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許駙馬府
令儀
在潮州市區(qū)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4號,有一座潮州現(xiàn)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它是陳堯佐的學生、潮州前七賢之一許申的曾孫許玨建的府第。因許玨娶了宋英宗女德安公主為妻,故民間稱其為駙馬府。
該府第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但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
許駙馬府,座北朝南偏東8度,面寬42米,進深47米,建筑面積約 1800平方米,三進五間,平面布局及特色保存完整,被不少建筑專家認為是“國內(nèi)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筑”。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
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正廳的后面有橫貫全宅的后院,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于中座兩旁山墻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的獨特設置。
全宅木屋架概為近于穿斗的穿插屋架,并立于條狀連續(xù)石地梁上。墻體為板筑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cè)二幅墻壁仍保留桃紅色的竹編灰壁。屋面舉折平緩,山檐深遠,正脊兩端從山尖伸出石質(zhì)鰲尖,垂脊頭開嘴甚長。整座建筑結構嚴謹,古樸大方。
走進許駙馬府,仿佛穿越歷史隧道,來到封建時代的皇宮中,但見整座府第的墻壁四周均用圓杉木柱支撐著,顯得很堅固、大氣,高高的門坎,似在向人們展示著主人的身份。使人想起了潮汕民間的這句話:“潮州厝,皇宮起。”
許駙馬府保存下來的建筑為三進五開間一后包二從厝建筑。據(jù)說這只是當時許府的中心區(qū),當初建的時候,兩邊還有兩從厝,后包后面有花園和樓閣。這與我們所見到的駟馬拖車很接近??上щS著時代的更迭,和許府家運的起伏,這府第幾易其主,地盤也越來越小,僅存我們所見的形狀了。
許駙馬府地盤雖然縮小,但其特色依然保留下來,其中“三寶”更是讓人嘆為觀止,所謂許府三寶,指的是:竹編灰壁,石地栿、S形排水系統(tǒng)。
第一寶是竹編灰壁,竹編灰壁是昔時南方特有的建筑特色,按南方的氣候特點設計,用料與工藝均有講究,主要是用竹片和竹篾編制,再和上泥土、貝灰做在,這種超輕質(zhì)墻厚度只有兩三厘米,既省工、省料,又能起到隔熱、隔音、抗震的作用。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用竹和貝灰合成的薄壁歷經(jīng)九百多年,至今還完好。
第二寶就是石地栿,石地栿之設據(jù)說是當年“國師”根據(jù)潮州地理氣候特點為駙馬府量身定制的,在營建施工中起到抄平的作用,使地基受力均勻,發(fā)生地震時又有互相牽拉的作用。這也是南方昔時建筑的主要構件,也是許府建筑的特色之一。
第三寶就是S形排水系統(tǒng),位于天井,與檐廊緊密連接,檐廊四邊的坡屋頂成“四水歸一”之勢,使室內(nèi)外空間連成一片,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
它的排水系統(tǒng)非常特殊,結合古代風水學的要求,采用S形走向,從正廳繞過后往前排水,其寓意在防財外泄,依照潮汕風俗,水生財,所以走水不能直接外排。
許駙馬府從大門至正廳、后廳、后座高差1.28米,取“步步高升”之意,這一高差巧妙地使S形排水系統(tǒng)940多年來從未堵塞過。整座府第也從沒因大雨而積水浸水,真是讓人驚嘆!
許府里面還有很多的寶,如從建厝時就保留至今完好的紅磚(地板磚),墻壁上的灰壁“水立方”等等,都很有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鮮為人知的是,許駙馬府其實在潮州是有兩處府第的,另一處在開元路即開元寺對面。許駙馬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兒子的府第在中山路,另一處即在開元路,而且開元路的府第還大一些。
傳說開元寺的府第位于潮州開元寺的對面,所以造成了風水上的克男丁,男丁留不了多久總會莫名死去,所以這一房漸漸衰落。
不過,如今開元路這一處府第已經(jīng)在2000年初被夷為平地,建成了一個大廣場。但潮州老一輩的都知道這里原來是另一處許駙馬府。
1996年,許駙馬府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駙馬府雖歷經(jīng)無數(shù)風雨滄桑,但是在潮汕后人的精心維護下,在今天的潮州城里依然展現(xiàn)著當年的風采。(內(nèi)文攝影: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