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高僧惠約
逢時
惠約(453—535),又作慧約,俗姓樓,名靈璨,字德素。烏傷縣竹山里(今義烏市夏演鄉(xiāng))人,生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南朝齊梁間高僧。
惠約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世族大家。八世祖樓峻是三國東吳散騎常侍。樓峻的兒子樓陟,任宣威將軍。樓陟的兒子樓胤,任康樂縣令。自樓胤的兒子樓豐,到靈璨的父親,都任郡守屬員。靈璨幼年喜歡用磚塊疊成高高的法座,用沙石堆砌成佛塔的形狀玩耍。7歲上學(xué),始習(xí)《論語》、《孝經(jīng)》等經(jīng)典史籍。
靈璨的叔叔喜歡打獵,常常把捕獲的野獸放在門前屠宰。鄰里小朋友都愛在一旁圍觀,唯獨靈璨總是躲開,不忍觀看,也不肯吃野獸的肉。家里人向鄰家取來魚肉,說明魚是水里養(yǎng)的,不是叔叔捕獵的,他同樣不肯吃,還說:“水中岸上,痛苦是一樣的。”后來,他見桑蠶作繭而死,便不肯再穿絲綢衣裳。
樓家向來祟仰黃老道學(xué)。靈璨8歲時,有一天,一個云游四方的和尚上門討水喝,靈璨高高興興地取水給他。和尚喝完水,手指東方對靈璨說:“你可以去剡中學(xué)習(xí)佛法。”靈璨不知剡中在什么地方,就進門把和尚的話告訴父母。父母驚奇,出門尋找和尚,已不見和尚的蹤影。小靈璨要去剡中求佛。父母說:“剡縣離家很遠,有200多里路。”因他年紀(jì)太小,不允許他出家。待到靈璨12歲,父母就送他去剡縣寺院里學(xué)習(xí)佛法,并供給生活所需。靈璨在剡縣六年,游遍各個寺院,苦讀佛經(jīng),受到當(dāng)?shù)厣椎木粗兀Q他為“少理妙達”的樓居士。17歲時回家勸叔父不要再打獵,叔父毀掉獵具。據(jù)傳,一次靈璨進縣城,竟有十余頭山鹿隨行。
南朝末明帝泰始四年(468),靈璨在上虞縣東山寺落發(fā)出家,拜惠靜和尚為師,取法號惠約?;蒽o法師是吳興余杭人,俗姓邵,秣陵南林寺業(yè)法師高徒。他著有命源佛性論,是南朝劉宋間的名僧?;蒽o法師后來又?jǐn)y惠約去山陰天柱寺、梵居寺和西臺寺?;菁s隨師求學(xué),博覽經(jīng)書,深受師父賞識?;蒽o晚年對他說:“振興佛教的重任,你不 承擔(dān)還有誰呢?”惠靜死后,惠約回到天柱寺。他在那里潛心研究大品諸經(jīng),聲名逐漸大起來,成為遠近聞名的法師。
齊朝竟陵文宣王坐鎮(zhèn)會稽時,慕惠約法師的名望,就請他到王府講經(jīng)。名僧智秀法師等見王爺對惠約特別敬重,心中不悅。王爺說:“你們不要因為他年輕就看輕他,他今天是法師,日后會成為佛門領(lǐng)袖的?!?/p>
齊朝中書侍郎周顒出任剡縣縣令時,常去拜見法師。周顒升官后,在南京鐘山建造草堂寺,請惠約法師任住持,此寺又名山茨屈知寺。周顒高興地說:“惠約來到山茨,草堂寺將名聞天下?!?/p>
齊朝太宰(一說司空)文簡公褚淵曾請惠約法師去講凈名經(jīng)和勝置經(jīng)。有一次褚淵生病,正在午睡,夢見有位梵僧前來告訴他菩薩降臨。醒來后不久,見了惠約,兩人相對而坐,褚淵的病竟在不知不覺中好轉(zhuǎn)。惠約受到褚家的敬重。褚淵當(dāng)尚書令后,就請惠約法師住在他府中。
齊朝尚書左仆射瑯琊王儉也崇信佛法。褚淵去世后,請惠約法師住到他的府中,聽惠約講法華大品。王儉改任丹陽尹,又帶惠約法師同去丹陽。
齊朝著名文學(xué)家沈約,吳興人,對法師非常敬重。齊隆昌元年(494),沈約出任東陽郡太守。恰逢惠約法師要回故鄉(xiāng)為父母修墳,就一起乘船南行。到烏傷后,沈約贈送惠約法師許多錢財,幫助他修好祖墳,然后同游金華山。金華山道士丁德靜剛被毒蛇咬死,長山縣令徐伯超請惠約除妖,法師欣然住進道觀?;菁s法師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辟谷靜修,只吃麻棗為生。后來沈約改任他職,惠約法師也就回到草堂寺。
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502),沈約因助梁武帝開國有功,升任尚書左仆射,就請惠約法師住進官府,歷時11年,直到天監(jiān)十一年(512)沈約改任丹陽尹后,他才回到草堂寺。
惠約法師還和湘東王諮議范賁友善。范賁去世,惠約賦詩一首:“我有數(shù)行淚,不落十余年。今日為君盡,并灑秋風(fēng)前?!被菁s頗有文才,但所作不多。
惠約法師長期與朝廷命官、帝王將相交往頻繁,養(yǎng)在官府中數(shù)十年。因此有人議論:“既然出家為僧,為什么還以游朱門作貴寵為樂事?”惠約辯稱:“貧道意樂便往,不知物議也?!?/p>
梁武帝崇佛,常把惠約法師請進宮去,同他在后堂晝夜長談。梁武帝提出進佛門受菩薩戒,選擇高僧做師父,當(dāng)時各地名僧云集京都,梁武帝獨選惠約法師。天監(jiān)十八年(519)四月八日,梁武帝在華光(一說等覺)殿設(shè)無遮大會,修八關(guān)齋,受菩薩戒。當(dāng)天,僧俗云集,有十萬多人,香花伎樂,佛事盛況空前。惠約法師書寫“愿皇成佛”四字而導(dǎo)。受戒完畢,梁武帝向惠約法師執(zhí)弟子禮,然后并排坐,并要臣下尊稱法師為智者。那時,在梁武帝的帶動下,朝野士庶,舉國臣民,都崇信佛教。
梁大中通四年(532),惠約法師夢見家鄉(xiāng)舊宅全部變成朱門白壁。醒來感悟,應(yīng)舍宅為寺。于是奏請皇上在故居置本生寺,意思是生我養(yǎng)我之地。梁武帝下記改竹山里為智者里。
大同元年(535)九月,惠約法師生病躺在床上,夢見佛國四部大眾,舉著旗幡來迎接他,知道自己法緣已盡。又夢見一老翁披頭散發(fā),手執(zhí)錫杖要見他。他知道,這位老翁就是著名的寶志和尚。九月十六日皇帝派舍人徐儼到寺探望。當(dāng)晚,惠約法師入滅,享年84歲。
死后,皇帝和百官都來治喪。梁武帝下沼,葬法師于獨龍山,與寶志和尚墓相鄰。并在烏傷縣本生寺內(nèi)建墓、樹碑,碑文由國子祭酒蕭子云撰寫。又在京都草堂寺樹碑,碑文由度支使王筠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