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羅山黎世序墓(含御碑及碑亭)
有福君
黎世序墓位于羅山縣城南42公里處的定遠鄉(xiāng)劉店村御碑亭組。墓葬在一山坡上,坐北朝南,直徑約11米,下部為青磚壘砌,上部堆有封土。西北距御碑亭200米。
黎世序(公元1772年——公元1824年),字景和,號湛溪,初名承惠,羅山定遠劉店人。幼年家貧苦讀,嘉慶元年中進士。同年任江西星子知縣,不久任南昌知縣。任上,境內(nèi)彭蠡湖富倉、安樂等圩連年決口,四鄉(xiāng)農(nóng)田常常顆粒無收。黎世序微服簡從,實地勘察水情,制訂出開河、筑圩、泄洪、浚淤方案,而且?guī)ь^捐款筑堤。
嘉慶十三年,黎世序改任鎮(zhèn)江知府,又根據(jù)圖籍和民眾意見,在丹陽練湖浚淤,動工建造3座大閘。竣工后,練湖通航,水患減少。嘉慶十六年(1811年)春,黎世序任淮海道員,為疏通???,他力排眾議,改開挖新河與筑長堤為“束水攻沙”,使海口淤積疏浚,河水復(fù)返故道入海。
兩江總督百齡和嘉慶皇帝對此大加贊賞。是年,黎世序升任南河總督。任職內(nèi),他勤學(xué)博采,運用“分分洪水”理論在徐州西北十八里屯、苗家山、虎山等地依山建造了大壩,改“束水攻沙”為“重門鉗束”,即用全河之水并力攻沙,改廂埽為碎石護坡。此舉工期縮短,成效顯著,節(jié)省白銀三十萬兩。清河縣內(nèi)運河?xùn)|瀕黃河,汛期兩岸數(shù)十萬人民紛紛背井離鄉(xiāng)。黎世序就在黃河與單堤之間筑越堤,以兩道護水堤埂共御黃水。
清道光四年一月二十一日,黎世序積勞成疾,病逝任上,終年五十二歲。他生前著有《東南河渠提要》120卷、《續(xù)引水金鑒》156卷、《河上易注》10卷及《湛溪文集》多卷,成為我國水利工程的名著。
1824年,黎世序病逝,道光皇帝為表其功,加尚書銜,晉太子太保,謚襄勤,入祀賢良祠。
黎世序病逝后葬于故里羅山縣定遠鄉(xiāng)劉店村。道光帝為讓后人緬懷這位治水功臣的業(yè)績,在墓北500米處,賜建御碑亭。
御碑亭面闊三間,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6米,長8.8米,寬6.8米,面積約60平方米,為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亭廊內(nèi)有12根合抱木柱,柱下墊鼓形細工雕制石礎(chǔ)。青磚灰瓦,雕梁畫棟,翹角飛檐,椽檐均用油漆彩繪,間以浮雕透雕,交相輝映,古樸典雅。歷經(jīng)180年,原貌猶存。亭內(nèi)沿后墻東西依次矗立三通碑,居中者為“黎襄公入祀賢良祠碑”,居右者為“御賜祭文碑”,居左者為“御賜黎襄公詩碑”。三碑均高3米余,碑首雕二龍戲珠圖案,中間拱衛(wèi)“圣旨”二字,每碑正面鐫刻楷體碑文,共計817字,大致記述了黎世序的生平事跡。
從北京至御碑亭,每五十里修有一清官碑,遇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另外,在羅山縣定遠鄉(xiāng)劉店村馮莊組還建有黎世序祠。
五十年代末,毛澤東主席到南方視察專列路過信陽,車上接見信陽地委負(fù)責(zé)人時,談話中還提及到這位治水功臣黎世序。
黎世序墓于2000年9月被省政府批準(zhǔn)為第三批省級 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基本保存完好;御碑亭由于“ 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亭基本保存完好,亭內(nèi)三通碑現(xiàn)已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