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橋的神話傳說故事(2)
尛晴天
(風雨橋wind and rain bridge)是侗族非常出名的橋。流行于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橋面鋪板,兩旁設(shè)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
風雨橋亦稱花橋、福橋,壯語叫“廳噠”。為侗族建筑“三寶”之一。是壯侗瑤民族的一種交通風俗,是桿欄式建筑發(fā)展及延伸,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物。
風雨橋通常由橋、塔、亭組成。用木料筑成,靠鑿榫銜接。橋面鋪板,兩旁設(shè)置欄、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龍。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jié)構(gòu)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jié)構(gòu),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jié)構(gòu)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
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shè)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整座建筑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zhì)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筑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jīng)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風雨橋反映出侗族人民的力學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風雨橋優(yōu)美堅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擋風避雨,還能供人休息或迎賓接客。風雨橋遍布侗鄉(xiāng),尤以廣西三江、龍勝,湖南通道、溆浦,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為最多,據(jù)有關(guān)部門統(tǒng)計,這些地區(qū)共有風雨橋330余座,僅黎平肇興附近的河溪上就有5座風格各異的風雨橋,湖南溆浦縣龍?zhí)兑粠У泥l(xiāng)鎮(zhèn),幾乎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一座風雨橋,有的會有多座。
正月初七,八寨會舉辦搶花炮的活動,這是一種看起來相當刺激的運動,三月三是最大的搶花炮比賽,現(xiàn)在被稱作是花炮節(jié),所有的侗寨都會搶花炮。
八月初十會開始另外一種活動,大家會做出一個巨大的“南瓜花”,舉行南瓜油茶晚宴,開展“南瓜之戰(zhàn)”,只要你趕上任何一個節(jié)日,都不會失望而去的。侗族蘆笙會多在中秋佳節(jié)舉行,這種活動一般是由鄰近的幾個村寨共同商定舉辦的,各自組建的蘆笙隊在主辦寨的賽笙坪上正式舉行蘆笙演奏比賽。村寨舉行蘆笙歌會,既是慶祝節(jié)日,也是男女青年挑選愛侶的好日子,青年男女穿上華麗的盛裝,連續(xù)幾天熱鬧非凡。
風雨橋流行于湖南、貴州、廣西、湖北、浙江等地,多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過往歇腳,也是迎賓場所。歷來由民眾集資、獻工、獻料建成,橋頭立石碑,鐫刻捐資、獻工料者姓名,建造風雨橋現(xiàn)已成侗鄉(xiāng)的一項公益事業(yè)。風雨橋,也是侗族建筑藝術(shù)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