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信仰民俗 觀音誕
莞爾桑
客家人對觀音菩薩的崇拜,已經(jīng)不純粹是對佛教菩薩的信仰,而成為客家民間信仰的一部分。在客家地區(qū),觀音菩薩是僅次于社官、伯公之后的重要神明,其地位往往等同于天公。因此,在客家人的歲時民俗活動中,觀音祭祀、法會相當頻繁,并且尤其隆重。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的“觀音誕”,是繼正月二十六“觀音開庫”之后的第二個觀音節(jié)誕日。
觀世音菩薩的誕辰日(即“轉劫日”)為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即“披剃日”)為農(nóng)歷六月十九日,涅盤日(即“正位日”)為農(nóng)歷九月十九日,客家民間將上述三日均作為觀世音生日而舉辦各項慶祝祭典活動。
客家觀音誕又稱“觀音圣誕”、“觀音寶誕”、“觀音神誕”,粵東及臺灣客家則還稱作“觀音生”。
粵東潮汕地區(qū)及梅州市之興寧市、五華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豐順縣以及梅縣松口鎮(zhèn)周圍之松源鎮(zhèn)、隆文鎮(zhèn)、白渡鎮(zhèn)、丙村鎮(zhèn)、雁洋鎮(zhèn)等客家鄉(xiāng)村,觀音廟、觀音庵、觀音宮、觀音堂等建筑非常普遍,形成了大小不一的觀音菩薩祭祀圈。觀音廟堂繼“伯公下”(客家土地廟壇的俗稱)之后,成為客家聚落的第二信仰中心。有的地方更甚至將福德祠與觀音廟合而為一,如香港九龍油麻地榕樹頭觀音古廟便是。
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萬求萬應,至高無上。但客家人卻習慣將觀音菩薩稱作“觀音娘娘”,以作為客家人婚姻、生育的主要保護神。
每到觀音誕日,客家婦女便老老少少紛紛趕往觀音廟,在觀音菩薩神像前供奉水果、清茶、壽桃、壽面等,秉燭燒香,并燃燒壽金,慶祝觀音娘娘千秋寶誕。
規(guī)模較大的觀音廟堂則要舉行佛徒、信眾共同參與的“觀音法會”以“祝圣”。觀音法會一般以關懷眾生、化解疾苦、超度幽靈為主題??图矣^音法會首先是世俗廟會,因而法會的主持人乃是當?shù)氐赂咄卣撸云錇闀字鲗Х〞倪M行。至于法會法事的主持,則由觀音廟、堂的住持主持。觀音法會由以下十個儀式程序組成:祝楊枝凈水贊;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誦開經(jīng)偈;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誦觀音偈;稱念觀音圣號、繞佛;三皈依;回向;午供;開示說法。
“繞佛”是一種圍繞佛堂或寺廟從左至右循環(huán)繞念觀世音佛號的活動?!叭б馈眲t是佛門住持或大師為初入佛門的善信授受基本教義、禮俗等。
“回向”儀式是將法會參與者念誦的佛號、真言回向信眾,讓眾生解脫一切困厄。佛家要求弟子做功德,不是為自己,而要通過祈禱的形式回向給世間的一切人或物?!拔绻睂嶋H上就是一種課誦儀式。如不誦課,則須將齋品供奉于佛前并焚香禮拜,以盡弟子之心及佛家禮儀。
以民間習俗為主的觀音誕則主要采用“開斗”、“拜斗”、“結斗”、“燒幽”、“化馬”等儀式。這也表明客家民間受道教的影響遠比佛教更加悠久、更為深刻。“拜斗”又稱“禮斗”,原是道教中的重要祭典,但在客家民間由于信徒心理上需要,各種神誕日祈安法會均有舉行,目的為求“闔境(家)平安”。因此拜斗的“斗”中要放米、油燈、鏡(合鏡)、剪刀(合家)、秤、尺、七星劍等。拜斗首先要先安置好斗燈,于一座座圓筒中(昔時用木斗,故稱為斗燈)點燃一支支紅燭,由低向高壇羅列而上。點斗燈的意義是在為家人求平安、為子女求光明祈福祉,一斗燈就代表一家人,將家人名字及生辰寫在紅紙上置入斗燈中,并置圓石一塊,圓石上寫有符咒,意為鎮(zhèn)煞化解不祥。法會期間并由院生輪值照料及誦經(jīng),全天候燭光不熄、經(jīng)聲不歇,以象征家人前途光明、功德圓滿。拜斗儀式先由“開斗”開始,恭迎觀音菩薩降于壇中。接著便是誦經(jīng)法會,直到最后的“謝斗”(即結斗)終了,整個禮斗法會才算圓滿結束。
觀音誕民俗活動的中心雖然是佛門之地,但推動觀音誕祝圣、求簽、求子、補運、酬神等系列活動的力量顯然主要來自民間。觀音誕會首們主要負責籌集法會、演戲酬神的資金,以及負責各項活動的實施。而參與法會、求簽、求子的人們則完全是自發(fā)的,均是觀音娘娘的虔誠信眾。
觀音誕是民間向觀音菩薩祈福的最佳時機。作為客家嬰幼兒童的保護神,民間以為孩子的平安長大,乃有賴于觀音娘娘的保佑。觀音誕日,客家婦女依次燒香祈禱,求觀音護身帶與觀音護身符,讓兒孫上契觀音菩薩為干媽、干娘,希望神明保佑兒孫快高長大。因此在客家民間,契給觀音娘娘為兒孫、以“觀音生”、“觀音女”之類乳名者,每個鄉(xiāng)村都不乏其列,難以勝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