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節(jié)日
才藝
佤族的春節(jié)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jié)。尊重長者是佤族人民的好風尚,初一首先要到長者家拜年,互贈象征團結(jié)、和睦的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廣場上青年男女跳熱烈歡快的圓圈舞,老年婦女排成縱隊在古老歌曲聲中輕移舞步,盡情享受節(jié)日的快樂。
插種節(jié)
在山巒重疊的阿佤山上,每當春耕季節(jié),勤勞的佤族人民便忙著耙田耕地,準備插種稻谷,同時舉行饒有風趣的插種節(jié)。亦稱“惹島”節(jié)。插種節(jié)當天,大家要修筑好村中的道路,各 家房屋內(nèi)外打掃干凈,青壯年自動組成幾個小組,有的上山去找獵,有的在河邊捕魚。打得的獵物和捕到的魚,煮成稀飯,大家共享。如果獵手們打到大的馬鹿,野豬等返寨時,人們都到寨門去迎接,唱起獵歌。
“惹島”節(jié)有全寨性活動和各戶單獨活動兩種形式。全寨性的活動,要在寨中廣場上剽牛一頭,然后將牛肉切成塊,按戶各分一塊;各家獨過“惹島”節(jié)時,每家主婦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征的插種動作。晚上,再泡上一壺水酒,招待前來幫助修房的人。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紅的火塘邊,飲酒唱祝福的歌。領(lǐng)唱者必須是年長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新米節(jié)
在每年農(nóng)歷的七至八日,要分別過兩次“新米節(jié)”。七月,早稻開始成熟,過第一次“新米節(jié)”。它又稱“嘗新米”,佤語叫“朋奧”或“波奧”。八月,稻谷大量成熟,第二次過“新米節(jié)”。它又稱“吃新米”,佤語叫“朋挺”或叫“奧瓦”。
“新米節(jié)”這一天,主人早起準備好過節(jié)的雞、豬、牛肉;然后背背籮上稻谷地采新谷。路途中,注意聆聽動物的叫聲,如中途聽到麂子或角布落(鳥)的叫聲,就認為不吉利,馬上返家將過節(jié)的日子往后推。若無異常,繼續(xù)上路。采來的谷蓬獻在神臺前,用手把谷穗搓出谷粒,用鐵鍋炒干,舂出新米,撒些鹽巴獻在神臺片刻后煮成飯,再舀出來放上雞、豬、牛肉撒上鹽巴,獻在神臺上,請魔巴念咒語,意思是報請祖宗的亡靈回來吃新。保佑家人平安。
若無魔巴在場,主人就對著神臺“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經(jīng)來吃過飯。敬過神的新米飯,一定要讓魔巴和家里的老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分著嘗一點,這是家祭的規(guī)矩。舉行家祭期間,不許外人進家門。主人讓自家小孩在門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絕進屋。祭禮儀式結(jié)束后,主人把門打開,把自家過“新米節(jié)”的消息向全寨人公開,邀請寨里人過“新米節(jié)”。絡(luò)繹不絕的客人帶著禮物來祝賀,熱烈歡度“新米節(jié)”。
“便克”節(jié)
每年農(nóng)歷6月24日為節(jié)日,類似其他民族的火把節(jié),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過節(jié)這天,家禽家畜、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關(guān)好收齊,不能讓其留在野外,別人借去的東西也要收回,家里人不準外出。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采摘小米穗或者幾片葉子、瓜果之類外,全寨人誰也不準上山下地干活,不準出門串親。因為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干凈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后要殺雞、蒸糯米飯,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語叫魂。這天早上忌諱客人進屋。
當夜幕降臨時,家家戶戶要點燃火把,豎在屋檐下,整個寨子亮如白晝,接著用干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內(nèi)外,驅(qū)逐蚊蠅。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機互相傾訴愛慕之情,老人們成群結(jié)隊地巡回喝酒唱調(diào)對歌,年輕人集中在舞場上踢竹球,整個寨子沉浸在歡樂的節(jié)日氣氛之中。在佤族節(jié)日中,便克是第一大節(jié)日,人們將它視為滅災(zāi)驅(qū)鬼,送舊迎新,預(yù)示家事平安,五谷豐登,六畜滿園的隆重佳節(jié),視為舊的災(zāi)難、饑餓、疾病的結(jié)束,新的吉祥、平安、快樂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