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拆掉的著名中國古建筑
修為
中國的古代建筑每一棟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在不同朝代和地區(qū)都有迥然各異的風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明珠。無論是江南水鄉(xiāng)白墻烏檐的靈動婉約,還是北方四合院的質樸敦厚,都透著一股令人陶醉的美感,每一棟古建筑都堪稱是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
雖然現在很多地方都意識到保護古建筑的重要性,但是依然有很多古建筑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拆掉的每一棟都令人心痛惋惜。
1、北京老城墻
北京古城墻是當年明成祖朱棣把北平變?yōu)楸本r,下令修建的,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后來在對于北京城墻的去留問題,曾展開過一場激烈的爭論,當時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夫婦都建議保留北京老城墻,并且還制作了保留方案。但是最后則是由于阻礙交通建設被否定,最后不得不給道路讓步,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逐漸拆除。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古城墻并沒有被完全拆除,目前還有兩處古城墻被保留了下來。雖然殘存的城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過也算是歷史名城的一種見證。
如今,當中外游客探索古都北京的城市歷史時,這里僅余幸存的遺跡:在今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還保留了一點金代中都城的城墻的殘跡;元大都城的城墻即上城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并已建成為“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明北京內城西城墻南端遺跡也進行了修復。此外,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和東南角樓經過整修之后,也總算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些許實物見證。
2、地安門
清末地安門
地安門被拆除前的樣子(1954年拍攝)
北京地安門,被稱是后門,地處景山以北,鼓樓以南,是北京的標志建筑物之一,據史料記載,它曾發(fā)揮過巨大的作用,曾經皇帝北上出征的時候,就會經過地安門,并且還會在此親自祭祀,祈求出征順利,而且是與天安門相呼應,寓意就是天地平安,也代表國家太平,百姓安居樂業(yè),不過后來地安門被拆除,建設為路。
地安門是皇宮的北門,也是老北京的一處非常重要的地標建筑。在1954年的時候和燕翅樓一起被拆除,拆除的原因也是因為妨礙了交通發(fā)展。當時拆除地安門的時候,專家們也考慮到了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所以特意把拆除的建筑材料和木質構件做了標記。本想著以后能在天壇北邊把地安門重新按照原樣復原,但是因為火災的緣故,導致地安門的建筑材料和部件全部被燒毀,所以也就沒辦法按原樣復建地安門了。在2014年的時候,曾有專家提出按原樣在原址建造一座新的地安門,不過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最終也沒能建成。
3、天津敕建大王廟
這座廟位于天津南運河,也有幾百年的歷史,而當時它的作用主要就是為了鎮(zhèn)水。以前河水泛濫,大家都會以為是河神發(fā)怒,于是便會建廟用以震懾河神,其實這都是封建迷信,不足為信。而這座廟的主人是金龍四大王,隨后則是被不幸拆除。
大王廟里供奉的是“金龍四大王”,一位被封為河神的南宋隱士謝緒。謝緒是南宋王朝的外戚,錢塘縣人,排行第四,曾隱居在錢塘的金龍山下,宋亡后曾四方奔走,聯(lián)絡抗元,后因抗元不利而自盡?!渡癞惖洹分性涊d了不少他在元末戰(zhàn)爭中多次顯靈幫助朱元璋義軍的故事,因此明代追謚他為“金龍四大王”并封為河神護佑一方。
明代興盛的漕幫曾把“金龍四大王”奉為本幫的守護神,把大王廟當做漕幫的議事堂。每年春季北方開河,大批南方漕船來津卸糧的時候,漕幫都會帶著“金龍四大王”的牌位,到河北大王廟舉行供奉儀式。另據臨清發(fā)現的漕幫協(xié)約碑文記載,每當漕幫需要互助互救或聚眾議事時,便會在廟前山門升起號燈,漕幫各派首領就會立即前來協(xié)商議事。因此,漕幫活動的大運河沿岸幾乎都有大王廟的蹤跡。
其實大王廟的知名度之高,還源于設在廟內的天津第一家西醫(yī)院——馬大夫西診所。這也是近代中國人引進的第一家私立西醫(yī)院。1879年6月,直隸總督李鴻章的夫人突發(fā)疾病,多次延請中醫(yī)診治無甚起色。無奈,李遂致函美國駐津副領事比德格,請他代請北京美以美會女醫(yī)師郝偉德來津為夫人治病。診治數日,病情大有好轉。李鴻章親自目睹了西醫(yī)的神奇功效,便親自捐款,聘請英國倫敦會西醫(yī)師馬根濟大夫,來天津開辦免費西醫(yī)診所,地點就設在運河邊的大王廟內。
清張燾《津門雜記》中曾載,西醫(yī)院“施醫(yī)舍藥,求診之人,絡繹不絕,或投以丹丸,或與之針砭,瘺痹則起以電擊,贅疣則施以割殺,微腫全除。凡局之經費,皆中堂之仁施?!碧旖虬傩粘踔麽t(yī)之神效,且免收診費,莫不趨之若鶩,扶老攜幼,大王廟門前,終日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由于大王廟內地勢狹窄,西醫(yī)院只設門診而沒有住院部,遠道而來的患者無法收留。李鴻章又四處籌資于1880年12月在海大道(現大沽北路)興建了一座殿閣式西醫(yī)院,天津人都親切的稱呼其“馬大夫醫(yī)院”(現天津口腔醫(yī)院址)。
1902年8月袁世凱督直后,推行北洋新政,整治市容,設立公廁,河北大王廟又被改作天津衛(wèi)生工程總局,這是天津最早出現的衛(wèi)生行政管理機構?!捌咂摺笔伦円院?,大漢奸袁文會曾把他的漢奸特務組織“安清道義會”設在這里。日本降服后,國民政府查抄了大王廟。天津解放后,河北大王廟則改為民居。上世紀70年代后期,在天津城市改造中拆除,現已渺無蹤跡。
4、河北滄州聞遠樓
這座樓又被稱為是鼓樓,是滄州標志性的建筑物,建于明代光宗年間,后來在清代光緒時被重修,迄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拆毀于一九五七年,消失了近六十年。
鼓樓的位置在現在的新華路荷花池畔。座落在老城的東北部,新東門以西,老衙門口東側。鼓樓橫跨在馬路(新華路)中間,底層的樓門洞是交通通道,可同時有兩輛馬車通過。鼓樓以東是無邊無際的水面,鼓樓以西是房屋擁擠的街市。
鼓樓高大雄偉,建筑古樸典雅。巍峨的鼓樓頂層下懸掛一個巨型牌匾,上面四個大字“海天鎖鑰”。從古人書寫的這四個大字,足可見樓宇矗立于海天之間的氣勢。通體是一色的青磚灰瓦。樓高七丈,分底、中、上三層。上面兩層飛檐斗拱。底層最高,約有四丈。墻體成下大上小斜錐形,更顯其雄偉穩(wěn)固。底層高大的拱形門洞有三丈多高一丈五尺寬。底層的北側有登樓的坡道和樓門。坡道很寬很緩,樓梯是青磚臺階筑成。樓梯不寬且很陡,只能供兩個人并行。
鼓樓的第二層有四面看臺,四面飛檐斗拱。四面共豎立十六顆圓柱。二層的東西兩面各設兩個巨大的圓形窗,像兩個大眼望著遠方。四個角的斗檐上排列著龍獅馬象等走獸,檐角下掛著鐵鈴,風一吹會發(fā)出清脆的鈴聲。
鼓樓的三層依然是四面飛檐斗拱和宮殿式大屋頂。斗檐上依然是排列的走獸。四周共八顆圓柱,四面沒有看臺,有寬大的樓窗,設計的得通透開放,為的是鐘聲的傳播。
鼓樓的二層供奉著魁星爺。二層實際上是魁星樓??菭數牟噬芟褡鴸|面西,高約七尺,坐在高臺之上。魁星右手握一支大毛筆,(人稱朱筆)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踩一只大螯。取意為“獨占鰲頭”、“一舉奪魁”??鞘侨寮覍W士、科舉考生必拜的神靈。他主宰著考生學士的命運和功名。歷史上滄州一帶的科舉考生和文人墨客都會來這里膜拜魁星,燒香許愿,祈求魁星的保佑,盼望能一舉奪魁,金榜題名。滄州民間流傳著一種傳說,由于鼓樓的魁星爺是坐東朝西,所以滄州以西各縣鄉(xiāng)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的人多,做官的也多。好像西鄉(xiāng)受到了魁星的眷顧。
鼓樓的三層是鐘樓。第三層的屋中央掛著一巨大的鐵鐘。大鐘是由鑄鐵制造,高七尺,粗五尺多,鐘壁厚七寸。敲鐘的工具是一棵大木棒。木棒約有五尺長,四寸粗,木棒撞擊鐵鐘,發(fā)出渾厚悠遠的鐘聲,方圓數十里都能聽到。鼓樓的鐘聲自古以來就是給全城報時的時鐘。每天根據日出、日中、日落三次敲鐘。鐘聲的節(jié)奏也有講究,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再十八。世世代代的滄州人,就是在這鼓樓的鐘聲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他們辛勞的歲月。滄州人還記得當年敲鐘的老人——白三爺。這位白三爺是旗人(滿族),高大魁梧,白胡子齊胸。走路剛健瀟灑。家住鼓樓以西不到二里的石牌坊。他家里有滴水計時的器具,每天早中晚都準時扛著敲鐘的木棒,健步走向鼓樓登樓敲鐘。自打日本鬼子進了滄州,人們就再也沒看見白三爺,再也沒聽到鼓樓的鐘聲。日本投降以后,人們才又看見白三爺的身影,又聽到了鼓樓的鐘聲。隨著鐘表的普及,解放以后,鐘不敲了,但還能在街頭看見健碩魁梧的白三爺。
九九重陽登鼓樓。金秋九月、天高氣爽。滄州人有登高望遠的習俗。每年的重陽節(jié),不只是老人,男男女女扶老攜幼都去鼓樓登樓望遠。因為滄州沒有山,沒有更高的樓。所以鼓樓是最好的登高之處。登上鼓樓的最高層,可以俯視全城,由四面城墻和遼闊的水面包圍的璞頭城盡收眼底。人們都還記得,當年登上鼓樓,那種四面來風,心曠神怡的感受。居高臨下,往西看,可以看見蜿蜒流淌的大運河。往南看,可見挺拔峻峭的清真寺和樓宇成群的文廟、城隍廟。浩大稠密的滄州城一覽無余,讓人頓生對家鄉(xiāng)的自豪與熱愛之情。
巍巍鐘鼓樓,滔滔運河水。它們遙相呼應,數百年來鎮(zhèn)守著這一方城廓和大地,呵護著滄州的黎民百姓。它們曾經歷了滄州的歷史變遷和滄海桑田。見證了侵略者的罪行和滄州兒女的英勇不屈。在無數個春夏秋冬和風霜雪雨中矗立在那里,為滄州百姓祈求著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人們撫今追昔,對于鼓樓的被拆毀,無不感到惋惜和懊悔。
不免想到,假如當年擴建馬路時,保留下這座鼓樓,讓馬路在兩側環(huán)繞而過,讓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那該是一個多么美麗的畫卷。
5、北京慶壽寺雙塔
生于1257-1258年間,卒于1955年,800多年歷史,修西長安街時消失。
慶壽寺創(chuàng)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內有雙塔,故又稱雙塔寺,元代改稱大慶壽寺。因寺內西南隅有兩座巍峨壯觀的磚塔,左右相擁矗立。
元朝初年,雙塔慶壽寺占地面積頗大。東從現在的府右街,西到如今的西單橫二條,北到力學胡同,南到現在的西長安街。寺中雙塔的位置則矗立在整個寺廟的西南側,即現在的西單圖書大廈前馬路中間的位置。
至元四年(1267年),建元大都南城墻的時候,與雙塔慶壽寺發(fā)生沖突,元世祖忽必烈下旨:西南轉角城墻南移,“遠三十步環(huán)而筑之”,這樣就把雙塔慶壽寺保留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西單路口向東,西長安街在此處突然顯得十分開闊,是因為元初建南城墻時為保存雙塔慶壽寺向南拐了個彎的緣故。至今在復原的元朝遺址地圖中尚清晰可見。
明正統(tǒng)年又重修,改名為大興隆寺,或稱慈恩寺。明宣德年間,和尚覺貴在慶壽寺創(chuàng)建高數十丈的毗盧閣,可以俯看皇宮,因而獲罪,閣毀。到了清代,除雙塔還保存外,寺早已毀掉了。
1954年,隨著對北京城的大規(guī)模改造,慶壽寺雙塔阻礙了西長安街的建設,打算把它拆除。梁思成建議把它留下來,可以作為一個街心環(huán)島,以豐富道路景觀,并進一步提出將來如果感覺效果不好再拆也不遲。但遭到眾人的反對,特別是遭到交通工程師的強烈抵制。于是這兩座始建于金代的慶壽寺雙塔,終于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第五個年頭,被徹底拆毀。
6、北京天橋禮拜寺
作為集合了中式和阿拉伯風格的建筑寺廟,天橋禮拜式于約1960年-1970年,被拆除,并重建為完全阿拉伯風格的建筑,實在可惜!
7、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儀門
此處儀門,原為清代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同治元年(1862)在衙門院內東側設立京師同文館,稱“東所”,用來培養(yǎng)外語人才,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外語學校,于1985年被拆除。
8、老北京著名的“拐彎抹角”
此處老北京人都熟知的“拐彎抹角”,位于宣武區(qū)包頭章胡同,因2007年宣武區(qū)大吉片拆遷改造,所以被拆除了。
9、長安右門
以前的長安左門被稱為龍門,而右邊則為虎門,每年農歷八月中旬,刑部會在此門的西千步廊舉行“秋審”,同年冬至死刑犯人也會從此門被壓入廣場,砍頭,長安右門,于1952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