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皇后 孝烈武皇后
雯君君
清代唯一一位生殉的皇后:孝烈武皇后(努爾哈赤皇后阿巴亥)
烏拉納喇氏阿巴亥,即清太祖大妃(1590年-1626年),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烏喇那拉氏,名阿巴亥(滿語:穆麟德[Abahai]),出生于烏拉部都城,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大妃,皇太極后母,其父為烏拉部滿泰貝勒。
她嫁給努爾哈赤時年僅十二歲,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她所生的三個兒子,努爾哈赤也愛如心肝。在他們年齡還很小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扶持下,各自掌管著八旗之一。到多爾袞掌權(quán)時,追尊其母為皇后,謚號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后因順治帝十分討厭多爾袞,親政后便以多爾袞曾圖謀篡位為由,開除了多爾袞的宗籍。阿巴亥的謚號也被取消。
阿巴亥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出生于烏拉部都城,是烏拉部主滿泰之女。1596年,滿泰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被殺,年僅7歲的阿巴亥失去了父親,被新部主、她的叔父布占泰收養(yǎng)。1601年,為保住烏拉部不受建州女真所滅,在布占泰的同父異母妹妹滹奈先前嫁給了努爾哈赤的同母弟弟舒爾哈齊之后,年僅12歲的阿巴亥由布占泰做主,嫁給了比自己大31歲、當(dāng)時已有七位妻妃的努爾哈赤,布占泰親自把她送到建州女真的費阿拉城。兩個部族的關(guān)系更加緊密,可謂親上加親。
這位來自烏拉部的稚嫩公主來到日益壯大的建州女真后,既要博得大汗的歡心,又要周旋于努爾哈赤眾多的妻妾之間,難度可想而知。然而,阿巴亥是一位非同一般的少女,不僅儀態(tài)萬方、楚楚動人,而且天性穎悟、禮數(shù)周到,言談笑語之間,無不令人心悅誠服。43歲的努爾哈赤對這位善解人意的妃子,也愛如掌上明珠。所以盡管妻妃成群,唯有阿巴亥備受大汗的寵愛,自然也就遭到了別人的嫉妒。最恨她的只一位,就是葉赫那拉氏,也就是孟古哲哲皇太極的生母。
從阿巴亥受寵開始,孟古哲哲的心情就沒好過。因為郁郁寡歡,兩年后就染疾病危,逝后稱為孝慈高皇后。當(dāng)時并未生育的阿巴亥在后妃中脫穎而出,被立為大妃,獨占眾妃之首。因為長期與努爾哈赤同床共枕,阿巴亥接二連三地為大汗生下了三個兒子,分別是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之后,又生下一女。她所生的三個兒子,努爾哈赤也愛如心肝。在他們年齡還很小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扶持下,各自掌管著八旗之一。
阿巴亥被立為大妃后,受觸動最深的自然就是皇太極了。子以母貴,皇后去世后,皇太極的地位勢必下降,所以他對阿巴亥沒有任何好感。
努爾哈赤的次子、大貝勒代善與阿巴亥本是庶母和家子的關(guān)系,但比她大了七歲。由于夫汗常年征戰(zhàn)在外,兩人又同居宮中,久而久之,彼此愛慕。當(dāng)這個丑聞被小妃代音察告發(fā)后,努爾哈赤認(rèn)為家丑外揚也有失體統(tǒng),并未予追究。阿巴亥與代善相好,無非是想依靠大阿哥在家族中的政治地位,給三個小兒子鋪開以后的生路。與此同時,她也留有一手,為了給親生兒女奠定經(jīng)濟基礎(chǔ),暗下把家中的銀兩、綢緞、首飾及古玩等物,分別藏匿在大兒子阿濟格和烏拉城娘家家中。努爾哈赤得知后,怒不可遏,先是派大臣額爾德尼等四人抄了阿濟格的家,后又到烏拉城抄了娘家,索回了全部私藏財物。為了懲罰,努爾哈赤給阿巴亥制定了約法三章:一是不準(zhǔn)她再與任何人來往,二是不準(zhǔn)她聽信讒言,三是暫與她隔房。這就是努爾哈赤有生以來最為遺憾的真假“離異案”。
阿巴亥失寵,告發(fā)有功的庶妃代音察和阿濟根的地位迅速上升。然而,阿巴亥畢竟是阿巴亥,史書記載她“嫉妒、有機變”并非空穴來風(fēng),努爾哈赤占領(lǐng)遼陽之后,立即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召回離異了一年的阿巴亥,將其重新立為大妃。由此可見,看盡繁花萬萬千的努爾哈赤,在飽受相思的煎熬之后,對可愛的阿巴亥仍舊情有獨鐘,他需要她為自己的事業(yè)助陣。
阿巴亥復(fù)出后,歷史上關(guān)于眾福晉活動的筆墨也開始出現(xiàn)。努爾哈赤的女人們逐漸從閨閣走上政殿,從京城走向野外,她們不再是帝王的附庸,開始有組織地從事一些政務(wù),比如出席東京城的奠基典禮,奔赴廣寧前線慰問,隨大汗為墾地開邊出行等,這一切與眾妃之首阿巴亥的作用息息相關(guān)。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13萬大軍攻打由明朝重將袁崇煥鎮(zhèn)守的寧遠(yuǎn)城(今遼寧省興城市),因身受重傷,大敗而歸。傷勢稍好后,又親率大軍出征蒙古,半個月后勝利回師,不久因病勢加重住在清河溫泉處療養(yǎng)。努爾哈赤自知大限已到,命人去請大福晉阿巴亥乘船由太子河順流而下,到渾河見面。阿巴亥從命后,從今日沈陽市乘船溯河相迎,最后相會于璦雞堡(今沈陽市于洪區(qū)埃金鄉(xiāng)所在地),兩人商討了關(guān)于代善輔政、多爾袞繼位等秘事。幾天后,努爾哈赤因毒瘡?fù)蝗话l(fā)作,醫(yī)治無效,與世長辭。
但接下來繽紛繚繞、瞬息萬變的時局,就不是阿巴亥這樣一位孤單的弱女子可以左右的了。努爾哈赤尸骨未寒,年僅25歲的皇太極就抓住時機,乘亂率幾位大貝勒闖入阿巴亥的后宮,傳達所謂的“帝遺言”,強迫阿巴亥從先帝之命而殉葬。皇太極再清楚不過,治死阿巴亥,既可以牽制代善,又可以控制她的三個兒子。至于替生母孝慈高皇后報仇,倒位居其次了。阿巴亥堅決不從,但又如何能夠抵擋住膨脹到極限的圖謀繼位的野心。次日清晨,阿巴亥在巨憤之下,按照古人傳下來的殉葬規(guī)矩,用弓弦扣環(huán)的辦法自縊。就這樣,獨占君恩二十年的阿巴亥,成為這場宮廷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與她一道從殉的,還有那位告發(fā)她的蒙古人代音察和阿濟根兩個妃子。
之后,皇太極逼著代善推舉他為皇帝,如愿即位。公元1643年,皇太極病死,由孝莊皇后將自己親生的小兒子福臨推上皇位,本有可能即位的多爾袞,卻因為皇后的下嫁,而成為掌管軍事大權(quán)的攝政王,扶持年僅五歲的順治小皇帝。
1650年8月,重權(quán)在身的多爾袞為生母阿巴亥追封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之號,一并將牌位放置在太廟之中,算是為冤死的母親平反昭雪。然而,僅僅四個月過后,多爾袞病逝,仍未成年的順治皇帝在他人的唆使下,毅然將阿巴亥的封號一筆勾銷,其神牌也從太廟撤出,從此修史者不再提及有關(guān)阿巴亥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