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古代帝王有關(guān)的成語典故
心遠
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yīng)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很多成語直接和帝王有關(guān),或者就是某個帝王創(chuàng)造的。以下這50個有趣的成語及其典故和25位帝王有關(guān)。
一、夏桀
1、桀驁不馴
桀: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當(dāng)權(quán)者。驁:馬不馴良。馴:馴服。比喻傲慢,性情強暴不馴順。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贊》:其桀驁尚如斯,安肯以愛子而為質(zhì)乎?
二、商湯
2、網(wǎng)開一面
把捕禽的網(wǎng)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寬大態(tài)度,給人一條出路。
出處: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瘻唬骸?,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p>
典故:一天,湯在田野散步,看見一人張開大網(wǎng),喃喃地說:“來吧,鳥兒們!飛到我的網(wǎng)里來。無論是飛得高的低的,向東還是向西的,所有的鳥兒都飛到我的網(wǎng)里來吧!”湯走過去對那人說:“你的方法太殘忍了,所有的鳥兒都會被你捕盡的!”一邊說著,湯砍斷了三面網(wǎng)。然后低聲說:“哦,鳥兒們,喜歡向左飛的,就向左飛;喜歡向右飛的,就向右飛;如果你真的厭倦了你的生活,就飛到這張網(wǎng)吧”?!熬W(wǎng)開三面”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后來,人們把它改為“網(wǎng)開一面”。
3、順天應(yīng)人
應(yīng):適應(yīng),適合。順應(yīng)天命,合乎人心。常用于頌揚建立新的朝代。
出處:《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革之事大矣哉?!边@里的“湯”指的是商湯,商湯于鳴條之戰(zhàn)打敗夏桀而滅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打敗商紂滅商,史稱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這兩場革命史稱“湯武革命”。
三、商紂王
4、暴殄天物
暴:損害,糟蹋;殄:滅絕;天物:指自然生物。指任意殘害各種生物,也指不愛惜物品,任意揮霍浪費。拼音:bàotiǎntiānwù〔辨誤〕殄不能念成zhēn。
出處:《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四、周武王
5、愛屋及烏
因為愛一處房子,也愛那房頂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guān)愛與他(她)有關(guān)系的人或物。說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關(guān)愛到了一種盲目熱衷的程度。及,達到。烏,烏鴉。
出處:漢.劉向《說苑·貴法》:“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使靡有余,何如?”
典故:周武王打敗了殷商,但是對于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quán)臣貴族、官宦將士,心里還沒有譜。他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五、周赧[nǎn]王
6、債臺高筑
形容欠債很多。
出處:《漢書·諸侯王表序》顏師古注:“周赧王負責(zé),無以歸之,主迫責(zé)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必?zé),就是現(xiàn)在的債。
典故:戰(zhàn)國后期,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的建議,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他讓西周公拼湊6000士兵,由于沒有軍費,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錢,可六國根本不聽他的話,他借的錢很快就花完,債主紛紛上門討債,他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
六、秦始皇
7、焚書坑儒
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比喻對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殘。
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
典故:據(jù)《史記》記載,前213年,秦統(tǒng)一第八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秦丞相李斯反對,他以為時代變化,制度應(yīng)該隨之變化,不應(yīng)該以古非今。李斯建議:“史書只保留秦國史書,其他國家的史書都焚毀;《詩經(jīng)》、《書經(jīng)》及諸子百家之書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間的都限期交出燒毀;醫(yī)藥、卜筮、農(nóng)業(yè)之書民間可以保留;想學(xué)法律的人以官吏為師?!鼻厥蓟氏轮纪狻J贩Q“焚書”。
第二年,即前212年,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術(shù)士侯生、盧生尋藥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問咸陽。事后,將相關(guān)460人在咸陽坑殺。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
七、漢高祖劉邦
8、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出處: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典故:劉邦問韓信:“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眲钫f:“那對你來說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眲钚Φ溃骸敖y(tǒng)帥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為什么被我捉?。俊表n信說:“陛下不善于帶兵,但善于統(tǒng)領(lǐng)將領(lǐng)?!?/p>
9、秋毫無犯
秋毫:鳥獸秋天新?lián)Q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p>
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韓信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就投奔劉邦,在丞相蕭何的推薦下,劉邦拜他為大將,劉邦問韓信有什么高見。韓信把劉邦與項羽進行一番對比,說劉邦的軍隊與項羽的軍隊不同,對百姓的利益秋毫無犯,可以得天下。
10、鴻門宴
指在公元前206年于鴻門(今西安市臨潼區(qū)新豐鎮(zhèn)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dāng)時兩個抗秦領(lǐng)袖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被認為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后人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注:以下幾個和高祖有關(guān)的成語皆源于此)
出處: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11、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漢王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雖然表面上目的簡單,其真實意圖卻在于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典故:項羽漳水一戰(zhàn),擊敗秦軍,便直奔咸陽,卻被劉邦的守兵擋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劉邦到鴻門赴宴。項羽設(shè)宴招待劉邦,謀士范增暗示項羽趁機殺掉劉邦,他把項羽的堂弟項莊叫來,讓他借敬酒、舞劍的機會,殺死沛公(劉邦)。項伯一看項莊來者不善,拔劍與項莊對舞,使項莊始終得不到機會。樊噲攜劍帶盾,闖入帳中,守護在劉邦身旁,使劉邦轉(zhuǎn)危為安,逃出虎口。
12、勞苦功高
做事勤苦,功勞很大。
出處: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p>
典故:鴻門宴上,項莊舞劍助興想借機殺劉邦。樊噲趕緊拔劍上前對項羽說:“沛公恭候大王的到來,沒有被封侯,你反而要殺如此勞苦功高的人?”
13、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大權(quán)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典故:鴻門宴上,范增請項莊舞劍助興,意圖殺害劉邦。張良叫來樊噲,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與樊噲商議如何逃走,樊噲說:“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14、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大行:干大事,大的作為。顧:顧念,考慮。細謹:細微末節(jié),小的謹慎。辭:拒絕。不辭:不躲避、不回避。讓:責(zé)備。做大事不拘泥于小節(jié),有大禮節(jié)不躲避小的責(zé)備。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p>
典故:沛公從鴻門宴上出來后對樊噲說:“現(xiàn)在我出來,沒有來得及告辭,怎么辦?”樊噲說:“干大事不必顧及小的禮節(jié),講大節(jié)無須講究小的責(zé)備,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們好比是魚和肉,還告辭干什么!”于是一行人離開那里,讓張良留下來向項王致歉。
15、約法三章
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薄稘h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guān),約法三章?!?/p>
典故:前206年,劉邦率領(lǐng)大軍攻入關(guān)中,秦王子嬰降。劉邦鄭重地向百姓宣布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yīng)該全部廢除?,F(xiàn)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
16、一決雌雄
比喻勝負、高下。決一勝負,比個高下。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
17、分我杯羹
杯:一杯。羹:肉汁。分給我一杯肉羹,比喻從別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抓了劉邦的父親,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聽說后說我們兩人是結(jié)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的話就分一杯羹給我。項羽聽從項伯的勸告沒有動手殺人。
18、筑壇拜將
指仰仗賢能。
出處:《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shè)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p>
19、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出處: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典故:這是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jīng)典概括,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于同一個人。
20、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陳倉區(qū))。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cè)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21、犬牙交錯
錯,雜、交叉。比喻交界線很曲折,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也比喻情況復(fù)雜,雙方有多種因素參差交錯。
出處:班固《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p>
典故:高祖賜封同族,但漢景帝時,爆發(fā)了以吳王為首的七國之亂。到了武帝時,施行了“領(lǐng)地削減”的政策,引起諸侯們恐慌:“我們與王室血脈相連,先帝將封地如犬牙般交錯安排,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共同保護漢室?!庇谑牵瑵h武帝頒布推恩令,將諸侯的領(lǐng)地分封給他們的子弟,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勢力。
22、一敗涂地
形容徹底失敗,無法收拾局面。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壹敗涂地。”
典故:秦末,沛縣縣令見局勢不穩(wěn),派人去召請劉邦,可是縣令又怕劉邦回來罷自己的官。劉邦寫了一封信射進城里,號召百姓響應(yīng)起義。城里百姓殺死了縣令,請他做縣令,劉邦推辭說:"現(xiàn)在天下大亂,如果當(dāng)縣令的人推舉不當(dāng),一旦失敗,就要肝腦涂在地上。請你們另外推舉更合適的人吧。"雖然劉邦多次謙讓,最后還是擔(dān)任了縣令,被尊為"沛公"。
23、高陽酒徒
高陽:古鄉(xiāng)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秦末酈食其(yìjī)即此鄉(xiāng)人,對劉邦自稱“高陽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蕩不羈的人。
出處:《史記.酈食其列傳》,沛公(劉邦)引兵過陳留,高陽儒生酈食其求見。使者入通,沛公曰:“為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fù)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彼煅尤?。終受重用。
八、漢武帝劉徹
24、金屋藏嬌
《漢武故事》講述漢武帝幼時說如果能娶到表姐陳阿嬌做妻子,會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后指納妾。
出處:志怪小說《漢武故事》,大致為東漢末年所作。
典故:《漢武故事》講述了一個青梅竹馬的美好童話:館陶長公主抱著小劉彘問:“彘兒長大了要討媳婦嗎?”小劉彘說:“要啊?!遍L公主于是指著左右侍女百余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小劉彘都說不要。最后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小劉彘就笑著回答說:“好?。∪绻苋勺銎拮?,我就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遍L公主非常高興,于是數(shù)次請求景帝,終于定下了這門親事。
九、漢中宗劉詢
25、故劍情深
比喻對結(jié)發(fā)之妻不離不棄;結(jié)發(fā)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出處:《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后?!?/p>
典故:許平君與劉詢成婚。后劉詢?yōu)榛实?,許平君進宮為婕妤。當(dāng)時幾乎所有人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讓霍成君當(dāng)皇后,劉詢沒有忘記與自己患難與共的許平君,他下了一道“尋故劍”的詔書:我在貧微之時曾有一把舊劍,現(xiàn)在我非常懷念它啊,眾位愛卿能否幫我把它找回來呢?朝臣們很快品出了這道圣旨的真實意味:連貧微時用過的一把舊劍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不會將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拋舍不顧。于是他們都聯(lián)合奏請立許平君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