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抬汪公”民俗及價值(2)
夏璇君
祁門、黟、歙“游太陽”
徽州民間把汪華父子統(tǒng)稱為“太陽菩薩”。祁、黟等地的汪華廟,人稱“大王廟”,慢慢地“大王廟”被叫成了“太陽廟”,這種“大王”向“太陽”的衍變,一說是當?shù)赝猎捘睢巴酢睘椤瓣枴保涣硪徽f是“汪氏源出汪芒之后”(陳去?。骸秶鈱W報·五石脂》),汪芒氏為禹之夏部,其后裔崇敬太陽,是遺風流傳。長期以來,在祁、黟交界的社景等鄉(xiāng)村一直流行著“游太陽”的汪王祭祀民俗。在祁門社景村,有汪王廟供汪華及八靈王(汪華八子?。?,蓮花塘村供有汪華及九相公(汪華九子獻)。
每年六月十二至十四,村民都要舉行“游太陽”活動。在社景村,村民六月十二日入廟請“太陽菩薩”,叫“接神”。晚上,東家設供,世巫傳罡斧給四位跳童,操練習儀。十三日晨,抬菩薩進祠。跳童沿途揮罡斧,東家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撒五谷送神。菩薩入祠,村民跪拜,祈愿。拜完后,世巫念咒行術降神,跳童舞跳若狂;罡斧刺額流血,謂之“開天門”。還置煎油大鍋,將油煮沸,放入豆腐。世巫赤手入鍋,先取出沸油中少許豆腐贈給東家。爾后再將沸油中所有豆腐用手撈出,眾人搶食,傳說這樣可免災疫,而世巫手卻不灼傷,場面驚險刺激,動人心魄,觀者如堵。其時罡斧的撞擊聲、鼓樂、鞭炮、儺舞之聲大作。十四日,社景所祀八靈王,與蓮花九相公被抬出。村民門前掛圓筒狀紙傘,傘下掛鞭炮,菩薩路經門前,燃炮焚香,跳童起舞,稱“跳火炮傘”,驅邪納吉。世巫、跳童、樂工、儀仗及雜役,過去每年都是由村中雜姓小戶佃仆充當。
“游太陽”民俗,據(jù)方有正《古歙譚概》記述,在歙縣民間亦有流傳。
黎陽“跑馬磨豆腐”
原屬休寧的黎陽,數(shù)百年來最著名的“汪公廟會”活動,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跑馬磨豆腐”,其活動聲勢浩大,影響廣泛。據(jù)徽州學專家所寫的《徽州的太陽》一文介紹:黎陽的汪公廟祭祀活動是從農歷八月初一就開始,仗鼓隊巡游至八月十三跑馬散會,竟歷時十三天,這一廟會之長在徽州是少見的。黎陽“汪公廟會”供奉和參加巡游的菩薩共有十一尊:汪公、老關帝(關羽)、新關帝(關平);三大元帥:程元帥、任元帥、趙元帥;還有錢將軍、二相公(汪華次子燦)、八大帝、九相公(汪華九子獻)、先鋒羊三舍人。每一菩薩都有一個會首,負責這位菩薩的行頭募捐并組建一支“儀鼓隊”,“儀鼓隊”由一名吹笛的領隊和十至二十名鼓手組成,有的會首本人兼職領隊。
八月初一前,廟會的各會首就委派人到屯溪各商家、富戶和一般百姓家去募捐。一般店家和富戶要出二元銀洋,而一般百姓家都要出二角至四角不等。更有各菩薩的各種戰(zhàn)袍、百葉涼傘,也是動員富戶捐助,如1923年廟會,三門呈洪家就專為先鋒羊三舍人做了棉襖、白衣鎧甲、白色涼傘。作為回報,當年的廟會期間,“先鋒”菩薩專門到洪家去了一趟,為洪家驅邪趕魔、招財進寶。也正因為如此,兼任財神爺?shù)内w公元帥的行頭特別豐富,光是百葉涼傘就有五頂之多。
農歷八月初一晚,十一支仗鼓隊在屯溪周圍各大村子過街穿巷演奏,既是廟會的預報又是募捐的過程,此過程一直持續(xù)到八月初十,連續(xù)十晚。八月初九日起,分別在汪公廟前的靖陽灘和九相公廟前邀班演戲三日三夜。八月十一日清晨,由扛著清道旗、敲著游鑼的隊伍到上下黎陽各處通知各戶打掃街道,準備菩薩出游。下午,每位菩薩由各自的會首領隊,由游鑼、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銃、百葉涼傘、仗鼓隊組成的隊伍開道進行巡游。巡游路線從上黎陽汪公廟前的靖陽灘為起點,上至高枧,下順黎陽街而下,過老大橋,穿過屯溪老街到江西會館返回。沿街的商店放鞭炮迎接,捐銀洋(一般是兩塊大洋)。八月十三日早晨汪公廟開廟門,祭祀開始。儀式的一切活動由汪氏后裔有功名者擔任司儀。祭汪公的場面威嚴肅穆,正殿當中安放覆蓋紅呢桌圍寶座,換上新戰(zhàn)袍的汪華木像端坐其上,兩旁站立有二相公、九相公及三位元帥,一位將軍。廟中正殿懸掛著各式宮燈,西廊排列錫制鑾駕、百葉涼傘、刀斧矛錘等兵器,以及“回避”、“肅靜”虎頭牌。司儀宣讀祭越國公文,祭祀儀式嚴格按儀程進行。
祭祀活動的高潮是這一天的“跑馬”。黎陽汪公廟的北面有一大片空地,叫靖陽灘,是祭祀活動中的“跑馬”場地。祭祀廟會中的跑馬活動是這樣進行的:巡游中汪公、關羽、關平三個菩薩是坐轎的,后有三大元帥,還有錢將軍、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先鋒等共八匹馬。所謂跑馬,就是馬夫拉著八匹馱著上述木主的馬,繞著三頂轎子跑圈子。唯有九相公與眾不同,要跑上九圈,而且每跑一圈后,就要脫換袍甲一件。由于跑圈象磨豆腐的動作,這一跑馬活動干脆就被俗稱為“磨豆腐”?!澳ザ垢笔钦麄€廟會的高潮,全場金鼓齊鳴,鞭炮震天,人聲鼎沸,堪稱熱鬧非凡,所以歷代以來,屯溪有民諺云:“隆阜花臺率口禮,黎陽跑馬臨溪集”。更令人稱奇的是,八月十三“磨豆腐”,八月十二還真要去高枧村買豆子,就是騎馬的先鋒和二相公、九相公一起去高枧外婆家“走一趟”,付給象征性的兩塊銀洋,買點豆子到黎陽“磨豆腐”。因八月十三日以后接著是中秋節(jié),各自都有事情忙乎,所以民間就有“黎陽廟會接客不送客”的說法。
黎陽汪公族人和各姓村民就是通過這種形式,把一場肅穆的汪公祭祀活動,創(chuàng)新性地衍變成了一種近乎體育表演的民俗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