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息烽流長民俗文化
正初醬
息烽是貴陽市轄縣,地處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大部為低中山丘陵地,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典型,丹霞地貌特征明顯,山、水、林、泉、洞等各種景觀齊備,具備“江南園林”應(yīng)有的特質(zhì)。
境內(nèi)有“天下第一神湯”息烽溫泉,有“南來佛教第一山”西望山,有溶洞群,還有深山湖泊青山湖、溫泉天臺原始叢林、團圓山“隕石坑”。
息烽歷史悠久,民風(fēng)淳樸。息烽總?cè)丝诩s30余萬,分布著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侗族、仡佬族、白族、回族、滿族、壯族、水族等24個少數(shù)民族,是以漢族文化為主,兼有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并存的鄉(xiāng)土文化。
腰鼓
腰鼓是我國古老的民族藝術(shù),它來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現(xiàn)了生活。腰鼓是滿、彝、漢等民族棰擊膜鳴樂器。歷史悠久,發(fā)音脆亮,在民間廣泛流傳,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流長村村民的狂飆,展示農(nóng)民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shù)性。每年春節(jié),流長村腰鼓隊都會為群眾義演。
舞獅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jié)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zāi)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每年春節(jié),舞獅表演者都會到鄉(xiāng)政府門口進行表演,祝愿我鄉(xiāng)的明年更美好。
流長陽戲
流長陽戲主要流傳在息烽縣流長鄉(xiāng)四坪村,水尾村,新中村和營中村及金沙縣后山鄉(xiāng)部份地區(qū)。這里地處烏江庫區(qū)南北沿兩岸,南岸是流長鄉(xiāng)。北岸是金沙縣后山鄉(xiāng),流長陽戲因其文化底蘊深厚古樸典雅,唱腔多變,被稱為是戲劇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民俗學(xué)價值,民間文學(xué)價值和欣賞價值,還可隨著烏江庫區(qū)紅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用于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
流長陽戲首先由居住在四坪村平崗堰塘的黃姓祖先黃滔傳出,黃滔的師傅名叫徐法行,相傳是四川灌縣人,明末入黔,和住居大巖頭的黃姓族人相處,見黃姓族人皆心地善良,誠實守信,便主動提出教黃姓族人陽戲,于是徐法行便親自教授起來,黃滔作為徐法行的第一個傳承弟子,開始在四坪村一帶唱起了陽戲。
明清兩代,陽戲在黃姓族人中傳唱,壇門旺盛,遠近請唱陽戲的人家都比較多,因為群眾相信唱陽戲能夠趨吉避兇,因之請唱陽戲的人愈來愈多,一直到民國年間都處于興旺狀態(tài)。解故后,五十年代,流長陽戲還在傳唱,文化大革命期間,陽戲受到?jīng)_擊,遭到封殺,道具書籍等被燒,好在傳承人想方設(shè)法保護使部份書籍、道具和樂器得以保存至今。徐法行作為息烽流長陽戲的傳法第一代師祖,傳黃滔之后,黃滔傳黃法勝,法勝傳法興,法興傳法林,法林傳法明,法明傳法雷,法雷傳啟順,啟順傳法輪,法輪傳法舟,法舟傳法坤共十代。法坤作為流長陽戲在流長的第十代傳人,表示將陽戲發(fā)揚光大。
息烽流長陽戲和其他陽戲的不同之處,是演戲人不戴面具,這是師祖?zhèn)飨碌囊?guī)矩,只能用顏料和毛筆在臉上畫凈、旦、丑等角色,稱之為開臉,開臉只能由掌壇師進行,掌壇師就是每一代的傳人。他不一定要唱好戲,但必須做好法事。流長陽戲主要是紀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而演唱的,供奉的神位是川主、土主和藥王,有一則名《三圣登殿》的曲目三圣就是指的川主、土主和藥王。
流長陽戲內(nèi)容豐富,唱腔多變,吹、打、跳、唱齊全并輔之以灰諧,老少喜愛。主要用于祛病、祝壽、迎娶、祈福、還愿。曲目很多主要有如下曲目:鎖孽龍、春蘭送酒、李玖看花、收蝗蟲、龍對戲、下河?xùn)|,三星上壽、八仙、假報喜等。正戲有桃山救母、迎神下馬、煞帳、開壇禮請、領(lǐng)牲、造棚、亮臺、回熟、天官開臺、三圣登殿、糾察顯靈、敲枷脫鎖、催愿加官、賜神、鐘馗捉鬼、禳星、回三伯公、施孤、勾愿、奠酒、造船、送神、回神等。器具有關(guān)刀鞭劍,棍、鐃、鈹、鑼、鼓和服飾等,最具歷史價值的是清代遺存下來的司刀,八大塊彩服和黃蟒、蘭蟒、綠蟒袍以及光緒年間的陽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