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的立春習俗
星星氏
立春也算是一個節(jié)日嗎?是的,它在歷史上還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日。別的節(jié)日都是我們老百姓自己在過,唯獨立春這天的活動卻是由官府來組織,這就是它特別的地方。立春與清明、立夏、冬至等節(jié)日不同,它純粹是一個節(jié)氣,從來沒有被稱為“立春節(jié)”。然而,立春乃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之首,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人們習慣把這個日子作為春天的開始,這對于靠天吃飯、主要以農(nóng)業(yè)為生的人們來讜至關重要,所以在農(nóng)耕社會,這一天毫無疑問是一個節(jié)日,而且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jié)日。過了漫長的冬閑,農(nóng)活即將開始繁忙了,昆山農(nóng)村就有“打過春,赤腳奔”的俗語。春天意味著新的希望的開始,春耕的早晚會影響到年成的好壞,所以在朝廷的關注下,立春這一天,官方和民間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儀式。
在清代,立春這天昆山縣令到迎薰門(東南門)外超化庵、新陽縣令到賓曦門(東門)外候潮館分頭舉行迎春儀式[順便說一下:清雍正二年(1724)剌延決定從昆山縣中分出一個新陽縣,兩縣間城分治.隨到民國元年(1912)重新合并為昆山縣]。昆新兩縣縣令和手下的宵員們在舉行迎春儀式之前都要沐浴凈身,更換素服,步行至郊外,率領民眾焚香叩頭進行拜祀,然后由衙役扮作“芒神”,(又稱“句芒”,“句”讀作“勾”音,相傳為司春之神。后世也作為耕牧之神祭祀)手持踩條奮力鞭打“春?!?,所謂“秤?!弊阌靡粚颖”〉臓€泥塑成,中空?;蛘哂眉氈窀蜑楣羌茏鯦戊小的形狀,外面糊上紙,畫上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農(nóng)民們則一哄而上,爭相以小麥、大米、黃豆等糧食砸打“春?!?,直至將其打成碎片為止,事先藏在“牛肚皮”中的五谷灑了一地,人們熱烈鼓掌歡呼,因為這象征著年成豐收。婦女們爭先恐后去撫摸“春?!钡摹芭M取?,這是所謂“占利市”。本地俗諺云:“手摸舂牛腳,賺得錢財著”,老百姓總希望日子能過得好一些。那么為何要“打春?!保课业目捶ㄊ?,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牛乃是農(nóng)民們不可離之須臾的“強勞力”,“打春?!笔窍笳餍缘模瑹o非是想要讓它跑得更快些,勞作更加勤奮些,“鞭打快?!边@條成語也許就是這個出典。迎春儀式完畢,還要舉行一系列文娛活動,表演一些節(jié)日,如“觀音朝山”、“昭君出塞”、“學士登瀛”、“張仙打彈”以及“西施采蓮”等等,縣令同老百姓一同觀看,所謂“與民同樂”,此時的昆山東門和東南門外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在清初,表演節(jié)目都是由伶人(演員)來擔當?shù)?,年復一年就漸漸地開始形式主義起來,變成由乞丐來虛應故事了。
早先立春日昆山有一個陋習,就是在“叫花頭”的指使下,乞丐們傾巢出動,手持新一年“太歲”(中國傳統(tǒng)習俗認為,在每一個年頭,都有一位神明掌管當年的一切凡間事務,而這位當值的神明,就稱之為這一年的“太歲”,而“太歲”共有六十位之多,六十年一甲子輪值,每位“太歲”的面貌各不相同)的神像到老百姓特別是有錢人家去死皮賴臉索要錢財,昆山人稱之為“強叫花”,你不給錢他就將“太歲”的畫像往你家里一扔或往你家大門上一貼讓你家“觸霉頭”。因為昆山民間有“太歲臨門一年不利”之說,所以為了息事寧人往往多少要給點錢打發(fā)他們,所以乞丐們尤其是“叫花頭”往往可以發(fā)一筆“立春財”。這個陋習被康熙初昆山縣令董正位嚴厲取締,吩咐衙役在迎春儀式之前先在城內(nèi)巡邏,發(fā)現(xiàn)有手持“太歲”圖像到處敲詐的乞丐就押著他們將圖像送往城隍廟充公,老百姓這才得以安寧。迎春儀式結束,里胥(社區(qū)干部)還要向居民們饋贈“春球”,預兆豐稔。歷謂“春球”究竟是什么東西?有人說就是春卷,但“卷”為何卻又叫作“球”?尚待考證。
這一天人們還要相互祝賀節(jié)日,叫做“拜春”,但是在昆山,“拜春”活動僅在有一定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實力的人群中進行。普通老百姓就不一定有這個規(guī)矩了。如果立春這天恰好是大年初一,那可真是大吉大利,所謂“百年難遇歲朝春”,“主人民平安”(民國《昆新兩縣續(xù)補合志》),迎春儀式將更加隆重。據(jù)老農(nóng)說:立春這天最好天氣比較暖和,這對年成有利。如今的立春日基本上找不到傳統(tǒng)習俗的痕跡了,已經(jīng)回歸到一個普通的節(ji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