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湖赤崗村的婚嫁及喪葬習俗
困你的牢籠
仲愷高新區(qū)潼湖鎮(zhèn)赤崗村,建村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其歷史悠久,民風民俗延續(xù)500多年留下來的習俗。21世紀以后,雖然有很多新風尚,但也保留了許傳統(tǒng)多的習俗。
婚嫁習俗
婚嫁習俗分別為訂婚、擇日、迎親、婚宴、鬧新房、走“三朝”。
新中國成立前,兒女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一旦婚事確定,就各自分頭準備。
結婚日子由男家擇定,還得行傳統(tǒng)的禮節(jié)如“合日”、“過茶禮”、“送日書”、“開廚”“上樓”、“打樓”等。結婚前一天,男家要回禮給女家,回禮數(shù)為雙數(shù),如雞2只,鵝2只,和合豬肉一塊,還有羊、魚等等。還要準備封好九種利是錢,如離娘錢、奶媽錢、線面錢、姐妹錢、開面錢、開眉錢、鎖頭錢、燈錢、木屐錢。
男方請先生擇吉日,內(nèi)含結婚日期,新娘梳妝與開面時辰(即凈臉)、出門、新郎安床等時辰,然后通報女方叫“報日”,送去聘金和利是。男家在娶親前晚,請健在有子女的“好命婆”來“鋪床”,稱“賞花楣”。新娘出嫁的前一天,女家即通知親友要“嫁妹子”,親友們即來慶賀并送紅包、飾品給出嫁女。嫁女使用男家送來的彩禮酒菜宴請親友,叫“嫁妹子”擺酒。出嫁女在出嫁前一晚要哭夜,感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四鄰則來相伴,聽其哭夜測其哭夜能力。
赤崗村有一種習俗,女兒長到十二三歲,就要住到“女人屋”。 赤崗村從古到今就有一間專門為少女準備的女人屋,也稱“女仔屋”。姑娘們在這間屋子里學針線、學出嫁哭的歌、學老人過世時的哭歌。學到出嫁時就派上用場。女子出嫁前一晚,必須住到“女仔屋”。第二天出嫁時,送嫁婆將女子從“女仔屋”拉出來,然后用紅布遮頭,直接上轎。轎分幾種,有8人大轎、4人轎和雙人轎。一般家庭起碼都4人轎,窮苦人家多為雙人轎。
婚事舉辦前幾天,男家要蒸紅團粄、蒸黃色的酵團仔,用于祭拜和饋贈來賀喜的親朋好友,以示吉利。迎娶之日,男方把協(xié)商好數(shù)量的魚、肉、酒、雞、鵝、油豆腐、津絲等物盛好成禮擔隨迎親隊伍送到女家。女家要回牛、回金、銀手鐲,還有6只公母的小雞。
迎娶時,新郎戴氈帽,身戴紅繡球,在村頭或門樓迎接新娘,然后將新娘直接送到祠堂。赤崗村進祠堂很有講究,新娘進祠堂時由大門進,出來時由橫門出;嫁女時,橫門進,大門出。當天新娘進門時,新娘不能與男家人相撞,否則日后不和。這是第一天,謂新娘報到。婚宴開始時,由外家頭、老外家頭在“上橫頭”落座。外家頭、老外家頭未到時,宴席不能開始。妹家到時,新郎要向新娘的弟弟(舅仔)贖“鎖頭錢”。新郎拿到鎖匙后,即開箱拿“天財”,拿了“天財”后,由新郎母親用腰圍裙圍住“天財”,邊走邊念:男人使錢頭,女人使錢尾,回到新娘房才把“天財”放下。散席時,男家為來賓回禮派發(fā)喜餅。
婚后第二天,舉行拜堂儀式。這天,爺爺奶奶、父母及叔伯親戚要陪新婚夫妻到祠堂拜祖公,拜完祖公后回家接受新人的參拜。然后拜各位長輩,與各位叔伯親戚認識。
婚后第三日,新娘在新郎、小姑子等人陪同下回娘家,叫三朝回門。這天新郎包錢給岳母,岳母不收,還會回禮壽桃粄、四對公母帶路雞。如日后新娘生了小孩,外婆要做松糕粄用竹籃子挑來做為外孫做“半月”,婆家將松糕粄分發(fā)鄰里眾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