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戲劇
銳翰氏
正音
最早傳入臺灣的是傳統(tǒng)京劇的前身一一次簧曲調(diào)(即西皮、二簧)。據(jù)《臺灣外紀(jì)》記載,在鄭芝龍管理臺灣前后到鄭成功收復(fù)臺灣之前,即17世紀(jì)前半期,皮簧曲調(diào)已從大陸傳入臺灣了。那時,臺灣通事何斌,從大陸請了戲班在自己家搭臺唱戲,演出皮簧曲調(diào),從此揭開了這種戲劇在臺灣發(fā)展的序幕,并被臺灣人稱之為“正音”。連橫在《臺灣通史》中把“亂彈”稱為“正音”是不確切的,實際上,“正音”是指京劇,而“亂彈”在臺灣稱為大戲。
北管與北管戲
有人說大戲是從福建傳入的,也有人說它是從江蘇傳入的。最初在臺南演出時,人們稱它為“馬仔戲”,或“子弟班”。因為它大多是臨時搭臺演出的,特點是簡單而且有些“粗俗”,所以又被稱為“亂彈”。亂彈最早用于祭祀神靈,多在祭神和祭祖時演出。后來在演出中,亂彈因使用的弦琴不同而分化為西皮和福祿兩派,兩派合稱“北管”。北管節(jié)奏明快強烈,曲調(diào)高亢激越,是婚喪嫁娶、迎神祭典中最能渲染氣氛、振奮人心的一種民俗音樂。它使用的樂器主要有七音鑼、大小鼓、響盞、古琴、嗩吶、大管弦、二弦、三弦、京胡(吊規(guī)仔)、椰胡、蕭、箏、笛等,單從這些樂器便可以想像北管演奏時那種豪放、熱鬧的特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