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贊皇六宰相
雨石
據(jù)《贊皇縣志》記載:周朝時(shí),贊皇境內(nèi)有山名巑(亦稱唐背山、金雞山,縣城西南),周朝第五代君王穆王姬滿討伐少數(shù)民族部落時(shí),在此戰(zhàn)勝犬戎,封此山為贊皇山,始有贊皇之名。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時(shí),因山得名,稱贊皇縣,一直沿用。
贊皇縣是一個千年古縣,在唐代贊皇李氏家族名人輩出,有“贊皇李半朝”之譽(yù),最具代表意義的是贊皇六宰相,這六位宰相的家鄉(xiāng)是贊皇歷史文化名村許亭。據(jù)《贊皇縣志》記載,公元前204年,漢淮陰侯韓信用兵井陘口,背水一戰(zhàn),斬了成安君陳余,生擒趙王歇,縛了廣武君李左車,漢軍全勝,那次戰(zhàn)役被稱為“許亭之捷”。許亭村中有六宰相資料陳列館,有一株千年古槐,村北有竇建德大王廟,村西有平泉湖,村東臥龍崗南端為李德裕書院遺址,村南東古山東面有李氏家族祖墳。
許亭一帶有很多歷史傳說,最為著名的是唐朝六宰相的傳說。這六宰相分別是:詩人宰相李嶠、耿直宰相李絳、狀元宰相李固言、開國公宰相李玨、地理學(xué)家宰相李吉甫、政治家宰相李德裕。
李嶠
,字巨山,生于公元644年,卒于公元713年,中宗時(shí)宰相,李鎮(zhèn)惡之子,武則天愛臣,曾做監(jiān)察御史,風(fēng)閣舍人。公元698年,任天官侍郎等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圣上封他贊皇縣男、贊皇縣公,趙國公、死后葬于祖墳許亭。
李嶠是初唐時(shí)期的一位大詩人,他的五言絕句《風(fēng)》這樣寫道: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首詩被載入《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而且被小學(xué)課本錄用,李橋被稱為詩人宰相,和蘇東坡的老祖宗欒城蘇味道并稱“蘇李”。
李嶠20歲舉進(jìn)士,初為安定縣蔚,累遷給事中。吏部尚書。中書令。李嶠的文學(xué)造詣很深,前與初唐四杰相接,中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晚年,被尊為“文章宿老”。唐玄宗曾贊曰:“嶠真才子也”。有集五十卷,已散失,明人輯有《李嶠集》,全唐詩有其作五卷。
李絳
,字深之,生于公元764年,卒于公元830年,李元善之子,唐憲宗時(shí)宰相,曾做監(jiān)察御史,尚書主客員外郎等職,811年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圣上封他高邑男、趙郡開國公,死后葬于祖墳許亭,人稱“耿直宰相”。李絳是有名的諫臣,直言陳奏,“知有國而不知有身”,憲宗皇帝稱他“絳言骨鯁,真宰相也”。
李絳著有《李相國論事集》、《李深之文集》。死后冊贈司徒,溢貞。形象載入《元和將相圖》。
李固言
,字仲叔,唐代人,狀元及第,唐文宗時(shí)宰相,曾任給事中,尚書右丞。曾任門下侍郎等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宣宗時(shí)封他太子傅,分司東都,人稱狀元宰相。
李玨
,字待價(jià),生于公元782年,卒于公元853年,唐文宗宰相,歷任右拾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838年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圣上封他贊皇郡開國公、贊皇縣男。
李玨,唐穆宗李恒即位時(shí)得信用,任翰林學(xué)士,賜紫金服,又加屯田員外郎,有“內(nèi)相”之稱。
李吉甫
,字弘憲,生于758年,卒于814年,李棲筠之子,李吉甫兩度拜相,平叛“削藩”、“裁減冗官”,史稱“經(jīng)緯之臣”。唐憲宗時(shí)與李絳為同殿宰相,歷任忠州刺史,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圣上封他贊皇侯,又升趙國公,他編著的《元和郡縣圖志》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行政地理志書,因此人稱地理學(xué)家宰相。
李吉甫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學(xué)家。27歲為太常博士,后任忠州、郴州、饒州刺使。元和二年(807年)為相,三年(808年)轉(zhuǎn)任淮南節(jié)度使。六年(811年)還朝復(fù)相,封贊皇候,徙趙國公。他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為“體例最善,后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范圍”的舉世巨著。
李德裕
字文饒,生于787年,卒于850年,李吉甫次子,唐文宗、武宗宰相,歷任監(jiān)察御史、中書舍人、浙西觀察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圣上封他贊皇伯、衛(wèi)國公。后被牛黨所攻,被貶崖州,即今海南島,后來他的尸骨起回故鄉(xiāng),二子、三子留在在崖州,李德裕是開發(fā)海南島的第一人,海南五公祠至今供奉著李德裕,李德裕輔佐唐武宗實(shí)現(xiàn)了晚唐時(shí)期的“會昌中興”,李德裕和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被梁啟超稱為中國古代六大政治家。
李德裕輔佐武宗皇帝使一個腐敗衰弱的晚唐出現(xiàn)了歷史上有名的“會昌中興”的繁榮局面,清人評價(jià)李德?!捌洳挪辉谥T葛亮下”。李德裕南貶瓊崖而卒,現(xiàn)海南島多港峒還有他的不少后裔,都已經(jīng)化為黎族。如今??谑械摹拔骞簟眱?nèi)還立有李德裕的塑像和牌位。史載,李德裕在報(bào)國無路時(shí),曾寫下了《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一詩:“昔人懷井邑,為有掛冠旗。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悲秋。北指邯鄲道,應(yīng)無歸去期。”抒發(fā)了他對故鄉(xiāng)贊皇的深切懷念。
穆宗時(shí)擢為翰林學(xué)士,累遷中書舍人,御使中丞。大和三年(829年),召拜兵部侍郎,六年(832年)召兵部尚書,七年(833年)拜同平章事,封贊皇縣開國伯,后封衛(wèi)國公。因?yàn)橹呐#ㄉ澹├睿ǖ略#┡簏h之爭,幾次貶黜,幾次復(fù)相。宣宗即位后貶李德裕為荊南節(jié)度使,大中元年(847年)再貶潮州司馬,大中二年(848年)再貶崖州司戶。死于崖州任上。李德裕出身名門,生活奢侈,但所任之地政績卓著,深受當(dāng)?shù)匕傩諓鄞鳌3啥夹路笨h宋代建有“三賢堂”,李德裕為三賢之一。今海南省??谑腥赃z存有“五公祠”,李德裕為五公之首。李德裕一生著作頗多,留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等傳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贊皇六宰相傳說故事有“李嶠妙筆生花”、“李嶠夢人贈筆”、“李德裕臥雪留詩”、“牛角山死牴李氏祖墳”、“李德裕出生傳奇”、“八角琉璃井和玉泉寺”、“李德裕在崖州”等等,《贊皇六宰相》和《傳說贊皇》中,記載贊皇六宰相的傳說故事就有幾十個,這些傳說是贊皇縣古老文化的代表,傳承這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對保護(hù)贊皇民間文化具有很大的作用。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shí)期,唐代名相輩出,贊皇就占有了六位宰相,這樣的情況至今在全中國也是空前絕后、絕無僅有,收集他們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對研究唐朝歷史、唐代宰相、唐代文化、唐代經(jīng)濟(jì)、唐代的風(fēng)土人情和唐代的軍事、政治、教育等等,都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ji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