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靈山縣豐塘炮期
馳麗
靈山縣豐塘鎮(zhèn)有一個很特別的習俗。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次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另外一次是獨具特色的“炮期”。
炮期古稱炮圩或炮會,始于明代末期,源于新春正月“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的習俗。據說,在新年到來的第一刻,燃放鞭炮能驅魔避邪,求得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豐塘鎮(zhèn)的先輩們創(chuàng)造出了別具一格的民間炮期。
炮期伊始,為了避免節(jié)慶時間沖突,利用抽簽的形式選定正月里的某一天為某一村的炮期。豐塘鎮(zhèn)炮期分布在豐塘鎮(zhèn)的各個村委、社區(qū),達17個。炮期當天的農歷號就是做彩炮的個數(shù),一般在正月初五到二十三舉行。
炮期是村民自發(fā)組織的活動,每年都會選出炮委會,炮委會再推選出炮長和副炮長。炮長一年換一次,不能連任。工作人員都是自愿、義務服務。炮主是整個活動的總策劃、總導演。
豐塘炮期,活動豐富多彩。做炮、送炮、祭炮、放炮是重頭戲。
炮委會定做的彩炮成為最炫目的焦點。它代表著整個節(jié)日的形象,所以做彩炮的是盛情邀請前來的能工巧匠。制炮的材料專挑上好的韌篾、宣紙、雷管。編模、糊裱、繪畫,所有的工序均屬手工制作。
制成的彩炮堪稱手工藝一絕。有花瓣狀的、有籃子狀的、有燈籠狀的,個個大如籮子卻玲瓏剔透。外邊繪制的圖案古樸典雅、清新秀麗、色澤渾厚,儼然藝術品,令人嘆為觀止。
炮期到來的清晨,各家各戶都把壇上的大彩炮視為吉祥之物,紛紛前來燒香祈福。這時,全村已一片歡騰,籃球、唱戲、拔河,各項活動已進入了高潮。
晌午時分,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以“炮童”的身份亮相。在彩旗的引領下,托著五色彩炮的炮獅隊繞村而行。隊伍所到之處,村民無不燃起鞭炮迎接炮獅隊伍的拜賀。村民們認為迎送炮隊伍到家門“拜廳”會帶來新一年的福氣。所以人們紛紛敞開家門,燃起喜炮迎接福氣到來。
隨后,五色彩炮被送到空曠的水田中,按一定的距離分別擺好,給彩炮裝上火藥。人們點火燃炮,炸開的彩炮化作響徹云天的驚雷,和著五彩繽紛的禮花滿天飛舞。等到最后一個彩炮燃放過后,整個村子都籠罩在喜慶的炮聲中。
炮期親朋好友相聚,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各家各戶都擺出了最好的酒菜,客人隨到隨吃。從早到晚,少的也有五六桌,多則幾十桌,號稱“流水席”。而此時吃的并不在乎菜式,在意的是親朋戚友聚在一塊暢談的那一份情趣,相互拜年祝賀。
現(xiàn)代的炮期,還增加了拜老壽星、發(fā)獎學金、文藝表演、體育比賽、迎親訪友、購物娛樂等活動。
炮期當天,村中的八旬以上老者集中在指定的地方,給每人發(fā)一個紅包,接受全村晚輩代表的祝福;而村中有威望的長者代表,將獎學金發(fā)放給學習成績前幾名的學生,祈望他們在新的一年里學習更進一步。
村與村之間還會舉行貿易交流會,攤販們擺出日用百貨、家具、玩具、各種食品等,琳瑯滿目。唱戲、籃球賽、拔河等各項文體活動也如期進行。金獅起舞,巨龍騰空,鑼鼓喧天,商賈云集,人潮涌動,各方好友紛紛前來拜賀,好不熱鬧。
據統(tǒng)計,2010年到各村趕“炮期”的人達10萬之多,擺放攤位2000余個,商品交易額高達十幾萬元。
彩炮隆隆喜事開。豐塘炮期以其獨特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來,成為廣西民俗節(jié)慶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