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端午節(jié)習俗
又蓮郎
端午節(jié)是各民族群眾的共同節(jié)日,約始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由于各民族生活習俗不同,苗族民間過端午節(jié)時保留有許多獨特之風格。
苗族民間過端午節(jié)無統(tǒng)一的日期。楊姓苗族大多數(shù)在五月初四日過節(jié)。巖寨楊姓卻在初二日過節(jié),其他苗族家庭一般過兩個端午節(jié):五月初五稱“小端午”,十五稱“大端午”,過大端午的節(jié)日氣氛比小端午要相對濃郁。
這天,苗族民間將已出嫁的女兒及女婿都接回娘家過節(jié),故又稱“女兒節(jié)”。過節(jié)這天,家庭主婦在大門兩邊掛菖蒲、艾葉。她們邊掛邊念道:“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蛇蟲歸地府?!睋?jù)老苗醫(yī)介紹,菖蒲具有提神能竅、殺菌等功效;艾葉是一種芳香化濁藥物,可除室內(nèi)毒氣。
過節(jié)時,各戶都殺雞鴨、蒸米粉肉、飲雄黃酒,并將雄黃酒灑于住房四周,然后將雄黃酒搽于小子額、耳、手、腳上,據(jù)說可祛病、防百蟲。有些農(nóng)戶用大蒜球穿一小塊肥肉掛于門角處,據(jù)說可防蚊蠅入室。待肥肉沾滿蒜汁后,可用于治療瘡、無名腫毒。苗民家包的粽子形狀五花八門,有秤砣粽,尖角粽、羊角粽、枕頭粽等。粽子內(nèi)的心多為蜜、花生仁、紅豆、綠豆等佐料,口感極好。有些訂婚不久的青年男子在端午節(jié)前一天必須向岳父家送些過節(jié)用的禮品,俗稱“送節(jié)”。
“送節(jié)”的禮品一般不少于精加工的大個粽子80個、豬肉8、糖8包、雞各1只,米酒8,并與岳父家人共同過節(jié)。
端午節(jié)這天,苗民家庭都將室外打掃干凈,然后上山采集菖蒲、艾葉、金銀花藤葉、九里光、蛇不過等十余種草藥煎成藥水、全家人用藥水洗臉、洗澡、據(jù)說洗了藥水澡后,可驅(qū)五毒(蝎子、蜈蚣、蛇蟲、蜂、蟻),又可避邪氣侵體。有些草藥郎中趁機采集大量的草藥運到市場上出售,每把草藥8至10元,人們爭相搶購。
搶鴨子比賽
搶鴨子比賽也是苗家村寨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它源于紀念古代苗族英雄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傳說,沿襲至今,并以鴨為吉祥物,在龍舟賽上將一大群活鴨子同時放人賽龍舟的水面上,任由人們?nèi)屪?,誰逮著歸誰,搶到鴨子視為大吉。
比賽規(guī)則是,先把鴨子放入河中,比賽口令一發(fā)出,等在河邊的男女便開始搶抓鴨子。鴨子被人趕著在河里亂竄,搶鴨人沿著河邊追趕,誰搶抓到,鴨子便歸誰。
雙人咬粽子
苗家的粽文化很豐富,端午節(jié)前后還要圍繞粽子開展系列活動,其中最有趣味的是“雙人咬粽子”。
在歡快的木鼓聲中,姑娘小伙兩人一組,比賽分為綁腿走路、包粽子、雙人板鞋競走、咬粽子、一人離地返回等步驟,最先返回出發(fā)點的一組為勝。
走寨串門
每年苗族端午節(jié),其他村寨的親朋好友都要到先過端午節(jié)的苗族村寨走寨串門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不論來多少客人,主人家都會陪坐到天亮。
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時,主人家還要給每個客人送上一掛粽粑并親自送出寨門口。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吃“五黃”
苗家過端午節(jié)要吃端午飯。端午飯要吃“五黃”:黃鱔、黃瓜、黃魚、黃泥蛋和雄黃酒。因此,端午飯必備的主菜有:一大盆黃鱔湯,一碗咸鴨蛋,一碗紅燒黃魚,一碗苗家腌黃瓜,一碗雄黃酒。當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備品。
開席前,長輩先從酒碗里倒雄黃酒出來,然后挨著給每個小孩的臉上、額上、脖子涂抹。開席時,由最年長者端起雄黃酒喝第一口,然后再往下傳,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須喝上一口。
龍舟節(jié)
每年端午節(jié)起至農(nóng)歷五月尾是貴州苗族龍舟節(jié)。云貴一帶,在氣候上雨旱季十分分明,在旱季里,雨水尤為珍貴。因此,苗人劃龍舟多與天氣和農(nóng)事活動密切相關,祈福和慶祝性質(zhì)較強,龍舟比賽通常都會有驅(qū)旱求雨、慶祝插秧成功、預祝五谷豐登等實際意義。
貴州苗族所劃的龍舟形狀也江浙大異其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母子船”,每艘龍舟以一條完整杉木或大梧桐挖空成槽形,一大二小的龍舟并排成一組,大者為母船,小者為子船,三舟競技,很是有趣。
粽粑節(jié)
苗族稱端午節(jié)為粽粑節(jié)。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餡也很豐富,豆沙粽、鮮肉粽、臘肉粽、綠豆粽、赤豆粽等等。最令人稱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們用五種植物的葉液將粽餡染成紅、黃、藍、黑、白五種顏色,然后用芭蕉葉包裹成圓柱形煮熟。
一般都是在端午節(jié)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以前苗家還要把煮好的粽子掛在堂屋里,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