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傳統(tǒng)飲食習(xí)俗(2)
光霽
第二天
過年的第二天便可以串門喝年酒,男人們相互邀約,成群結(jié)隊,彈著月琴、唱著年歌,在這家喝,在那家鬧,制造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一直玩鬧到酒足飯飽,甚至酩酊大醉。整個山寨沉浸在新年節(jié)日的喜慶中。
第三天
過年第三天五更公雞尚未開叫前,各家都早早起床舉行送祖靈儀式,彝語叫“阿普波支”。這種儀式,必須在黎明的萬簌俱靜之時,表示對祖先神靈的尊重和祈求子孫后代的安康和睦。送祖靈,要做三塊苦蕎麥餅,在鐵鍋中烙燒。然后在靈臺上取下豬舌、豬喉管、部分帶骨肉砍成塊水煮。待熟后,由男主人一手端肉一手端蕎餅,插上一至三支馬勺,面對靈臺念經(jīng)為祖先神靈送行。念完辭行祝辭后,由全家人共同食用。送年祭祖是彝族年最后一次年飯。白天,女人和小孩們還集中在村外的路口或山坡草壩舉行“玩年豬尾巴”活動。
拜年
過年三天以后,便開始了拜年活動。彝族人最講究拜年,是孝敬長輩的集中體現(xiàn)。拜年,是彝族人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交流感情的需要,是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禮俗。喝了拜年酒,吃了拜年肉,視為一種福氣、一種禮遇、一種享受。來拜年的人越多,主人越高興、越體面,人丁興旺,幸福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