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彝族馬櫻花節(jié)祭花神
琉璃碎
自然崇拜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產(chǎn)生于新石器時代初期,當(dāng)時的人們已覺察到有些自然物對他們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帶來好處,把與他們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自然物加以神化和人格化,進(jìn)行崇拜。長期留存于楚雄市彝族社會中的自然崇拜主要以馬櫻花等自然物為主。
馬櫻花在彝族中是吉祥、美麗、幸福的象征。昔古時,彝族舉行盛大的分氏族儀式時,均要祭馬櫻花神,在馬櫻花樹前進(jìn)行分氏族禮儀。馬櫻花樹成了彝族的祖根,朵朵綻放的花則成了彝族分代族后各氏族人丁興旺的象征。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當(dāng)漫山的馬櫻花紅遍的時候,楚雄市的彝族就要過馬櫻花節(jié),且要舉行祭馬櫻花神的儀式。
屆時,畢摩們則要遷一清水長流的一滸之畔擇一棵馬櫻花樹設(shè)立祭壇。將一枝三叉松牌(一面削皮,表示陰陽)插在祭壇上代表神位,壇內(nèi)置一升米,米上插三炷香,其前擺羊頭,豬肉,一碗茶水和一碗酒,茶左酒右,彝巫認(rèn)為,茶水禮儀重,故置左。法鈴也供在升內(nèi),升內(nèi)還插由畢摩剪制的五面五色(即紅、黃、白、紫、黑)花旗。
吉時一到,主祭畢摩挑著雄雞端著羊頭,率徒弟們沿著湖畔踏起巫步,巫步之法,先起左腳,一跬一步,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承接如丁字形。每踏一圈,便搖動右手的法鈴,口中吟唱。來到祭壇后,畢摩便左手持香和經(jīng)書;右手搖法鈴,開始請花神和其他諸神到位,之后,根據(jù)不同的法事念誦不同的經(jīng)文、咒辭,有念、誦、唱三種表達(dá)方式。
馬櫻花神祭畢后,所有參祭人圍著馬櫻花樹叩頭跪拜,拿帽、衣角、手接主祭畢撒下的米,畢摩用一個綠色土碗裝著米,邊念口訣邊圍繞馬櫻花樹把米撒下四周。其口訣大意是“今年是吉年、今年是吉月、今日是吉日,花神啊花神,護(hù)佑全村更興隆。今天撒神米,一把賜老鼠,別嚙吾莊稼。一把分貂鼠,莫偷吾莊稼。一把給地神,看護(hù)吾莊稼”。據(jù)傳,參祭人接的米越多,當(dāng)年的糧食收成越好。
祭馬櫻花神結(jié)束后,畢摩就進(jìn)行最后一道法事,——叫魂,畢摩請祖師神、畜神、四方土主神,端著羊頭,一路叫魂,一路召畜神,懇請四瀆五岳的土主神及本地大小山神釋放并引導(dǎo)失魂畜的靈魂回到廄中。以示六畜興旺。
楚雄彝族保留有祭牛神、羊神的習(xí)俗,一般以羊神代表牲畜神。彝族賣牛羊時出欄的日子要擇吉日,不在屬牛、屬羊日賣牛羊。賣牛羊,要把賣出的牛羊毛拔一小撮回來放在畜圈門楣上。彝族崇拜畜神,有將羊四蹄釘于住房四檐角,將羊角釘于屋門楣的習(xí)俗。
馬櫻花節(jié)的由來傳說
關(guān)于彝族馬櫻花節(jié)的由來,至今還流傳著一個美麗動聽的愛情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彝家山寨有一對長得一模一樣的孿生兄弟,哥哥名叫阿烏牯,弟弟名叫阿培牯。哥哥忠厚老實,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趕著牛群上山放牛。培牯弟弟精靈能干,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上山砍柴。因為家里貧窮,兄弟倆二十出頭還娶不起媳婦。突然有一天,哥哥烏牯告訴弟弟說:“阿弟,我有心上人了,是在放牧山上結(jié)識的,長得很漂亮”。弟弟培牯也告訴哥哥說:“阿哥,我也有心上人了,是在砍柴山上認(rèn)識的,非常漂亮”。哥弟倆相互向?qū)Ψ娇湟约旱男纳先耸侨绾蔚拿利悺?/p>
這一年正月十五日,兄弟倆都說自己有約會,一早起來,哥哥烏牯就穿上新衣裳,趕著牛群,吹著竹笛早早上山了。弟弟培牯也早早起來,背上柴背架,吹著悠揚的小悶笛上山了。當(dāng)兄弟倆同時來到一棵大樹下,把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阿玉姑娘驚呆了,是不是自己看花了眼,為什么自己的心上人突然間會變成了兩個呢?當(dāng)兄弟倆的手同時指向阿玉姑娘相互介紹時,阿玉姑娘這才知道自己愛上的竟是一對孿生兄弟。自己同時被兩兄弟所愛,這時阿玉姑娘的心,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看著阿烏牯和阿培牯,弟兄倆人品都不錯,到底嫁給哪一個呢?阿玉姑娘覺得實在難為情。再說倆兄弟都認(rèn)為阿玉姑娘是自己先愛上的,都互不相讓。最后還是聰明的阿玉姑娘想出一個奇妙的辦法,她拿來都是在春天開放的一株馬櫻花和一株牡丹花苗,叫倆兄弟各自挑選一株去栽,哪個栽的花先開,她就決定嫁給誰。精靈的弟弟阿培牯為了娶到這位美麗的阿玉姑娘,他搶先拿走了那株牡丹花苗,他知道牡丹花苗比馬櫻花容易栽活,只要天天澆水,就會早早開花,只要牡丹花一開放,自己就能得到美麗的阿玉姑娘。忠厚老實的哥哥阿烏牯,他不慌不忙地把弟弟挑剩的那株馬櫻花苗拿走了。
弟弟把牡丹花苗栽在門前的院子里,一天澆它三次水,到了二月初,牡丹花枝繁葉茂,果然長出了花骨朵。阿培牯那顆焦急的心,巴不得那鼓鼓的花骨朵一眨眼就開放。但不知為什么,他不停地給它澆水,一天望它幾十次,眼睛都看花了,牡丹花總是不開放。
再說哥哥阿烏牯把那株馬櫻花栽到他經(jīng)常放牛的山坡上,山上雖說沒有水澆花,可是馬櫻花樹很耐旱,到了二月初,馬櫻花也是枝繁葉茂,長出了鼓鼓的花骨朵。這一天,阿烏牯趕著牛上山去看馬櫻花是否開了,他走到花樹前,看到鼓鼓的花骨朵還是沒有開放,他心里也有些著急了。突然有一頭牛走到花樹前,伸出它那水淋淋的長舌頭舔了舔花骨朵,牛嘴里流出的口水浸到了花骨朵上,那些干渴的花骨朵一下子就綻開成幾朵又大又紅的馬櫻花。阿烏牯終于得到了心愛的阿玉姑娘。
馬櫻花開放的這一天正值農(nóng)歷的二月初八。阿烏牯認(rèn)為他娶到阿玉姑娘,是老黃牛幫了他的忙,就把馬櫻花采來戴在牛角上,并拿出最好的草料喂養(yǎng)它。后來,人們?yōu)榱思o(jì)念這對情人成婚的日子,到每年的二月初八日,都要過馬櫻花節(jié),大伙聚到一起跳歌,對調(diào)子。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給牛招魂戴馬櫻花。彝族的馬櫻花節(jié)就是這樣代代相傳,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