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棗陽民俗文化(3)
藝碩子
喪葬
舊時,民間把喪葬和婚嫁并列一起,稱謂“紅白喜事”,因此十分重視,喪葬儀式名目繁多。死者彌留之際,親人將其移至正房,死后燒“落 氣紙”,凈身更衣“入殮”。隨后將死者鋪草,衣物送野外“十”字路口焚化,謂“燒舖”。靈樞安放靈堂,靈柩前桌上擺祭品,焚化紙錢,并訃告親朋前往祭奠,謂“吊孝”。富家還請道士、僧人 、禮生做道場,貧家請人唱孝歌。另外,請陰陽先生看風(fēng)水擇墳地。
遺體一般停放3天,孝子賢孫們的頭上要戴孝,來人吊喪時,嗩吶響手鳴奏,放鞭炮出迎,長子要跪地磕頭“謝孝”。女兒回娘家吊孝,要請嗩吶響手班子,并抬豬頭豇,供香饃,家人要帶嗩吶響手班子,到街口或村頭相迎。
出殯俗稱“出棺”,一般于三天的清早,最遲不過中午。出殯前先將棺蓋打開,讓親友瞻仰遺容,然后取出死者口中的錢幣,扔到房頂上,解開腳上用麻繩捆住 的“絆馬繩”,讓其“走得順當(dāng)”。釘棺蓋時,每敲打一下,親人便哭喊“XX躲釘”:“起棺時,鞭炮齊鳴,由長子先甩“老盆”(化紙錢的瓦盆)。踢倒支棺的板凳。長子要在棺材頭前“背棺”,送葬路上,嗩吶響手吹個不停,沿路放鞭炮,撒紙錢。在鄉(xiāng)間,還有“攔棺”的習(xí)俗,讓孝子孝婿 們?nèi)交蚨焦虻剡凳住?/p>
安葬后,死者親屬到墳上燒紙焚草,謂“捂火”,又稱“暖墳”。三天后家人到墳上添土“圓墳”。以后從一“七”到五“七”,“百日”,“頭周年”和“三年滿服”等 ,死者親人都要到墳前祭奠。
建國后,農(nóng)村一般喪葬習(xí)俗是:人死后,親人圍哭、入棺;親人送花圈、招幛以表悼念;擇日安葬,或到火葬場火化,多以戴黑紗致哀?!拔婊稹薄捌摺?、周年祭等大體如舊時,陰陽先生看風(fēng)水擇墓地邊遠農(nóng)村尚保留此舊習(xí)。
生活習(xí)慣
飲食
棗陽素有九十九條崗之稱,除棗南部分水稻產(chǎn)區(qū)外,其他多崗田薄土,干旱少雨,產(chǎn)量不高,農(nóng)民生活水平較差,過去曾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有女不嫁七方崗,紅薯疙瘩小米湯?!?/p>
日餐習(xí)慣
棗陽習(xí)慣日進三餐(農(nóng)民冬春兩季節(jié)多為兩餐)。一般是中午一餐較豐,早晚兩餐較儉,農(nóng)忙較豐,農(nóng)閑較儉的習(xí)慣。棗南產(chǎn)水稻,習(xí)慣吃米飯;棗北產(chǎn)小麥、雜糧、紅薯等,習(xí)慣吃面食加雜糧和紅薯;棗中小麥、水稻均產(chǎn),習(xí)慣米面兼食。建國后,由于大量興修水利工程,棗北水稻迅速得到發(fā)展。民間也習(xí)慣米面兼食,雜 糧、紅薯已不再作為主食。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雜糧、紅薯制作的食品深受人們特別是城鎮(zhèn)居民的喜愛。因此,雜糧身價已高于細米白面。
酒菜
棗陽民間熱情好客。飲酒之風(fēng)更為盛行。建國前,平時待客,多飲自家高梁釀制小曲酒和用糯米釀制的黃酒?;閱恃缯堓^講究,席間除飲自釀小曲酒或黃酒,還飲大曲酒。建國后,多飲大曲酒。近年來除飲中性名酒外,啤酒、葡萄酒更為盛行。菜食,平時不少于4盤,少于4盤視為不禮貌,一般均是6至8盤,多以豆腐、豆皮、雞蛋以及其他蔬菜下酒,講究的還有葷菜。喜慶宴席,民間有傳統(tǒng)的“干十碗”、“四大頭”、“三滴水”有葷有素,有煎有炒,有炸有蒸,有熱有涼,有干有稀。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喜慶宴請 ,除豬、牛、羊、雞、魚外,還有海鮮、野味之類入席。
煙茶
建國前,除一些富戶和頭面人物喝茶、吸卷煙外,民眾一般習(xí)慣喝竹葉、菊花之類,抽水煙、旱煙,講究的吸煙絲,儉省的吸煙葉。建國后,城鄉(xiāng)待客均用卷煙,但也有高低貴賤之分。除飲茶葉外,還有果汁、汽水、麥乳精、豆奶等。
住宅
舊時,起房蓋屋是一個家庭中的大事,因此,在動工前,要請陰陽先生擇地基,選座向,安排吉日動土。建國前,民間住宅一般習(xí)慣選正屋三間,兩暗一明,一 般土墻瓦蓋。棗南及棗中一帶的土墻,多是在水田里用石磙碾壓平整后,用利刀切出來的土坯壘砌成的,瓦直接蓋在木椽子上,俗稱“干繕瓦”;棗北一帶的土墻,多是用泥土托成土坯,曬干后砌起來的,有條件的還在墻外夾一層磚,瓦鋪在用麻桿在木椽上笈好的笆箔上,俗稱“翻毛雞”。
主屋選好后,一般都在兩廂再選1至2間廂房,土墻瓦蓋或草屋,用作廚房和牛屋。窮家多是2至3間矮小的土墻草屋,人畜同住。無論窮家或富家均無房后開窗的習(xí)慣。建國后,住房條件得到逐步改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建房質(zhì)量越來越高。除邊遠山區(qū)條件較差外,一般都建造磚瓦房,條件較好的大都蓋起了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