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規(guī)模最大的宗祠 王氏誠敬堂
云嵐醬
青原區(qū)富田,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鄉(xiāng)。在這塊毓秀鐘靈的神奇土地上,不僅明清建筑燦若珠璣,遍布全鎮(zhèn);紅色革命遺存更是輝煌璀璨,比比皆是。然而集“紅”、“古”文化于一身、特色獨具的則屈指可數(shù)。位于富田古街上的王氏宗祠——誠敬堂,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是目前全省已知規(guī)模最大的宗祠。
“文家出了個文天祥,王家建了個大祠堂,匡家出了個匡娘娘”。這句話在富田一帶盛傳久遠。話中的“大祠堂”,指的就是聞名遐邇的誠敬堂。誠敬堂離文天祥誕生地——文家村僅約1公里。它不僅是一座全國罕見的大祠堂,而且是當年紅四軍總部、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誠敬堂規(guī)模宏大,構(gòu)建恢弘。祠堂坐東朝西,整個布局猶如一座城堡,縱深分為五個層次。整個祠堂長82米,寬44米,總面積為3608平方米。該祠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歷500多個春秋。北宋初端拱年間,開基祖王經(jīng)信(字誠敬)由廬陵七十六都甲村遷入富田。“丁”字形格局,與對面呈“人”字形的屏風遙相對應(yīng),暗寓王姓“人丁興旺”之意?,F(xiàn)全村居住400多戶人家,人口逾2000。
誠敬堂布局完美,工藝獨特,建筑凸現(xiàn)三大特色:構(gòu)思奇、選材奇、建筑藝術(shù)奇。
門樓風格特異,底層為門廊(俗稱“拴馬廊”),全靠兩根石柱支撐,頂層四角棱形、鰲魚翹首、喜鵲聚巢。天井大且有欄桿,正廳高且有穹窿狀天棚。祠堂里有水池和亭臺樓閣。全祠共用木料約2000立方米,僅杉木立柱就有88根,且直徑都在60公分以上。正廳的兩根杉木立柱,直徑100公分,兩人尤難合抱,世所罕見,是王氏族人花重金從湖北神農(nóng)架運回。全祠木料構(gòu)件數(shù)以千計,沒用一顆鐵釘,全用木榫連接。
這座卓越超群、非同凡響的大祠堂,見證和記錄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在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朱德、陳毅、曾山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lǐng)紅軍主力東征西討,經(jīng)常在富田一帶活動,誠敬堂為當年重要活動中心之一。
1929年11月,毛澤東率紅四軍轉(zhuǎn)戰(zhàn)富田,總部便駐扎在誠敬堂。11月15日凌晨,蘇區(qū)炸響一聲驚雷。著名的“奴隸將軍”羅炳輝在中共江西省委、贛西特委的領(lǐng)導下,棄暗投明,在值夏宣布起義,率領(lǐng)隊伍投誠紅軍。聞此喜訊,毛澤東在誠敬堂旁的高竹園召開萬人大會,歡迎羅炳輝起義部隊的到來。不久,江西省行委移遷駐此辦公。面對唐云山旅進犯蘇區(qū),1930年元月24日,毛澤東在此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作戰(zhàn)方案,部署攻打事宜。2月,又在祠堂右側(cè)的“南禪寺”,召開贛西南特委聚席會;11月下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及所屬機關(guān)也全部遷駐到此。
1931年1月17日,贛西南特委在誠敬堂成立了,陳毅為書記。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后,“萬人慶捷大會”便在祠堂前面的廣場上隆重召開,并將從東固押送來的張輝瓚人頭,掛在祠堂前的大樟樹上示眾。5月,毛澤東、朱德從此出發(fā),指揮紅軍前往白云山、觀音巖、九寸嶺,殲滅國民黨軍王金鈺28師、公秉藩47師兩個師,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取得輝煌勝利。
,天才軍事家、極富浪漫詩人氣質(zhì)的毛澤東,疾筆揮毫,倚馬成章,寫下著名的《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宵入。七百里驅(qū)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席卷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毛澤東這一充滿戰(zhàn)斗豪情與喜悅的不朽華章,一時在蘇區(qū)廣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