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正月初三民俗 三重日送窮(2)
惜蕊醬
三重日送窮
關(guān)于“三重日”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三重日”即“送窮日”的諧音,一說“三重日”即“生蟲日”的訛音。這一天,贛南、閩西客家不進(jìn)菜園摘菜,也不作其他任何采集農(nóng)活,以免農(nóng)作物“生蟲”。
在贛閩粵客家源流區(qū),年初三的主要民俗便是“送窮”。
“送窮”習(xí)俗早在漢唐時期便已經(jīng)形成,只是送窮的時間先后不一、各地不同。唐代韓鄂《歲華紀(jì)麗》載曰:“孟春晦日(即農(nóng)歷一月三十日),甫聚行樂,送窮。”唐代詩人姚合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北方漢族關(guān)于“送窮”習(xí)俗的來源,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上古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個男孩即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喜歡穿破衣服。每次給他穿新衣服,他都要故意弄破后再穿,所以宮中人叫他“窮子”。后來窮子死于晦日,為他送葬時,人們說“今日送窮子也”,于是“送窮”就這樣流傳下來?!案F子”本來是作名字稱呼的,后來民間把它作為“貧窮”的“窮”,將家中垃圾掃出門叫“送窮”。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中“送窮鬼”條,說的“送窮鬼”時間是正月初六。
客家人的“送窮日”有自己的傳說:從前有一對夫妻窮得沒法過日子,商議為妻的(李氏)改嫁給一個員外做侍妾,李氏要暗中資助前夫。當(dāng)年春節(jié)前夕,李氏偷偷把一些銀子塞進(jìn)年糕里,暗中送給前夫,丈夫拿著年糕回家,過渡時,船工要過渡錢,李氏丈夫身無分文,只好把年糕送給船工?;氐郊抑锌紤]身無分文如何過年?只好再去找李氏求助,李氏告知年糕中藏有銀子,丈夫說明過渡時已把年糕作過渡費(fèi)送給了船工,李氏痛罵前夫“死窮鬼!”,為回避家人而匆匆離開了。其前夫也只好躲進(jìn)柴房,忍不住一夜饑凍而死去。事后,李氏怕惹出事端,便一把火將柴房燒掉。到年初三,李氏打掃余灰倒入河中時,路人見了便問她做什么,李氏答曰“送窮鬼”。年初三到垃圾的習(xí)俗從此逐漸相傳開來,人們爭相仿效,以至年初三就成了客家人的“窮鬼日”。
客家“送窮日”還有一則傳說,據(jù)五代《錄異記》載有“如愿”的故事:廬陵(今江西吉安)歐明過渡彭澤湖時,被湖神青洪君請去作客,待之甚厚。青洪君一小吏告訴歐明,當(dāng)青洪君問需要什么時,你只要答“如愿”即可。果然,青洪君問歐明“何所須”?歐明依照那小吏教的話說了,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將自己的婢女如愿送與歐明。歐明把如愿帶回家后,凡他有所求時,如愿皆能很快給他滿足,于是家境“數(shù)年后大富”。可是某年年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歐明就棒打如愿,如愿最后化身躲入糞帚。歐明又用木杖擊打糞帚,叫喚如愿,如愿再也沒有回來。從此,歐家逐漸衰落了。以后,民間就有了年初一藏糞帚的習(xí)慣,生怕不小心將“如愿”掃走,失掉家中財氣。今天,“如愿”的故事已很少為客地所知,但是不動掃帚的古代遺風(fēng)在客地卻一直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每到年初三,家家戶戶清掃垃圾,并焚香燒紙將其送出屋外,放在路旁,意味著“窮去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