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

<sup id="mtwjv"></sup>
<legend id="mtwjv"></legend>

    西藏安多藏區(qū)的二郎神信仰

    東俊

    西藏安多藏區(qū)的二郎神信仰

    二郎神本是漢神,是在漢族地區(qū)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在漢族中被廣泛信仰和崇拜。二郎神大約產生于宋代,發(fā)展于元明時期。最初的二郎神有三個,分別為趙二郎、李二郎、楊二郎。他們有的是真有其人,后又增加了虛構的事跡(如趙二郎);有的是真有其人其事,后被加以神化(如楊二郎);有的是本無其人,而是藉其父的真人真事才出現的(如李二郎)。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三者曾發(fā)生過激烈的地位之爭,后來楊二郎因在民間廣泛流傳,更因被寫入神話和演義小說而傳承下來,最終取得了勝利。(注:參見李耀仙:《二郎神考》,《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二郎神隨著道教神靈體系的完善,又被納入道教之中,成為道教中法力無邊的大神。在漢族民俗中,二郎神是一位神威顯赫、法力無邊、武藝高強、善于變化的天神,集中體現了人們的英雄崇拜、神靈崇拜、偶像崇拜等多種心理因素。

    據筆者調查,漢族的這種二郎神信仰在安多藏區(qū)也很流行,而且其信仰體系發(fā)育比較成熟,有正規(guī)的神廟,有完整的神靈體系,也有較系統(tǒng)的祭祀儀軌等。

    眾所周知,安多藏區(qū)的主體民族是藏族,宗教信仰主要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二者各有其寺院和完整的組織體系以及系統(tǒng)的宗教典籍和神靈體系。但安多藏區(qū)的二郎神信仰也很有特色。筆者從2004年夏天起,曾多次進入安多藏區(qū),采取個別訪談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那里的二郎神信仰進行田野調查。(注:筆者的訪談對象如下:更太,77歲,藏族,貴德縣當車村二郎神廟的廟管;張正基,72歲,漢族,貴德縣劉電文昌閣閣管會主任;樊永華,81歲,漢族,貴德縣東溝鄉(xiāng)周屯村的法師;宋田基,69歲,漢族,貴德縣王屯龍王廟廟管;扎扎,63歲,藏族,尖扎縣尕布村二郎神廟的廟管,人們尊稱阿布扎扎(阿布,藏語,意為爺爺),是退休的鄉(xiāng)村干部;陳青海,73歲,土族,尖扎縣尕布村村民;才科,31歲,藏族,化隆人,尕布村六月會請的法拉(法師);李治,60多歲,土族,同仁縣年都乎村二郎神廟廟管;任欽先,23歲,土族,年都乎村的拉哇(法師);更藏扎西,68歲,藏族,同仁縣四和吉村村民;白章隆,63歲,漢族,同仁縣隆務街人,二郎廟廟管會成員。)在此基礎上,本文將結合有關歷史文獻的記載,就安多藏區(qū)的二郎神信仰做一些探討。

    一、安多藏區(qū)二郎神信仰的分布狀況

    安多藏區(qū)又稱為東藏方言區(qū),包括青海省除玉樹藏族自治州以外的藏區(qū)、甘肅省西南部的藏區(qū)以及四川省西北部的藏區(qū)。據調查,安多藏區(qū)二郎神信仰是呈點狀集中分布的,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黃南和海南兩個藏族自治州。

    黃南藏族自治州的二郎神信仰集中分布在同仁縣和尖扎縣。同仁縣又主要集中在隆務鎮(zhèn)、保安鎮(zhèn)和年都乎鄉(xiāng)三地。隆務鎮(zhèn)鎮(zhèn)上建有二郎神廟,該鎮(zhèn)的四和吉村也信仰二郎神,但是沒有神廟,只有神像,繪于夏瓊神廟的側殿。保安鎮(zhèn)的尕隊村和年都乎鄉(xiāng)的年都乎村都有二郎神廟,且都位于村邊的高地上。尖扎縣主要集中在直崗拉卡和康楊兩鎮(zhèn)。直崗卡拉鎮(zhèn)的尕布村是該鎮(zhèn)二郎神信仰的主要地區(qū),村西面的高地上建有神廟;康楊鎮(zhèn)的楊家村也是二郎神信仰的主要村子,二郎神廟建在村子中間。

    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二郎神信仰主要分布在貴德縣東溝鄉(xiāng)的東溝村和西溝鄉(xiāng)的當車村。東溝村是現在的地名,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周屯,神廟建在村東的高地上。當車村也建有二郎神廟,位于半山腰,據該神廟的廟管更太老人講,該地二郎神是由周屯傳過來的,因此在舉行重要的祭祀活動時,要請周屯的法師來作法,所念的經文也是一樣的,本地的法師必須到周屯去學法。貴德縣河陰鎮(zhèn)的劉屯也信仰二郎神,曾在村子前面建有二郎神廟。據劉屯文昌閣閣管會主任張正基老人講,歷史上劉屯是供奉文昌君,王屯是供奉龍王(但偏殿繪有二郎神像),周屯是供奉二郎神。文昌閣位于劉屯邊上的半山腰,但是二郎神廟為劉屯的家廟,在他記事時劉屯的二郎神廟仍然存在。二郎神為畫像,廟有三間房,可見當時的規(guī)模還不小。1958年時改為學校,學校搬遷后即被毀壞,再沒有重修,現在的劉屯人更信仰文昌神。

    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二郎神在安多藏區(qū)的分布有這樣一個特點,即多在牧業(yè)區(qū)和農業(yè)區(qū)交界之地。從生產方式來看,均以農耕生產為主,也兼營一些畜牧業(yè)。

    二、安多藏區(qū)的二郎神祭祀儀式

    儀式是宗教信仰的行為模式,它把人與神聯(lián)系起來,體現了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安多藏區(qū)的二郎神儀式比較復雜,它是以法師為核心,圍繞著二郎神祭祀而展開的。據調查,二郎神的祭祀儀式可分為隨機性和常規(guī)性兩種。隨機性儀式具有隨事而發(fā)的特點,儀式較為簡單,隨意性較強,大多沒有法師,祭品也比較簡單。常規(guī)性儀式則是定期舉行的祭祀活動,其又分為兩部分:一是每天的日常祭祀活動;二是每年陰歷六月舉行的重大祭祀活動,當地人俗稱為“六月會”。六月會是為了慶祝二郎神誕辰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本文所討論的二郎神祭祀儀式特指六月會。

    安多藏區(qū)的二郎神儀式在不同地區(qū)有一定的差異,有些地方由于受旅游開發(fā)等因素的影響,儀式的原生形態(tài)受到較大的干擾。而尖扎縣的尕布村則因地點較為偏僻,其二郎神祭祀儀式較少受外界的干擾,仍保留較強的原生態(tài),因此,筆者選擇該村作為調查對象。為了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安多藏區(qū)的二郎神儀式,筆者在論述過程中也兼顧其他地區(qū),交叉進行敘述。

    尕布村的二郎神廟占地面積約有0.5畝,內有一個大殿,最近又修飾一新,殿前有一座桑爐,終年桑煙彌漫。由于二郎神廟的前任廟管對信徒捐獻的錢物等交代不清,難孚眾望,于是眾人推舉阿布扎扎為現任廟管。阿布扎扎信仰虔誠,經濟清白,認真負責,深得信徒的信任,已經成為該村二郎神儀式的實際主持者。

    二郎神祭祀的時間因地點的不同而有一些差異:尕布村和楊家村為陰歷六月廿一至廿五日,年都乎村為陰歷六月廿十到廿五日,東溝村為陰歷六月十九到廿四日,當車村為陰歷四月初四到初六,四合吉村為陰歷六月十六到十九日,隆務街為陰歷六月二十六日(只有一天)。這其中,除了當車村在陰歷四月外,基本都集中在陰歷六月份。祭祀場地一般為二郎神神廟。參加祭祀的人除法師外,多為本村及周邊的村民。祭祀的神器有二郎神像、鑼、鼓、法螺、神轎、戰(zhàn)旗等。

    儀式是運用抽象的程序、關系、權威、傳承等來表達的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一整套行為方式,而程序則是儀式的直接表現,也是其核心。

    二郎神祭祀儀式的第一步是祈求。在六月會開始的第一天(廿一日)晚9時左右,尕布村中所有年長且具有威望的男性,都要聚于二郎神大殿中,集體跪在二郎神面前,通過才科法拉與二郎神進行交流。法拉是藏語的叫法,即“神人”之意,漢族習慣稱為法師,同仁土族稱為拉哇。當法拉進入神附體的癲狂狀態(tài)時(當地人稱之為“發(fā)神”),法拉就成為二郎神與信徒之間進行交流的中介。當晚的內容主要是向二郎神詢問六月會期間是否有暴風雨等,若有,如何禳解,同時請求二郎神保佑六月會期間不出現壞天氣。筆者調查時,當地人常常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說:“六月會期間的天氣狀況要由二郎神負責,如果出現暴風雨,就是他的責任?!蓖瑫r,人們還要向二郎神匯報當年的收成,并祈求二郎神保佑來年豐收。

    在整個六月會期間,要一直不停地煨桑?!吧!睘椴匚牡囊糇g,指“煙祭”。桑祭分為素桑和葷桑。素桑又名白桑(因桑爐的外表被涂成白色),是在柏樹枝椏、糌粑、三白(乳汁、奶渣、酥油)、三甘(冰糖、蜂蜜、蔗糖)上面灑上一點清水,然后點燃。葷桑又名紅桑(因桑爐的外表被涂成紅色),是把雞或羊當場宰殺,放入桑爐中燃盡。在尕布村二郎神殿前的空地上,前后建有葷素兩座桑爐,素桑爐終日桑煙繚繞,葷桑爐一般是在牲祭時才用。

    儀式的第二步是請神。二郎神廟殿內一般都供有兩尊二郎神神像:一尊為大型塑像,供于中堂,不能移動;一尊為小型塑像(也有的是唐卡),放在特制的轎子內,外面用哈達、“紅”(紅色的被面或綢子)等覆蓋得嚴嚴實實,除了阿布扎扎、村中的權威人士及法拉之外,其他人(尤其女性)均不能看里面的神像。六月會所請出來的二郎神是坐轎的二郎神。六月會第二天(廿二日)清晨4-5時左右,在法拉主持下,把二郎神連同轎子一起從大殿的供桌上請下來,放置在大殿外前臺的兩條凳子上。有些地方還請出文昌神和龍王神進行陪祭。

    儀式的第三步是牲祭。據當地人講,二郎神喜食肉、飲酒,所以祭祀必須要牲祭,但不能用牛肉,只能用羊、雞等。據當地人說,二郎神從小父母雙亡,是其嫂子用牛奶把他拉扯大的,為了報恩,所以二郎神不吃牛肉。尕布村獻牲用的是一只山羊。具體程序如下:

    上午10時準備宰牲。首先用桑煙(燃燒柏樹枝產生的煙)把羊的全身熏一下,然后用摻有少許面粉或奶子的清水,把羊從頭到尾地進行澆洗,當地稱為“配洗”。在“配洗”的過程中,若羊的全身抖動,則說明二郎神已經接收了此羊;如果紋絲不動,則說明二郎神還不滿意,需要再次“配洗”,直到羊全身抖動,方可宰殺。洗時要盡量往耳朵里澆水,這樣羊就會抖動。宰殺所用的菜板和刀都是專用的,用完后一般用紅布包住收起來,等到來年再用。宰殺時,刀子要先在桑煙上熏一下,然后割斷羊的喉嚨,并將第一碗血供于二郎神轎前。阿布扎扎先把羊頭、四個蹄子以及心、肝、肺放進葷桑爐中,還將第一碗血往轎子上灑一些,并往葷桑爐中倒三次。這期間,阿布扎扎始終用藏語念念有詞,大意是請二郎神用餐。

    中午12時,從宗囊寺請來的兩位阿卡,將糌粑捏成的施食供于二郎神像前,在殿內念桑經,再次請二郎神用餐。之后,阿布扎扎從每個羊腿上象征性地割下一些肉放進葷桑爐,同時往素桑爐中祭酒、加面、添柏香等。有的地方(如楊家村)由于經濟拮據或其他原因,不宰羊,只是買些肉回來煨桑。也有幾個人湊份子買一只羊獻牲的情況。

    二郎神牲祭活動由來已久。史籍記載:“蜀中灌口二郎廟,當初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初間封為王,后來徽宗好道,謂他是甚么真君,遂改逢為真君。向張魏公用兵禱于其廟,夜夢神語云:我向來封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號為‘真君’,雖尊,凡祭我以素食,無血食之養(yǎng),故無威福之靈。今須復我封為王,當有威靈。魏公遂乞復其封。不知魏公是有此夢,還復一時用兵,托為此說。今逐年人戶賽祭,殺數萬來頭羊,廟前積骨如山。”(注:《朱子語類》卷3《鬼神篇·灌口二郎廟》。)又據記載:“永康軍崇德廟乃灌口神祠,爵封王,置監(jiān)廟官,蜀人事之甚謹,每時節(jié)獻享。及因事有祈者,必宰羊,一歲至四萬口”;(注:《陔余叢考》卷35《灌口神》。)蜀人事灌口神(二郎神),“每時節(jié)獻享,及因事有祈者,無論貧富必宰羊,一歲烹至四萬口”。(注:《夷堅支丁志》卷6《永康太守》。)可見二郎神祭祀之盛。

    儀式的第四步是法師作法。在整個六月會的活動中,法師一直處于核心地位,他代表二郎神治病禳災,推算吉兇,因此成為二郎神下界的載體,是人與二郎神的中介。

    法拉作法是在獻牲和阿卡念“桑經”之后。法拉用柏香水洗手,在殿內穿戴好法衣,(注:法衣的樣式與薩滿的服飾十分相似,上衣為黃色的坎肩,下衣為女式的花布條裙子,頭戴五方蓮花帽,上面印有二郎神、文昌神、阿尼瑪卿神等五位神靈的像。)坐在殿內二郎神前一條用白羊毛氈覆蓋的長凳上,口誦經文,不一會兒即全身顫抖,神情恍惚,這表明二郎神已附體。法拉時而坐在大殿內,時而又一腳踏在鋪有白哈達的門檻上。這時,村中的八個壯漢(四人一組)輪流把二郎神轎抬出廟,開始在村內巡游,稱為“轉村”。“轉村”是在六月會期間不可缺少的一種儀式。轎子出發(fā)前,要有一位老漢給轎子敬酒。神轎先在桑爐周圍轉上一圈,后又轉到廟的四角,之后抬出廟門。此時,法師始終處于二郎神附體的狀態(tài),跳來跳去。“轉村”的時間并不長,等神轎放回殿前的長凳上時,法師也停止了發(fā)神。神轎進來后,要再一次敬酒、添桑。廿二日,法拉通常都要發(fā)神兩次,第一次發(fā)神到此即算結束。此時,眾人散去,廟中只剩下負責做飯的人,還有執(zhí)事老人等陪同法拉享用牲肉,牲肉主要是灌腸和羊背,煮熟之后,先敬獻神,然后人們才能食用。下午5點鐘,法拉還要再發(fā)一次神。

    周屯的法師在六月會跳神時,要身穿灰色長衫,頭戴黑色氈帽,手拿羊皮鼓,同時有兩個以上的人陪跳,直至法師進入發(fā)神的狀態(tài)。在牲祭時,法師身穿黃色長馬甲,頭戴前面墜有許多小鈴鐺的黃色包巾,(注:據說過去一般都不用黃包巾,而是把頭發(fā)散開,只是在去病禳災時才戴包巾。)后留有辮子。法器為一個羊皮鼓、一對口鉗、一把短劍。馬甲的顏色按照其主神所穿袍子的顏色而定,周屯二郎神身穿黃袍,其所屬法師穿黃馬甲。(注:劉屯文昌神身穿綠袍,其所屬法師穿綠馬甲;龍王身穿紅袍,其所屬法師穿紅馬甲。甲堂村二郎神的法拉原來穿紅馬甲,現在受周屯影響,改穿黃馬甲。)廿三日,法拉發(fā)神三次:中午一次,下午兩次;廿四日發(fā)神四次:中午和下午各兩次。廿五日是六月會的高潮,發(fā)神五次:中午和下午各兩次,晚上一次。該村“轉村”的時間也較長,晚上要燒白紙做成的長錢。程式基本一樣,沒有什么明顯的結束儀式,最后將神轎抬到殿內即可。

    二郎神的法拉都是非專職的,但多為世襲。他們平時務農,六月會或平時人們有事相求時,才做法事。法拉必須由活佛認定后,才有資格做法事;認定他的活佛越多,其法力就越大(詳見后文)。

    在二郎神的祭祀活動中,女性地位很低,當地人認為女性不潔,忌諱女性參加。祭祀活動自始至終都由男性操辦,女性一般僅在外圍觀望,不能參與。有些地方的女性連進入二郎神大殿的權利都沒有。如尕布村的女性不但不能進殿,甚至連站在大殿外的臺子上都不允許。周屯雖允許女性進廟,但要求女性扎住褲角,以防異味從褲腳出來,弄臟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