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普寧嵌瓷 民間藝術奇葩
燦燦氏
民俗風情好像一支恒久悠揚的牧笛,又好像一軸古樸絢麗的畫卷,令人怦然心動,癡迷繾綣。普寧市是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民間文化藝術積淀豐富,而普寧嵌瓷獨具雄風浩氣、斑斕色彩,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普寧的藝術品牌和文化名片。
嵌瓷人俗稱“聚饒”或“扣饒”。主要材料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器剪取成所要表現(xiàn)對象的瓷片,也稱“饒”片。揭陽普寧嵌瓷工藝人才輩出,自古就有“嵌瓷之鄉(xiāng)”的美稱。
嵌瓷工藝歷史悠久,據(jù)《廣東工藝美術史料》記載,嵌瓷的出現(xiàn)可追溯至明代萬歷年間,盛于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假如說,潮汕農(nóng)村傳統(tǒng)民居“四點金”、“下山虎”構筑之堂皇華麗令人嘆為觀止,那么,這其中妙手生花的首功,莫過于嵌瓷這道工藝了。
嵌瓷,是潮汕民間特有的一項傳統(tǒng)手工藝術,初見于明萬歷年間。制作時先設計好圖案,用鐵絲縛好胚架,然后用白灰根塑成圖胚形,再選取釉彩光澤、五顏六色精薄的瓷器皿和色玻璃,用鉗子敲、夾成適用的條片,按所設定胚形人物、花鳥、蟲魚、走獸、林木、山水等不同形態(tài),配上瓷色條片和色玻璃條片,精心粘貼,逐步鑲嵌成半浮雕、立體浮雕的各類景屏。多用作廟宇祠堂和傳統(tǒng)民居等建筑物脊瓴上的裝飾。景屏題材廣泛,多意涵吉祥、如意、長壽、富裕;構圖多采用兩邊對稱,設色對比反襯,明快艷麗。嵌瓷景屏質(zhì)感堅實,色彩濃艷,久經(jīng)數(shù)十年烈日風雨曝曬沖刷而不褪色。嵌瓷亦有特制的掛屏和立體件陳列品,供欣賞或收藏。
普寧嵌瓷久負盛名,清代至民國時期極盛,出現(xiàn)許多馳名潮汕乃至海外的名師巧匠。光緒二十五年(1899)占隴田心村何翔云隨師陳武升(華林村人)赴汕頭存心善堂作嵌瓷裝飾,設計鑲嵌的龍鳳錦圖精妙傳神、栩栩如生,技壓群芳,一舉成名。后潮汕各地多處廟宇祠堂和大型民居建筑的嵌飾多出自其師徒之手。1927年何翔云應邀帶徒往臺灣傳藝六年。臺南的“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謝宅大廳彩繪”、“竹溪寺”(下太子廟)及臺中市的“天后宮”等嵌瓷錦圖裝飾均為他的精作,被臺灣工藝美術界稱為嵌瓷經(jīng)典之作。1937年后其足跡又遠征泰國、柬埔寨。在柬埔寨應邀為西哈努克王族王宮作嵌飾和雕梁畫棟,匠心獨運,宮室溢彩、玉壁生輝,名揚海外。
2008年“普寧嵌瓷”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歷代民間嵌瓷藝人錦心妙手的創(chuàng)造,鑄就了建筑物上潮汕特有的工藝裝飾藝術的神奇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