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15個兩千年不改名的古縣(3)
若蕊
12、鄄城2200多年
春秋時期,為衛(wèi)國鄄邑。戰(zhàn)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屬齊國甄邑。秦朝,改甄邑為鄄城。西漢(前202年-8年),初始置鄄城縣,因境內(nèi)鄄邑而得名。
民國二十年(1931年),“濮鄄分治”,于濮縣河?xùn)|地區(qū)復(fù)設(shè)鄄城縣,仍屬山東省第二專署。1936年,并鄄城縣入濮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1938年,濮縣改屬山東省第十六專署(駐菏澤)。1940年,成立鄄城抗日縣政府,屬運西專署。
1949年8月,鄄城縣屬平原省菏澤地區(qū)專署。1953年,屬山東省菏澤專署。1958年10月,屬濟寧專署。1959年6月,又改屬菏澤專署。自此,一直屬菏澤管轄至今。
13、安丘2100多年
夏商兩朝為斟尋國地。西周屬淳于國。春秋時境內(nèi)分屬杞、莒、紀三國。戰(zhàn)國時大部分屬齊。少部分屬魯國。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侯國),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自此始有安丘之名。公元前148年(漢景帝中元二年),置安丘縣,屬北??ぃ嗡诮癯悄细叩厣?。
在歷次改朝換代中,安丘曾更名誅郅、牟山、輔唐、膠西等。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改膠西仍為安丘,沿用至今。
金、元屬密州,明、清屬青州府。中華民國成立后,屬膠東道、萊州道。1928年撤道直屬山東省。1994年3月,安丘縣改稱安丘市。
14、壽光2100多年
夏朝,屬斟灌國。商朝,壽光地是逄伯陵的封域。西周,屬紀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齊國。秦朝,廢封建,置郡縣,壽光地為劇縣、益縣,屬齊郡。西漢,公元前148年,置壽光縣,屬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轄,自此史書始見壽光縣之名。公元596年,于壽光縣南置閭邱縣。到大業(yè)初年,撤閭邱縣,并入壽光。此后,壽光縣境域基本趨向固定。
唐、宋、元、明、清各代,壽光縣治均在今縣城。唐代隸屬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代隸屬京東路青州北???,金時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代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隸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清代隸屬山東青州府。
1953年8月,壽南縣并于壽光縣。縣級機關(guān)移至今縣城,隸屬山東省昌濰專區(qū),1967年昌濰專區(qū)改為昌濰地區(qū),1981年7月改稱濰坊地區(qū),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壽光縣均隸屬之。1993年壽光縣撤縣設(shè)市。
15、巨野2000多年
公元前475年,巨野屬宋國,至公元前286年,改屬齊國。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設(shè)置昌邑縣(治所在今大謝集鎮(zhèn)前昌邑村),屬碭郡。西漢初期,巨野縣境內(nèi)有昌邑縣;西漢中期增置巨野縣和乘氏縣。公元9年(新朝建興帝王莽始建國元年),撤銷山陽郡,改為巨野郡,以巨野縣城為治所。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撤銷巨野郡,恢復(fù)山陽郡,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兩縣兼屬山陽郡和兗州。
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yè)二年)撤銷乘氏縣,并入巨野縣。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巨野縣屬鄆州東平郡。公元643年,巨野縣改屬河南道鄆州。公元1150年,黃河大決、淹沒巨野、撤銷巨野縣。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六年)恢復(fù)巨野縣,遷往任城的濟州,還治巨野縣。公元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設(shè)濟寧府于任城,巨野為屬縣,隸屬于山東布政使司。清朝初年,巨野縣屬兗沂曹濟道、兗州府、濟寧州。公元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改濟寧州為濟寧直隸州,巨野為屬縣。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巨野縣屬山東省濟寧道。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巨野縣隸屬平原省湖西專區(qū)。1953年7月20日,撤銷湖西專區(qū),巨野縣改屬山東省菏澤專署。
附:山東千年古縣名錄
博興縣、蓬萊市、平度市、平原縣、蒙陰縣、費縣、肥城市、定陶區(qū)、東平縣、東昌府區(qū)、東阿縣、寧陽縣、泰山區(qū)、滕州市、歷城區(qū)、歷下區(qū)、臨淄區(qū)、萊陽市、萊蕪市(古縣目錄中為萊蕪縣)、臨朐縣、樂陵市、高密市、廣饒縣、高唐縣、莒縣、巨野縣、鄄城縣、金鄉(xiāng)縣、青州市、新泰市、鄒平縣、鄒城市、周村區(qū)、茌平縣、成武縣、壽光市、單縣、任城區(qū)、嶧城區(qū)、兗州市、陽信縣、安丘市、平陰縣、牟平區(qū)、德州市(如今級別為市,但的確在冊)、東明縣、郯城縣、萊州市、臨清市、臨邑縣、冠縣、即墨市、膠州市曲阜市、夏津縣、淄川區(qū)、泗水縣、諸城市、章丘市、長清區(qū)、莘縣、商河縣、沂水縣、鄆城縣、陽谷縣、武城縣、文登市、平邑縣、臨沐縣、昌樂縣、昌邑市、魚臺縣、禹城市、無棣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