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棗陽民俗文化
藝碩子
棗陽,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白河入漢水匯合處的東部;東與隨州接壤,西與襄州區(qū)毗連,南與宜城為鄰,北與河南省唐河縣相連,東北與河南省桐柏縣交界,西北與河南省新野縣為鄰。讓我們走進棗陽,去了解它那獨特而美麗的民俗文化吧!
年節(jié)習俗
小年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棗陽人叫過“小年”(在棗陽又的地方過臘月二十四),這一天是祭灶神的日子。傳說,灶王爺和灶王奶這一天要回天庭述職,向玉皇大帝稟報這一年人間的善惡是非,所以家家戶戶都十分虔誠地把室內(nèi)和廚房打掃得干干凈凈,在灶臺上擺上供品,焚香燃燭,叩首跪拜。供品中一般都少不了用糯米熬制的灶糖,傳說灶糖是用來粘住灶神的牙,免得她說壞話。有的說是為了“甜”她們的嘴,祈求她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p>
春節(jié)
從農(nóng)歷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人們稱之為春節(jié),也叫過“大年”。春節(jié)是人們辛勞一年難得休閑的節(jié)日,因此,比較隆重。為了慶祝這個隆重的節(jié)日,一進入農(nóng)歷臘月,人們就開始過年的準備工作。城鎮(zhèn)、鄉(xiāng)村組織排練文藝節(jié)目,扎制燈具、練習龍燈、旱船、竹馬、小車等民間歌舞。家家戶戶置辦年貨,購買衣物,添置用具, 腌制雞鴨魚肉等臘味食品。臘月二十五、六,就開始蒸饃,包包子,炸油饃及各種菜類,但炸制食品不能在臘月二十八進行,民間有“炸七不炸八”的忌諱。
臘月三十為除夕,這天下午,家家戶戶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迎灶王爺。除夕的晚上,家家掛起紅燈,放鞭炮,點蠟燭,焚香燒紙,敬祖祀神;全家歡聚一堂,共進晚餐,稱“團年”,也叫“團年飯”?!皥F年”時,農(nóng)家都要給耕牛一碗飯吃,以示對耕牛辛勤勞動的敬意,故有“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碗飯”的農(nóng)諺。除夕之夜,全家通宵達旦,談天娛樂,徹夜不眠。謂之“守歲”。建國后,門神演化為年畫,春聯(lián)也不斷更新內(nèi)容。只有“守歲”還得到了保留和繼承,不過近年由于電視的普及,除夕夜收看春節(jié)文藝晚會節(jié)目已成為千家萬戶的習慣。
正月初一早晨,大人小孩換新衣、新帽子、新鞋,小孩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拜年,大人給小孩“壓歲錢”。早餐,家家吃餃子,鍋內(nèi)放青菜,象征人口清吉, 餃子形式元寶,也象征著招財進寶,發(fā)家致富的意思。早餐后,近鄰本門,左鄰右舍互相拜年,道“恭喜”,賀“發(fā)財”。初二起,親友互相拜年,一般是先舅父母,后岳父母,再是其他親友。建國后,敬神祀鬼的活動漸漸減少,跪拜之禮多被廢除?;ハ辔帐謫柡?,機關團體舉行“團拜”,城鄉(xiāng)開展擁軍優(yōu)屬活動,顯示了新時代的新風尚。
元宵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也稱燈節(jié)或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這天,合家歡飲元宵酒,吃以糯米制成的“元宵”。晚上,商家店鋪、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人們涌上街頭 ,看花燈,燃放和觀看各種煙火。還有龍燈、彩般、高蹺、獅子等各種民間文藝活動。
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這天,人們都要上墳,祭掃亡故親人的墳墓。故稱“上墳”。在墳上培土、燒紙錢、放鞭炮、插柳枝、掛“墳飄”等。建國后,仍沿襲此俗。這天,學校 、共青團還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烈,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已成為新的習俗。
端午節(jié)
也稱端陽節(jié),為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屆時家家門楣上插艾蒿,意在祛邪避災。這天,人們習慣吃用糯米包的粽子、雞蛋、涼粉、大蒜頭,飲雄黃酒。還多把雄黃酒涂于小孩耳、鼻孔上,還以彩色綢布縫制成裝有香料的菱形、辣椒、布袋等各種形狀的香袋,讓小孩佩戴,以示除病消災。
中元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舊時人們晚上在“十”字路上用草木灰畫一灰圈,然后在圈內(nèi)焚香、燒紙、放鞭炮,祭祀亡故親人。此俗至今尚未全廢。
中秋節(jié)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為 中秋節(jié),這天,各家各戶以月餅、柿子、石榴等瓜果為節(jié)日食品。并以此饋贈親友。舊時是月出時在庭院設臺供餅,焚香賞月,大人話說古今,小孩嬉戲玩耍。棗陽還有“摸秋”習俗,即當晚在菜地里摸一南瓜,畫上口、鼻、眼、耳,送于不育婦女,意在吃瓜生子。建國后,敬月、摸瓜之習俗已廢。
重陽節(jié)
古人以九為陽數(shù),故稱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重陽,也叫重九。舊時,有在重陽日登高飲酒賞菊花的習俗。建國后,人們把九九重陽定為老年人的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