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嘉門臺
宛芙醬
永嘉古村落建筑中,有許多精致的建筑物,歷盡千百年的歲月滄桑,依然存留在青蔥的山水間。古亭、古橋、古牌樓,還有那古民居上的舊門臺,無一不儼儼流露出江南文化的底蘊。
楠溪江流域的明清古民居建筑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簡陋的矮墻頹屋,沒有封閉院落,圍以石砌矮墻,居家環(huán)境在街上都能見到;另一類則是豪華的深宅大院,這些大宅院大多決然獨立,外向開敞,平面呈三合。一堵靜默的高墻,把一方天空圍成一個院落,一方天地獨立于外界,故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嘆。
因此,早期的楠溪門臺,多為達官貴人的私人府第,規(guī)模宏闊,庭院深深,顯示出主人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威儀。厚重的圍墻、幽深的大宅門里的故事,便通過這小小的門臺,展現了人間百態(tài),濃縮了世俗風情,還以其獨特不能替代的韻味讓人們久久回味……
楠溪的門臺,式樣繁多,有木或磚木結構,有磚或磚石結構;門臺有兩柱或四柱單檐,四柱重疊檐,六柱單檐或兩檐等;也有磚筑單檐、重疊檐、樓(亭)臺型的。門臺大多烏瓦灰墻簡樸含蓄,也有一些是木雕、磚雕或石刻的綜合體,上面刻有戲文人物、花卉飛禽、龍鳳脊頭、文字對聯,仿佛一件件精致的藝術品。像這樣的藝術品,在古鎮(zhèn)楓林最為常見,晚清都督徐定超的故居門臺就是磚制結構,飛檐翹角,龍鳳脊頭,十分氣派。
楠溪古村里的門臺,大多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然而,卻有許多極其精美的藝術門臺,在“文革”時期,都被當作才子佳人牛鬼蛇神和“四舊”,被橫掃破壞了。這座位于橋下塘上村的磚雕門臺,建于清代,原為大型民居的一部分。據村里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這座門臺周邊原有的建筑在百余年的歲月中曾多次毀于火災、水災,但是這座門臺卻被村民精心保存下來。文革期間,門臺上方的龍鳳脊頭和雕刻人物,慘遭破壞。門臺正反兩面的橫批和對聯,卻被村民用泥灰涂抹覆蓋,才免遭浩劫。還有一些古門臺,隨著歲月變遷,或因家道中落,或因子孫繁衍分割房產,或因天災人禍,漸漸毀敗傾頹。歲月如煙,拭去風塵的記憶,那曾經的金玉滿堂之家、鐘鳴鼎食之府,如今物是人非,全化土,青冢。深藏在門臺里的前世今生,也成為了一種歷史的沉淀,定格了一個時代的背影。
這就是舊門臺,蝸居小巷的深處,風吹落桂,春眠暖陽,靜窺著小鎮(zhèn)的變遷。如今,世人流連古村之間,或尋古探幽,或溯源感懷,沿著小巷的青磚灰墻慢慢行走,一不小心就遇見一座幽深庭院里的門臺,漫不經意間,走進了一段斑駁的歷史,一段塵封的記憶。