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傳統(tǒng)喪葬習俗
冰玉桑
喪葬古稱兇禮,是人生禮儀中的最后一件大事。長期以來,人們篤信靈魂觀念的存在,故一般家庭都特別重視為死者治喪、送葬,希望借此告慰亡靈,形成了一系列的習俗慣制。江淮傳統(tǒng)喪葬習俗主要有:
一、制壽衣與壽木
壽衣,又稱殮衣、老衣,即死者入殮所穿的衣服。其起源甚古,《易·系辭》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贝呵飼r期,壽衣包括朝服和散衣,即死者生前的衣服。以后相沿發(fā)展,漸成禮制。
江淮各地壽衣都沿用明代服裝形式,民間有“死不降清”之說。六安的壽衣,不論男女,一律為圓領大袖的明代服式,并規(guī)定“五領三腰”,即上衣5件、下衣3件。上及全釘布帶,下衣不用褲帶,死人穿著時,僅于腰間系1束白線,按死者歲數(shù)一歲一根。帽子以布打疊而成,女帽類似風帽式樣。懷寧、宿松還有“七領五腰”之制,且不用棉絮(謂死者穿絮,后代喘氣不順),都為單衣或夾衣,夾衣算兩層,全用黑色粗布縫制而成。渦陽的壽衣與宿松、懷寧等地大相徑庭。其壽衣布常用藍、紅兩色,忌諱黑色,而且上下衣都套棉絮,以厚為宜。每逢喜慶日,老人則穿壽衣。
制作壽衣,六安人將時間限制在閨年的上半月。黟縣人對裁縫別有禮制,即早晨給裁縫擺上“錫格子茶”,中、晚餐設魚肉席。裁縫按照習俗應先載外衣,再裁內衣。
壽鞋一般都是軟底布鞋,意為鬼魂趕路輕便。懷寧的壽鞋鞋底中心,各貼有一朵紅紙剪成的蓮花,意為腳踏蓮花去西天拜佛。壽鞋都由女兒或孫女在特定時候制做。
壽木,又稱壽材、棺材,起源甚早?!抖Y記·檀弓上》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槨”的葬俗?!皥糁堋奔赐翢频耐凉?。進入周代,自天子至于庶人,棺厚5寸,槨稱之。天子4重,皆用松;大夫2重用柏;庶人1重用雜木。在講究木質的同時,棺木用漆也已出現(xiàn)。
春秋后,棺木由用漆逐漸發(fā)展為彩繪。到漢代,棺環(huán)已普遍運用。之后,進一步發(fā)展變化,形成禮制。制作壽木,首先要講究木質。渦陽人認為一柏、二杉、三梓、楸,次都為桑、槐,忌用楝木。太和人認為柏、梓為上品,黃河泛濫后,因梓柏多淹死,棺木多用桑、桐、柳、楊。宿松人認為最好為樟木,次為杉木。其次是講究樹木的粗大,用料要求盡量少拼接,因此懷寧有“五底”、“十二元”、“十合”之別,祁門有“十合、十二合”、“十六合”之分,宿松有“三墻”、“七墻”之說。再次講究厚度。渦陽人認為棺底4寸、幫5寸、蓋6寸為上乘,俗稱“四五六”式,其次為“二三四”式、“四四五”式等。最后是講究用漆。渦陽人認為用生漆漆棺最好,并且要求漆3遍。宿松人漆棺,第一步是“刮灰”,即將桐油和石灰相拌而成的油泥抹在棺木的縫隙處;第二步是熬光油,即將桐油燒沸;第三步是油光油,再涂漆;第四步是在棺頭畫上帶有“”(壽)字的圖案。
制作壽木有一定的禮俗。如渦陽人在棺木即將做成的時候,棺上懸紅布條,好友常常要以禮物相賀。
二設靈、報喪
設靈,即設置靈堂、孝堂,為放置靈柩殯葬冥物,以待吊者之所。靈堂的原始意義為靈魂暫留之處?;春右阅系貐^(qū)除非正常死亡者外,一般都設置靈堂,淮北地區(qū)則多設置靈棚(即在屋旁專搭一棚)。
靈堂的設置一般是在入殮之后。其實江淮多數(shù)地方早在死者咽氣之后,即已開始設靈。如銅陵,老人咽氣后,家人在遺體旁點一盞茶油燈,稱“照老燈”;點一支香,并盛滿一碗半熟的飯,稱“倒頭飯”,飯上插一雙筷子,豎放一只雞蛋,稱“倒頭蛋”。長豐,老人咽氣后,家人在鋪旁放一燒紙盒,點燃“長明燈”。蕭縣,老人壽終后,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幾個兒子,就在盆底鉆幾個洞,專供燒紙之用。也有的是入殮之后才正式設置靈堂的。如休寧,在靈前圍白布孝幔,布幔正中懸掛死者遺像,下設供桌,放供品、香燭、祭器,兩壁掛挽聯(lián)、挽幛,其下放花圈等。
宿松,入殮之后,棺柩停放于祖堂東側,棺前設供桌,擺一碗半生不熟的米飯,上插3炷香,另有一只煺盡雞毛的公雞,一碗茶水及長明燈。供桌與棺柩之間懸有紅色布幔,布幔正中懸一黑色橫披,寫上“乘鶴西去”或“音容宛在”等字樣。靈堂兩邊墻壁上貼自上而下的挽聯(lián)(根據(jù)孝子的身份擬寫,字數(shù)一般在十幾個至幾十個不等),大門上貼用白紙寫的對聯(lián)。懷遠,入殮之后,棺材前安放供凳,上擺一細口瓷瓶,內盛飯食,稱“倒頭飯”,插紅筷和蔥梗,稱“倒頭瓶”;另擺一盞長明燈;地上置放陶盒,稱“老盒”,供焚燒紙箔用。渦陽,入殮后,棺材頭上放一盞點燃的鐵燈,叫“引魂燈”,放一小罐,罐內盛有面條,罐上放著一個蒸饃,饃上插著一雙筷子,謂之“蜜蜂罐”。
報喪,即把親人亡故的消息通知親朋好友。有的地方還要去村廟報知土地爺,故又有“報廟”之稱?!秲x禮·士喪禮》中已有喪主向郡王、卿大夫報喪的記載。其實,報喪遠在先秦以前的氏族社會就已存在,以后才發(fā)展為禮俗。
報喪有廣、狹義之分。狹義的報喪,指孝子或喪家的委托人到親朋好友家去報信。如老年女性死亡,渦陽孝子必須光著腳去娘舅家報喪,固鎮(zhèn)的孝子則手拿哀柳棍到舅姑等親戚家磕頭報喪。更多的是委托他人報喪。如休寧,報喪者夾一把傘進門,將傘尖朝下豎置大門里側,親友一見便知;宿松則是報喪者將傘放在大門外左側。黟縣最有特色,報喪者先將帶著的一把傘掛在堂前左邊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對面座上,口報:您家××ד多謝”了。這時主人要擺出“錫格”,泡上兩杯茶,左邊一碗敬獻死者,右邊一碗給報喪人喝,另打3個雞蛋款待。待報喪人離去,主人才哭著前往哀悼。
廣義上的報喪為喪家在死者臨終前后所反映出來的能目見、耳聞的事項。以耳聽而論,最普遍的為臨終時的哭喪,一家有人嚎啕大哭,近鄰便知有喪事。其次為鞭炮聲。如宿松,亡者咽氣后,親屬便抓取一些死者臨終前所睡的床上的稻草到大門口焚燒,同時燃放鞭炮,村里頓時便知誰家有喪事。以眼見而論,有火光、白紙、幡之類。如懷寧,人死后,在室外燒紙扎的轎、馬;蕭縣,在做哀棍的同時,另外做一幡插在門前;濉溪,將死者移尸堂前后,便在路口燒毀死者被褥、席草之類,同時門上貼白紙,門前插白幡,以示鄰里;宿州,門前懸招魂幡,門上張貼白紙;望江,在門口燒床草和舊鞋以及香紙、轎馬,同時大門上斜貼方塊白紙,叫“掩光”,表示家有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