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塔的類型
宛暢
佛塔,又名浮屠(梵語佛陀的音譯),藏語稱"曲登"。 佛塔最初是用來供奉舍利、經(jīng)卷或法物。
中國佛塔的種類非常多,在材質(zhì)方面有石塔,木塔,磚塔,玻璃塔等,塔的高度從數(shù)寸之小到數(shù)十丈都有,如吳越王所制之寶篋印塔高不過數(shù)寸,而魏獻文帝時所造之永寧寺塔則號稱百丈,為中國之第一高之塔。
一般來說,不論佛塔的形態(tài)、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的。
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筑,逐漸收攏。
在中國,若論塔的數(shù)量和它們形式的多樣,風格的豐富,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各種極富有建筑裝飾美感的塔,與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如果按照佛塔的造型來分,佛塔主要有樓閣式、密檐式、亭閣式、花塔、覆缽式、金剛寶座式、過街塔等。
1、過街塔和塔門
過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門洞可以使車馬行人通過;塔門就是把塔的下部修成門洞的形式,一般只容行人經(jīng)過,不行車馬。這兩種塔都是在元朝開始出現(xiàn)的,所以門洞上所建的塔一般都是覆缽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則是三塔并列或五塔并列式。
門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征,那么凡是從塔下門洞經(jīng)過的人,就算是向佛進行了一次頂禮膜拜。這就是建造過街塔和塔門的意義所在。
2、覆缽式塔
覆缽式塔是印度古老的傳統(tǒng)佛塔形制,在中國很早就開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身部分是一個平面圓形的覆缽體,上面安置著高大的塔剎,下面有須彌座承托著。這種塔由于被西藏的藏傳佛塔在藏傳佛教使用較多,所以又被人們稱作“喇嘛塔”。又因為它的形狀很像一個瓶子,還被人們俗稱為“寶瓶式塔”。
3、亭閣式
亭閣式是印度的覆缽式塔與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亭閣建筑相結合的一種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單層的,有的在頂上還加建一個小閣。在塔身的內(nèi)部一般設立佛龕,安置佛像。由于這種塔結構簡單、費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經(jīng)被許多高僧們所采用作為墓塔。
4、花塔
花塔有單層的,也有多層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裝飾繁復的花飾,看上去就好像一個巨大的花束,可能是從裝飾亭閣式塔的頂部和樓閣式、密檐式塔的塔身發(fā)展而來的,用來表現(xiàn)佛教中的蓮花藏世界。它的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造型卻獨具一格。
5、密檐式塔
在中國古塔中的數(shù)量和地位僅次于樓閣式塔,形體一般也比較高大,它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fā)展時而演變來的。這種塔的第一層很高大,而第一層以上各層之間的距離則特別短,各層的塔檐緊密重疊著。塔身的內(nèi)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臨眺覽。
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時就是實心的。既使在塔內(nèi)設有樓梯可以攀登,而內(nèi)部實際的樓層數(shù)也要遠遠少于外表所表現(xiàn)出的塔檐層數(shù)。富麗的仿木構建筑裝飾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層。
6、金剛寶座式塔
這種名稱是針對它的自身組合情況而言的,而具體形制則是多樣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個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間的一塔比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對比較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并沒有一定的規(guī)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則是覆缽式的。這種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寶塔,在中國流行于明朝以后。
7、樓閣式塔
在中國古塔中的歷史最悠久、體形最高大、保存數(shù)量最多,是漢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樣式。這種塔的每層間距比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層的樓閣。形體比較高大的,在塔內(nèi)一般都設有磚石或木制的樓梯,可以供人們拾級攀登、眺覽遠方,而塔身的層數(shù)與塔內(nèi)的樓層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還有意制作出仿木結構的門窗與柱子等。
在中國古代還有不少并不常見的古塔形制,任何形式的文化藝術都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作為佛教信仰的重要標志之一的佛塔也是這樣。在佛教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各種各樣的佛塔不斷涌現(xiàn),成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