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西劉老圩、唐五房圩及傳說
熙星
劉老圩
劉銘傳是淮軍著名將領(lǐng),抗法保臺,首任臺灣巡撫,被譽為臺灣的近代化之父。劉老圩是劉銘傳于1868年第二次辭官回鄉(xiāng),在合肥西鄉(xiāng)擇地興建的具有皖中民居特色的圩堡型住宅?,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位名人的故事,在后人的口中流傳;人生自古全憑奮斗,英雄原本來自民間,為國為民更得敬仰紀念。
作為大別山余脈的肥西大潛山一線,交錯橫臥著圓洞山、紫蓬山等大小不一、近三百多座山峰,土石并存、林木茂盛,儼然是一處世外桃源。
眾多的晚清淮軍圩堡群,就坐落在群山之間,巍巍然,似在無聲地訴說那段風(fēng)雨交織的歷史。歷史只是一瞬間,但給我們留下的傳奇、傳說,卻要用心去細細品味。
圩堡是江淮之間特有的建筑形式,兼有居住和防御功能,多設(shè)有壕溝、吊橋、碉樓及功能不同的房屋,房屋不同于徽派建筑,以皖中特色為主,兼有皖南元素和質(zhì)地,自成一體。
肥西自古屬淮夷,吳頭楚尾,屬吳、楚交爭之地,長江、淮河擦肩而去,江淮分水嶺將水分為兩爿,一爿流入淮河,一爿注入長江。兩河文化造就了這方土地的神奇,而這神奇中,淮軍圩堡正是其中之一。
在眾多的圩堡中,大潛山紫蓬山一線,尤以張樹聲家族的張老圩,劉銘傳家族的劉老圩,周盛傳家族的周老圩,唐定奎家族的唐五坊圩最為著名,四大圩堡各有特色,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之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形成了江淮古民居的一大特色。緣山、環(huán)水、寬敞、高大,在小小的空間里,營造出大大的世界。
圩堡中,人們常冠以老字,如張老圩、劉老圩、周老圩,是俗稱,也是人們對人對物的尊稱。有敬重之意,更有圩堡體量大的內(nèi)涵,若稱呼有地位、身份的人為老爺。一個老字,道出了不一樣的分量,不一樣的超凡脫俗的功底。
四大圩堡中,又以劉老圩獨樹一幟,因劉家圩堡的獨特,也因圩堡的主人劉銘傳傳奇的一生、獨樹一幟的秉性。
劉銘傳(1836-1895),合肥肥西人,淮軍名將,抗法英雄,臺灣首任巡撫。1854年為對抗太平軍在鄉(xiāng)辦團練,1862年編為李鴻章淮軍,開赴上海鎮(zhèn)壓太平軍,升參將,1864升至直隸提督。1884以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wù),抗擊法軍八個月,取得勝利。1885年臺灣設(shè)省,被任命為第一任臺灣巡撫,在臺灣修鐵路、開煤礦及新式學(xué)堂,籌劃加強軍事防務(wù),對開發(fā)臺灣多有貢獻,被人稱作“臺灣近代之父”。
1868年,劉銘傳回鄉(xiāng)擇址(在原址東南約3000米)興建新宅"劉老圩"。圩基包括水面,占地約6公頃。建圩時四周挖壕溝墊圩基地,西面挖大堰燒磚瓦,就近從山上取石料。為了面對大潛山,劉老圩建筑坐西朝東。圩內(nèi)四周是深壕和石圍墻,大潛山匯流的金河水繞圩而過。圍墻上配有5座碉堡、炮臺。分內(nèi)、外壕溝。外壕有東南、東北角兩大吊橋,各橋分別有兩層門樓7間,住有兵勇護圩。過外吊橋進圩內(nèi)即是內(nèi)壕溝,每座吊橋處均有門樓。
劉老圩正大廳為三進,每進3間。頭進與二進之間的天井院內(nèi)是回廊包廂,第三進為兩層堂樓。正大廳大門面對外壕溝月芽塘,月芽塘兩尖角內(nèi)弦是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正廳西南角是西洋樓,兩層三間,樓上藏書,樓下住人。正廳北面是鋼叉樓,兩層五間,因大潛山側(cè)有老虎洞,建此樓"壓邪鎮(zhèn)圩"。樓后的盤亭,四面環(huán)水,惟石橋相連,存放國寶"虢季子白盤"。盤亭北面的九間廳,是劉銘傳迎客會友之處。廳后的小島曾經(jīng)是彈藥庫。
劉老圩西水面上有一大島,是讀書的好所在。當(dāng)年劉銘傳常在此讀書,后有棧橋通往島上。據(jù)說劉銘傳晚年時曾拆了棧橋,每天搖船送孫輩到島上讀書,中午送飯吃,傍晚才準回家。劉銘傳的后代多在圩內(nèi)居住。這一片建筑群19世紀末曾遭火災(zāi),解放初因軍工建設(shè)需要改建為倉庫?,F(xiàn)仍存災(zāi)后重建的九間廳和當(dāng)年種下的古柏、廣玉蘭等,只是房屋破了而路寬了。合肥西郊的土路上,纖塵不染,是雨天,細雨綿綿。遠處隱約可見屏障似的大潛山。劉銘傳晚年自號“大潛山人”,即由此來。在一塊石碑前,碑上顯示著此處的身份----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老圩。雖歷經(jīng)百多年的風(fēng)雨,劉老圩還基本上保持著莊園風(fēng)貌。圩內(nèi)濠水環(huán)繞,圩外樹木蔥蘢,很有氣勢。
跨過一座小橋,便正式走進了劉老圩。一眼便看見了鼎鼎大名的九間廳。這是圩內(nèi)僅有的幾幢古建筑之一了。它經(jīng)過了初步的修復(fù)。面闊五間,硬山屋頂。房梁上雕有精美的山水,人物木雕。這是劉銘傳當(dāng)年會見親朋的所在。九間廳的東邊就是原來的子藥房舊址,破敗不堪。前面上午門窗皆不在,那殘墻似乎在訴說著前塵往事。 整個圩子里就我一個人,我獨享著這里的寧靜。漫步其中,聽鳥兒的鳴叫?;牟葜兴奶幧⒙渲脊磐诰虺鰜淼闹?,條石,石鼓,向人們彰示著它當(dāng)年的繁華。
圩內(nèi)有幾棵古樹。有三棵數(shù)百年的古柏,四百年的榆樹,一百年的香椿,它們都枝繁葉茂,似乎在守護著這座圩堡,見證著它的興衰。值得一提的是,圩內(nèi)還有棵一百二十年的廣玉蘭。那時中法戰(zhàn)爭后慈禧太后賜給劉銘傳的。他把它栽種到了故鄉(xiāng)。百年后,廣玉蘭成了合肥的市樹。
劉老圩里曾有一座盤亭。當(dāng)年劉銘傳曾收藏了西周三大青銅器之一的虢季子白盤。他欣喜異常,建亭供奉,并親撰《盤亭小錄》。此盤在劉家傳了四代,歷經(jīng)艱辛。新中國成立后,劉家把它獻給了國家。圩外大堰有一島,有棧橋與圩子相連。劉銘傳晚年拆了棧橋,每天接送孫輩到島上讀書,中午送飯到島上,晚上再親自搖船接回。盤亭和讀書島皆很有人文意義,體現(xiàn)了劉銘傳及其家族的精神。
作為一名武將,劉銘傳不僅抗法保臺建奇功,而且喜歡書法,詩也寫的不錯。晚年在家鄉(xiāng)時有唱和,曾有一部《大潛山詩鈔》。在他多次解甲歸田時,不僅吟詩作畫,而且保護,修復(fù)名勝便成了他的一大樂事。他筑盤亭,重建皋陶祠,重修大潛山廟,興建華祖庵。他對于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 尊重和熱愛,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唐老圩
唐老圩是淮軍故里圩堡群之一,又稱唐五房圩,是晚清淮軍將領(lǐng)唐殿魁、唐定奎兄弟倆所建。坐落于合肥西鄉(xiāng)(今肥西縣境內(nèi))袁店鄉(xiāng),始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占地數(shù)十畝。圩子呈方形,占地百余畝,四面環(huán)水。從地理位置上看,唐五房圩臨近豐樂河畔,離大潛山15公里,有三個圩堡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各離三四里,分別稱為(唐)大房圩、三房圩、五房圩。在唐氏兄弟中,唐殿魁排行老四,唐定奎排行老五,各自所建的圩堡,即以其排行定名。1949年后為國家糧庫,現(xiàn)存古建筑轉(zhuǎn)心樓一座,平瓦房兩幢。目前,圩子外貌依舊,為袁店中學(xué)所占。
唐殿魁,清 道光十二年四月生, 咸豐年間在家鄉(xiāng)與弟唐定奎等興辦團練,曾參與攻打壽州、三河、六安等地的太平軍,后隨淮軍 劉銘傳部鎮(zhèn)壓 太平軍、 捻軍。 唐殿魁最后在湖北尹隆河被捻軍 張宗禹部包圍,死于亂軍之中。清廷賜其 太子少保銜、予 騎都尉兼 云騎尉世職,謚忠壯。
唐定奎,先前與其兄共同對抗太平軍,后又入淮軍,鎮(zhèn)壓捻軍。日本入侵臺南時,經(jīng)李鴻章推薦,唐定奎率所部“銘軍”赴臺,與日軍對峙。1883年,法軍侵略越南,定奎帶病布防。 中法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定奎因病辭職歸鄉(xiāng),建唐五房圩閑居。 光緒十三年(1887年)春病逝,謚“果介”,著有《戌余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