彩話”,也稱為“囈詩”,囈不出來的,或者囈得不好的,新郎可以不喝酒。待把新郎灌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喝抬茶”?!昂忍Р琛钡囊馑季褪且吕尚履飪扇撕咸б槐瑁喠骶唇o在場的每一位喝,但被敬的人并不會輕易就喝下這杯茶,而是要出盡難題先把新郎新娘戲弄一番,直到自己滿意了才肯把茶喝下。吵茶的人所出的難題應(yīng)有盡有,完全不顧新郎新娘的感受,如果新郎新娘不肯照做,就點鞭炮往新郎新娘腳下丟,直到他們乖乖照做為止。因此,往往到天亮也沒有辦法敬完所有人的茶,所以吵茶通常都是要吵到將近天亮,大家才肯散去。新郎新娘只能在天亮之前睡上一兩個小時。
翌日,新娘還要早早起床,去催促長輩親戚們起床,并為他們端上洗臉?biāo)?,以示尊敬。早飯過后,新娘還要當(dāng)著親戚朋友的面,把自己的陪嫁箱子打開,一一向親友展示自己的嫁妝、衣物和有多少“壓籠錢”。然后親友們便相繼離開。整個婚禮也算完滿結(jié)束。
(四)婚后
在全州,新娘在婚后的三天是絕對不能洗碗的,因為全州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新娘如果在新婚還不出三天便洗碗,以后就會敗家的。但除了洗碗,其他事情都可以做,而且要聽家婆吩咐。婚禮過后七天,新娘娘家會來一個兄弟接新娘“回門”,即回娘家住。新娘臨行前,由家婆做好擔(dān)子,作為禮物帶回娘家。新娘接回家住七天后,再由其兄弟送回,回來時帶回娘家做的擔(dān)子,表示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